汨羅市大荊中學

汨羅市大荊中學,勵精圖治,在多年的建設中,教學設施不斷完善,完成了她在那個特定年代的特殊使命,“嚴謹博學、善教愛生”的教風逐步形成,文化氛圍濃濃。與此同時,在上級政府的重視下,辦學條件日臻完善,得到了各界人士的讚許。

基本信息

教學設施

校園風景校園風景

最初農業國中班借設在桂花大隊口前屋狄許元爹堂屋裡,課桌是“八仙桌”,凳子是學生自帶的,學生是李老師走家串戶動員而來的,不足一個班,文化程度也不一,是農業國中班,故兩條腿走路,既讀書又勞動。由於管理得好,教學勞動雙豐收,辦出了特色,得到了各界人士的讚許。1965年,大荊農業國中班被湘陰縣評為“半耕半讀先進單位”。

社教工作隊進駐大荊公社,工作隊金隊長認為學校辦學條件太差,於是他與公社相關人士擇址大荊大隊南門嶺上,即現在大荊鎮閥門廠所在地。乾群師生齊建校,於1965年下半年建成一棟4間純土木結構的學校。1966年春季,學校正式招收本公社高小(完小)畢業生一個班,命名為“大荊公社農業中學”,由當時公社宣傳委員胡求林同志任校長,梅楚斌同志主持校內工作。當年第一批教員是梅楚斌、向建、黎海文、羅玉連、狄自德。學生半耕半讀,學校開設政治、農業基礎知識、語文、數學等課程。天有不測風雲。1966年5月的一個夜晚,狂風大作,暴雨傾盆,土木結構的校舍弱不禁風,全部倒塌,成為廢墟。當時住校的向建老師和黎海文老師住在靠廚房的低矮的總務室里,倖免遇難。“農業中學還是要辦的。”當時社教幹部和公社幹部決定學校遷“荊山廟”遺址,即倒塌校舍的南門嶺下。

校園建設

師生們在公社幹部的號召、指揮下,在“荊山廟”遺址上清基下腳,又開始了新一輪建校活動。一座土木結構的四合院校舍於1968年下半年終於建成。這時,學校也有了學農基地。為了真正辦好這所公社最高學府——大荊公社農業中學,為當時的生產、生活服務,1972年公社黨委任命中共黨員、具有中師學歷的朱建綱同志任農業中學校長。這年學校招收4個班學生,這時師資力量雄厚——縣屬高中和國中的下放教師和要求回鄉建設家鄉的教師來這裡工作,如徐鳴皋、翁湘傑、張文、黎佐才、黎景陽、龍世普、蔣紅巨、黃秉泉、劉良清等。這一年裡,學校為配合“合作醫療”工作的進行,在全縣率先辦了一個醫衛班,現在岳陽市一人民醫院工作的劉早貴醫生就是當年的學員。也就在這一年,大荊農業中學再次被評為縣“教育先進單位”。隨著“農業學大寨”全面展開,公社農田基本建設也緊接進行,大荊農業中學所在地也正好在土地平整範圍之內。局部服從整體,忍痛割愛,學校只好另擇地址。1976年,公社李德銘書記親自委託桂花大隊支部書記李國良同志(當時貧下中農管理學校)及中學朱建綱校長、張文老師對校址進行考察。他們從新聯大隊的“線雞坡”到大荊大隊的“燒雞塘”再到桂花大隊的“楊谷林”,三地相比對照,反覆分析論證,最後本著適中就讀和長遠發展的原則,大家統一了意見,決定選址在今日大荊中學所在地——桂花村的楊谷林嶺上(桂花嶺上),亦即人們當時時髦稱呼的“高中嶺上”——當年公社辦高中。黃土嶺上,就是黃土高坡,高低不平,荊棘叢生。師生們在公社黨委和學校的統一部署、安排和領導下,以鋤頭箢箕為建校工具,以愚公移山精神為動力,一場新的建校搬遷戰鬥又打響了。

至此學校進行了第三次修建、搬遷。“悠悠歲月,欲說當年好睏惑……”當年大荊農業中學創建者之一的向建老師說:“當時學校各方麵條件很艱苦,學生勞動積極性很高,老師們帶頭勞動就更不用說了。當時老師們除了給學生傳授知識外,主要是帶著學生搞宣傳和搞勞動。勞動任務主要是砍柴、燒磚、撿卵石、打土、搬運建校材料等”是的,我們這次全面調查大荊中學校史情況,當年的老師、校友自然談起了“三易校址”的艱辛之事,他們說這是大荊農業中學一段珍貴的歷史,可以說大荊農業中學是全公社乾群師生用雙手壘起來的學校,是用雙肩挑起來的學校。現在省地稅局工作的劉亮根校友,曾在大荊中學工作過,他參加省青年教師寫作比賽,他的一篇《悠悠樟樹情》就是當年第三次建校時的最好見證。昔日的小樟樹苗,如今已是參天大樹,徑圍不下3米,高高地矗立在校園中央,猶如蔭涼的華蓋,福蔭著大半個校園,福蔭著一屆又一屆校友從這裡走向祖國的四面八方。這就是當年建設者的傑作。

二次命名

經過一段地間的探索,人們開始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同時也認識到學生還是應以學文化知識為主。農業中學的局限性,主要是半耕半讀,以學習農業基礎知識為主。這樣,雖說學生學了點知識,但微不足道,無論怎樣也適應不了生產、生活、社會發展的需要。隨著人口的增長,全國各地盲目辦學,沒有從實際出發,也是事實。記得當時各大隊都辦了國中班,公社還辦了高中。這樣,就出現了師資力量和教學設備奇缺的矛盾。教學場地、教學儀器、教學教研等也很大程度難達到教育教學要求。隨著教育形勢的發展,1972年3月汨羅縣教育局正式頒發檔案,將“大荊公社農業中學”更名為“大荊街初級中學”。

特殊使命

這證明大荊農業中學完成了她在那個特定年代的特殊使命。從那時起,教育觀念開始更新。學校課程完全按國家教育部全日制初級中學計畫開設,教師按教學常規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生等。由此“嚴謹博學、善教愛生”的教風逐步形成。校園裡書聲琅琅,文化氛圍濃濃。與此同時,在上級政府的重視下,辦學條件日臻完善,這預示著教育的春天即將來臨。時至今日,學校總建築面積為7544,裝備了電腦室,有多媒體教室,有科教大樓,有圖書室,有寄宿生宿舍,有標準的田徑運動場,各項配套設施基本齊全。如今學校已成為汨羅市“花園式學校”、是汨羅市“視窗學校”,是汨羅市政府授予的“一級學校”。真是今非昔比。“國道貫通南北,渡槽飛架雲天,群山捧日閃金輝,映校園……”的校歌聲,迴蕩在藍天、田野、校園…

一路凱歌

汨羅市素質教育取得寶貴的經驗,是全國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典型縣市。然而,在這塊金字匾額上也有大荊中學濃墨重彩的一筆。學校依據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確保農村九年義務教育的順利進行。學校全方位控流,真正做到讓每個學生“進得來、留得住、學得好、送得出”。多年來,學生年度鞏固率一直穩定在100%這個最佳位置上,是汨羅市、乃至全國控制學生流失的一面旗幟。

1998年湖南電視台記者,中央電視台記者分別來我校實地採訪、了解,報導控制學生流失的做法和事跡,在全國產生了廣泛影響,這給全體師生極大的鼓舞。學校為學生創設了樂學環境,全體學生在“公誠勤勇、禮樂健雅”的校訓下,自我薰陶。音、體、美、勞等課程全面開設,且有高水平的專職教師任教。有場地,有器材,教學有成果,學生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發展、提高,為各級各類學校輸送了合格新生。同時,我校對勞動技術教育進行了有益探索,受到市教育局領導高度評價肯定,全市國中學段勞動技術教育兩次現場會在我校召開,經驗推介全市。八十年代起,全市開始進行國中畢業會考,我校湧現了一批教學骨幹,如常哲新、劉放泉、陳陽平、吳開雲、李定豐、王勇奇、周偉蓮、黎金玉老師等,他們的教學經驗在全市國中畢業複習研討會上介紹。素質教育的最終結果是全面地系統地評價每一個學生,評價每一所學校,也就是全面衡量每所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高低。學校自90年來,無論是教育教學質量評價,還是年度目標管理,大荊中學一直居汨羅市先進或優秀行列,是汨羅教育園地里的一朵奇葩。教學科研出成果,教師教學競賽,多人次獲汨羅市第一名,黎金玉老師的“說授評”課獲得地級一等獎。2001年學校被岳陽市教科所授予“構建讀寫結合中學語文教學新體系”教改實驗“先進單位”,杜建樹老師和劉勇老師編寫的由原汨羅市委書記郭光文同志題詞的《等待春天》一書就是“讀寫結合”教改成果之一。許多教師的論文獲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獎勵,或刊登在國家、省級報刊上。學生參加各級競賽成績斐然。

成就榮譽

伍利雄、黎高於1998年分別獲得數學、生物國家級二等獎。2005年學生參加各級“徵文”競賽,獲國家級一等獎一個,省級二等獎一個,地級一等獎4個,二等獎3個,三等獎1個,縣級一等獎7個。112班李東同學在“2008奧運徵文”中獲全國一等獎,陳斌參加省車模比賽,獲省第4名,我校參加岳陽市2005年車模競賽獲4個地級一等獎,3個2等獎,3個縣級二等獎,真可謂是學生參賽豐收年。畢業學生給學校來信一致認為,是母校基礎教育和素質教育為他們打下了紮實基礎,讓他們獲得成功,這從一個側面體現了母校教書育人的紮實功底和辦學價值。總之,大荊中學的四十二年是不平凡的,風雨兼程,一路凱歌,她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領導關懷下,在廣大民眾的大力支持下,在廣大教師的辛勤耕耘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到強,漸見輝煌。而今桃李滿天下,我們由衷高興、自豪。我們相信,經過荊中人的不懈努力,大荊中學的明天將會更加美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