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陰草鞋底

公元1645年,江陰軍民為抵制"剃法令",在原任典史閻應元的領導下,守城抗清,十萬清兵團團圍住了江陰城。日子長了,城中出現了缺糧少食的情況。城外的江陰人想方設法試圖將糧食送入城中。江陰城東有個蒲草、稻草編織品"蒲鞋"、"草鞋"的民間集散地--"蒲鞋橋"(現澄江街道蒲橋村)。橋頭,有家夫妻燒餅鋪。一天,燒餅鋪外來了一位賣草鞋的老鄉。他苦苦哀求店家:將草鞋換成燒餅以充飢。正想著如何將餅送入城內的店主產生了一個念頭:將燒餅做成草鞋底的形狀,以假亂真,送入城內。他倆連夜動手,將草鞋底一樣的燒餅烘熟,一隻只繫上稻草細繩,連同草鞋一起混進城內、送給抗清的軍民。隨後,其他百姓也仿效著將燒餅做草鞋底設法送入城內。
此後,清兵雖然破了江陰城;但這種做餅的方法卻被江陰人沿襲了下來,還給它冠上了一個正式的名字--"草鞋底"。
草鞋底,難道真是用草編織成的普通鞋底?哈哈,猜錯了!這是一種美食。如果用根麻繩給捆成一摞,乍一看還真像小時候在地攤上看到賣的鞋底呢!草鞋底其實是江陰的一種特色美食----燒餅,之所以叫草鞋底這個名,可是有一段很悠久的歷史喔。
草鞋底:小餅大故事
據說在1645年江陰人抗清八十一天,江陰城中缺糧少食的情況下,城外的一家夫妻燒餅鋪將燒餅做成草鞋底的形狀,一隻只繫上稻草繩,以假亂真連夜送入城內,解決了缺糧的問題。後來城雖破,但這種做餅的方法卻沿襲了下來,並改名曰“草鞋底”。
草鞋底:小餅亦是美味
做草鞋底的原料很簡單,麵粉、雞蛋,但是要做好花的時間可不短,因為都是純手工做的。大華食品生產部的鐘點師傅吳旭初告訴記者,做草鞋底需要十幾道工序,先要配料,開始揉粉做,成形後要刷上雞蛋、灑糖,然後烘焙。為保證原料的質量,化驗師傅都會在做之前先化驗每一種原料是否合格。做好的草鞋底香氣四溢、油光燦燦,咬一口,味道甜鹹適中,也不油膩,還有淡淡的香蔥味,讓你回味無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