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大捷

江門大捷,歷史戰爭名,是李定國率領南明軍隊在抵抗清朝軍隊中取得的一場戰鬥勝利。消滅了廣東清軍水師,不僅控制了廣州地區的出海口,也切斷了廣州同新會之間的通道。

摘要

江門大捷是李定國率領南明軍隊在抵抗清朝軍隊中取得的一場戰鬥勝利。永曆八年(1654年)李定國率軍取得高州大捷後,立即揮師東攻新會,同時派凌海將軍陳奇策率領水師從海路進攻江門。七月間,陳奇策帶領戰船百餘艘入西江。八月初三,清水師總兵蓋一鵬率領清軍從廣州來援。陳奇策統率戰船前往截擊,兩軍交戰於老虎坑,清軍水師全軍覆沒。明軍同時擊斃蓋一鵬,並俘虜其副將梁大力,取得了江門大捷的勝利。

內容

江門大捷是李定國率領南明軍隊在抵抗清朝軍隊中取得的一場戰鬥勝利。
永曆八年(1654年)李定國率軍取得高州大捷後,立即揮師東攻新會,同時派凌海將軍陳奇策率領水師從海路進攻江門。七月間,陳奇策帶領戰船百餘艘入西江。八月初三,清水師總兵蓋一鵬率領清軍從廣州來援。陳奇策統率戰船前往截擊,兩軍交戰於老虎坑,清軍水師全軍覆沒。明軍同時擊斃蓋一鵬,並俘虜其副將梁大力,取得了江門大捷的勝利。
江門大捷消滅了廣東清軍水師,不僅控制了廣州地區的出海口,也切斷了廣州同新會之間的通道。尚可喜耿繼茂見形勢危急,親自帶領官兵於九月十二日前往江門,加強廣州南面和西面的防務,但仍不敢同李定國主力決戰。

相關歷史

南明是自公元1644年李自成農民軍攻破北京到後來清朝入主中原,明朝宗室先後在南方建立的抵抗滿清政權的統稱。包括弘光政權、隆武政權、魯王監國、紹武政權及永曆政權,前後共歷18年。
永曆十年(1656年),孫可望秘謀篡位,引發了南明內部一場內訌,李定國擁桂王至雲南,次年大敗孫可望,孫可望勢窮降清。孫可望降清後,西南軍事情報盡供清廷,雲貴虛實盡為清軍所知。永曆十二年(1658年)四月,清軍主力從湖南、四川、廣西三路進攻貴州。年底吳三桂攻入雲南,次年正月,下昆明,進入雲南,桂王狼狽西奔,進入緬甸。李定國率全軍設伏於磨盤山,企圖一舉殲滅敵人追兵,結果因內奸泄密導致未能大獲全勝,南明軍精銳損失殆盡,此即磨盤山血戰。這時鄭成功趁清軍主力大舉攻擊西南之際,率領十餘萬大軍北伐,一度兵臨南京城下,然而鄭軍中了清軍緩兵之計,最終失敗,撤回廈門。清軍派大軍圍攻廈門,企圖一舉殲滅鄭成功,但鄭成功沉著應戰,取得廈門大捷的勝利,穩定了東南沿海局勢。永曆十五年(1661年),吳三桂率清軍入緬,索求桂王,十二月緬甸國王將桂王交於清軍,次年四月桂王與其子等被吳三桂處死於昆明。七月,李定國在真臘得知桂王死訊,亦憂憤而死。
此後鄭成功政權繼續奉永曆為正朔。1683年,清軍占領台灣,監國的寧靖王朱術桂自殺殉國,標誌著南明最後一個政權的覆滅。

相關人物

江門大捷是李定國率領南明軍隊在抵抗清朝軍隊中取得的一場戰鬥勝利。
李定國,華夏先烈。永曆六年,李定國與與孫可望迎永曆帝入貴州,駐安隆。旋率步騎八萬出粵、楚, 北攻沅州,下辰州;南克靖州、武岡、寶慶。又破桂林,定南王孔有德自 焚死;戰衡州,擊殺敬謹親王尼堪,收復楚、粵,縱橫數省。十年,孫可望謀稱帝自立,定國迎永曆帝入雲南,封晉王。次年可望引兵攻定國,所部不憤所為,皆倒戈,可望大敗,勢窮降清,以雲貴虛實盡告清軍。
清順治十五年,吳三桂率清軍攻入雲南。次年初,下昆明,桂王出逃緬甸。李定國率全軍於磨盤山設伏兵三道,謀一舉全殲吳軍。吳三桂揮師長驅數百里,驕而無備,先頭萬人已陷重圍,眼見大事將成,雖然叛臣於此際泄密三桂,但是吳軍依然損失慘重。後定國聯絡諸擁漢土司,轉戰滇緬邊境。康熙二年因恢復無望,憂憤病作, 卒於勐臘軍中。
李定國是明末清初最傑出的抗清將領之一,作為農民義軍領袖,他在民族危難之際,毅然捐棄前嫌,與南明朝廷合作,並且矢志不渝;面對同一陣營中孫可望的多方挑釁,他顧全大局,多方避讓;他曾經“兩蹶名王,天下震動”,令清廷一度準備放棄西南七省,若非叛徒泄密,更幾已令吳三桂全軍覆滅。李定國於川民有惠,死後川中多建“李晉王祠”,而在滇黔之地,“李晉王”的英名與傳說也一直流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