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金銀細工製作技藝是中國金銀細工製作技藝中的代表之一,2008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
發展歷史
東漢廣陵王劉荊墓中出土大量製作精細的金銀飾品,從中可見漢代江都金銀製作工藝已相當華麗精巧[2]。
唐代,揚州所產的金銀器被列為貢品[3]。揚州城建過程中出土許多唐代的金銀首飾,其中以1983年出土的唐代首飾伎樂飛天金櫛[4]為最。金櫛是將薄金片鏤空、鏨刻做成的,十分罕見。
清代先後有百餘家銀樓在揚州境內出現,各銀樓作坊的銀器製作各具特點[5][6]。據《揚州金融志》載,清末揚州“金銀首飾歲銷銀幣60餘萬”[7]。
民國期間,揚州城區及江都仙女鎮、大橋鎮一帶的銀樓總數依然達到百餘家[6]。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對金銀實行統購統配,1953年揚州城區銀樓僅剩10家,1964年全部關閉[6]。1972年,在國家輕工業部部署恢復發展出口首飾生產後,仙女鎮籌建了江都金屬工藝廠。但由於完全依靠純手工製作,無法機械化生產,江都金屬工藝廠最終於2002年歇業[8]。據江都金銀工藝傳人方學斌2014年所說,如今揚州市專門從事這項工藝的人數已經不到10人,正面臨後繼乏人的命運[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