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鄱陽湖南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江西鄱陽湖南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南磯濕地自然保護區是繼鄱陽湖自然保護區後,我省第二個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它位於新建縣南磯鄉境內,面積3.33萬公頃,是鄱陽湖區面積最大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內地廣人稀,自然資源極為豐富,有高等植物約600種、鳥類205種、魚類136種、底棲動物62餘種、蝦蟹類20餘種。湖區有大片苦草、野荸薺等,為冬候鳥提供了豐富的食物。每年10月至次年4月,數以萬計的候鳥在湖區越冬,其中不乏東方白鸛、黑鸛、白鶴、白頭鶴等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保護區內的濕地景觀保護區內的濕地景觀
江西鄱陽湖南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南磯濕地)位於鄱陽湖主湖區南部,為贛江北支、中支和南支匯入鄱陽湖開放水域沖積形成的贛江三角洲最前沿地帶,自然保護區內有南山、礬山兩個小島,合稱南礬山。保護區於1997年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建為省級自然保護區,歸屬南昌市管理,後經過5年科考和3年申報,於2008年1月由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並更名為“鄱陽湖南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管理機構是隸屬於南昌市林業局的江西鄱陽湖南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保護區以贛江入湖口濕地生態系統作為主要保護該保護區內的濕地景觀對象

保護區規模

該保護區總面積33300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17500公頃,緩衝區面積5500公頃,實驗區面積10300公頃。
該保護區內的飛禽景觀該保護區內的飛禽景觀
行政上隸屬南昌市新建縣南磯鄉,距南昌市城區約60公里。保護區東至太子河入東湖口、西至贛江中支下游,北至三山腳,南至磯山以南鳳尾湖,東西寬21.6公里,南北寬27.7公里,範圍基本與南磯鄉行政邊界一致。保護區是江西省面積最大的、唯一的河口類型國家級保護區,緊鄰省會南昌。地理坐標在東經116°10′—116°25′,北緯28°51′—29°08′之間。東界以10個拐點的連線為界,拐點的坐標分別為(116°18′57″E,29°06′52″N;116°19′51″E,29°06′8″N;116°20′47″E,29°05′25″N;116°22′3″E,29°04′15″N;116°22′27″E,29°03′50″N;116°22′51″E,29°03′25″N;116°23′36″E,29°02′34″N;116°24′12″E,29°01′37″N;116°24′28″E,29°01′8″N;116°24′18″E,28°59′31″N);南界沿餘干縣縣界向西南至拐點(116°17′50″E,28°51′59″N);西界以(116°17′50″E,28°51′59″N)為起點,沿南昌縣縣界向北至大車荒,再經16個拐點至北界起點(116°09′51″E,29°06′11″N),拐點的坐標分別為(116°16′10″E,28°56′16″N;116°15′43″E,28°57′3″N;116°15′7″E,28°57′49″N;116°15′54″E,28°58′34″N;116°15′33″E,28°59′33″N;116°15′44″E,29°00′32″N;116°15′17″E,29°00′26″N;116°14′7″E,29°00′14″N;116°13′24″E,29°00′30″N;116°13′20″E,29°01′2″N;116°12′36″E,29°01′54″N;116°12′19″E,29°03′28″N;116°11′36″E,29°04′37″N;116°10′4″E,29°04′9″N;116°09′56″E,29°04′40″N;116°09′51″E,29°06′11″N);北界以9個拐點的連線為界,拐點的坐標分別為(116°10′22″E,29°07′8″N;116°10′50″E,29°07′28″N;116°11′22″E,29°07′43″N;116°12′28″E,29°08′12″N;116°14′18″E,29°08′4″N;116°16′7″E,29°07′49″N;116°16′44″E,29°07′44″N;116°17′19″E,29°07′36″N;116°18′57″E,29°06′5該保護區內的飛禽景觀(1)
2″N)。

資源概述

該保護區內野生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據調查,區內有植物115科304屬443種,有各類動物660種。其中浮遊動物62屬111種;底棲動物8科62種;水生昆蟲11目40科168種;兩棲動物1目5科11種;爬行動物3目10科23種;哺乳動物7目12科22種;魚類6目14科43屬58種(其中江湖洄游型魚類占40%);由於該保護區地處贛江、鄱陽湖和長江的關鍵節點,保護區具有良好的通江性,不僅是鯉、鯽等經濟魚類的重要產卵和育肥場所,也是長江中下游地區青、草、鰱、鱅、鰻鱺、刀鱭、鳳尾魚等洄游型魚類的主要洄游通道甚至最後的避難所,對於鄱陽湖、贛江和長江漁業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意義 

該保護區內的飛禽景觀該保護區內的飛禽景觀

保護區處在東亞-澳大利亞水鳥遷飛線路之中,是重要的水鳥越冬地和中繼站,在候鳥保護上具有國際意義。2003年至2004年共記錄到鳥類205種,其中水鳥89種。將近全鄱陽湖地區歷史紀錄的70%,其中16種水鳥種群數量超過國際重要濕地的標準。東方白鸛有1200隻,約占全球總數的40%;白鶴1017隻,約占全球總數的30%。其中屬國家Ⅰ級保護鳥類4種,分別是東方白鸛、黑鸛、白頭鶴、白鶴;國家Ⅱ級保護鳥類24種,如灰鶴、小天鵝、白琵鷺、花田雞等;猛禽15種。高峰時期候鳥栖息量高達20餘萬該保護區內的飛禽景觀
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