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贛縣田村寶華寺

江西贛縣田村寶華寺

江西贛縣田村寶華寺位於江西贛縣田村。創建於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年間,原名西堂寶華禪院。從前明始稱寶華寺,位於贛縣田村鎮東山村龔公山,距田村圩鎮15公里。

題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一座深藏不露的古剎中,藏著皇帝敕建的一座千年寶塔,從那無以倫比的雕刻藝術中,不時透現出一千多年前,馬祖禪師在這裡開山布道的輝煌。

贛縣東北陲,距縣城梅林鎮69公里的一處山村古寺,老樹紅牆,冬暖夏涼,大自然的恩寵使這座山窩小村連蚊蠅也很少滋生。當你往這座古寺走去,汽車順著兩旁綠蔭,狹窄曲長的公路行駛,在你還沉浸在這段路樹籠罩,蔭涼舒適的感覺之中。車頭陡然一拐,眼前豁然開闊一片清新,一座紅牆灰瓦的古寺忽現眼前,它便是著名的唐代古剎——寶華寺。

由來

1200年前,虔州河東的官道上,走著一行風塵僕僕的僧人。前面的是馬祖道一與他的高足智藏。馬祖遵照師傅懷讓的派遣,帶上他的高足,寧都人智藏來到虔州宏傳禪學。他本打算在山氣清嵐、貢水如練的馬祖岩結茅,可是,他的心思被山鬼洞察,夜築寺牆歡迎他們。馬祖感到無顏駐錫,於是就離開了馬祖岩,來到了著名隱士龔亳隱居的地方——龔公山。

龔公,名龔亳,系唐代德宗朝時期(780-805年)的人,曾擔任過虔州刺史,去職後退隱於此,時間一長,人們就以他的姓來稱呼山名了。龔公山位於贛縣東北與興國交界,其山從吉安地界發脈,千峰拱秀萬樹垂蔭逶迤200里延伸到寶華疊翠峰,於寶華後山起頂。它疊數峰而下的地方有一片平坦之地,其地左側有山,青龍高聳;其右有嶺,白虎環抱,即所謂“龍虎交會”。這是處駐錫揚法,修建道場的好地方,馬祖師徒走遍龔公山,就看中了這塊寺地。他們找到了隱居該山的龔公,向他募化寺地,龔公答應了馬祖的請求。就問他:“你要多少土地?”馬祖答到:“我只要一塊袈裟之地。”龔公聽後暗自好笑,便滿口答應。

第二天早上,龔公和馬祖師徒等人來到龔公山的主峰下,徒弟智藏早已在這片平坦之地後山的一個位置上擺好了香案,上齊了供果。這時太陽已經露出了山頭,一縷陽光從主峰頂射下。馬祖邁著牛步走到案前,點上香燭,清煙繚繞冉冉升起。馬祖解下披在身上的袈裟,面對徐徐清風,迎著主峰上射來的陽光張開袈裟。只見斜射的朝陽被袈裟擋住,袈裟的陰影覆蓋了主峰下坡地的數百擔谷田的面積,正是寶華吉地。馬祖對龔公說:“我就要片袈裟所覆蓋的土地。”龔公沒想到馬祖用這種辦法求地,也不好說什麼,遵守諾言就把地送給了馬祖。事以至此,龔公見吉地都已經給了馬祖,他也無心居於此山,就打算到別處另尋吉地隱居。馬祖見狀,立即喚智藏過來,取出一把油紙傘,轉身交給龔公。並對他說:“你拿上這把傘,顧著山路往西北走去。當天下著大雨時,你就把傘撐開,這時候走到的地方,就是你隱居的吉地。”龔公拿著傘走了,當走到一處叫的“林頭”的地方,天果然下起了雨,龔公性急,見這裡山清水秀以為是馬祖說的吉地,不等雨下大就撐起了傘。而錯失了林頭前面的“白鷺”這塊更為理想的風水寶地。

對此,清人對寶華寺的創建曾有這樣的記載:“馬祖從古天竺來訪此山,觀其峰巒挺秀林壑幽深,對龔公曰:此處宜建梵剎。公欣然舍焉,遂許開闢為祖師道場。”又載:“袈裟山:馬祖昔年卓錫是山未立常住,從龔公化田以贍眾,約以袈裟影欣照處為限。龔公許之,祖以袈裟一展,盡罩四周之田幾百畝。龔公曰:也知和尚法力廣大,遂送人寺中永克香火。”

馬祖師徒取得了寶華這塊建寺佳地,只見寶華背靠參天古樹,狀如圈椅的主峰山,左面是出水坑,右面是南極坑。坑內清溪潺潺,終年不息,猶如兩條飄帶護其左右,水口處各有一塊大石把住水口。主峰緩坡前一片開闊,面有案山卓立峰與主山相對。寺門所對的小山頂部有一堆山石,像是一碗置於案上的供飯正對寺院地。由於馬祖師徒的竭力化緣,寺廟很快就建好了。馬祖立即開壇宏傳撣學,許多學者雲集龔公山聽法,馬祖的到來使禪宗大盛,寶華寺成為一方興起的名剎。這時,馬祖就把寶華寺交給了智藏管理,自己離開龔公山到洪州(今南昌)去了。

智藏禪師主持寶華寺後,宗風發揚光大,名滿撣林,以至代宗皇帝李豫還敕賜寶華撣寺,寶華寺煊赫異常,成為江南著名的佛寺。

宋代,寶華寺開始衰落。只有覺顯禪師一度中興。覺顯撣師天資極好,賦性高逸,機知善辯。他師承保寧勇禪師,為臨濟第八世孫。覺顯撣師圓寂後,寶華寺在禪林中名聲漸衰,到了明代末年時已是殿宇傾頹,眾僧寥落。

復興

崇禎十六年(1643年)三月,虔院林一柱敦請名憎朝宗禪師主持寶華寺,應驗了寶華寺“方竹過街祖師再來”的古讖語。當時寶華寺里的方竹,枝發茂盛,竹葉過街。朝宗禪師來到寶華寺擔任主持,發揮了他的名人效用,寺廟開始中興。翌年,朝宗就建起了禪堂、逸老堂、廚房3棟寺建,此後法道崇隆宗風丕振,寶華寺逐漸復興。順治五年(1648年)朝宗和尚外出雲遊,受請於安福慶雲山,不久小病,在庵中圓寂,享年45歲。據說逝世當夜,朝宗和尚自知將要圓寂,先是洗浴換衣,然後喝了一碗熱湯,端坐圓寂。據載:朝宗和尚死後三、四日,還面色如生。人龕時紅光燭天,其它僧人以為是庵中失火,紛紛聚來救火。不久朝宗靈骨送回寶華寺。朝宗高足諾匕導禪師在外聞訊,立即趕回寶華寺為師建塔,刻著語錄三十卷。朝宗圓寂後,由諾匕導撣師繼任主持,繼續光大宗風,到了康熙年,寶華寺又達到新的興盛,並在府城西門外設立了寶華寺下院——蓮社庵。這時的寶華寺復出超群之嗣,又成為江西的第一祖庭。直到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寶華寺除法堂、撣堂、逸老堂、廚房4棟建築為明崇楨年所建外,大部分建築如:山門、前殿,法海樓、戒堂等十多棟建築還是順治、康熙年間興建的建築。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白鷺村鍾崇價倡捐千金,建寺殿三棟於原寺前之西偏。後來僧人們把老、新寺殿分別稱為上、下庵。寶華寺得到了重修擴建,小有復興,後來鍾崇價又捐贈幾百石谷田於寺,寶華寺香火更為旺盛。清末,寶華寺漸衰,約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祥慧和尚從廣東來到寶華寺,贖買了好幾處常住山田,舊業稍有恢復。1923年明亮擔任住持,修復了山門。寶華寺眾僧雖竭力興寺,但民國年的政局動亂,大勢難逆。抗日戰爭時期,贛縣私立幼幼中學還曾一度遷入寶華寺躲避戰亂,寺廟香火每況愈下

現在的寶華寺

。10月17日,國內最大的茵陳木質彌勒大佛像安坐於贛縣田村寶華寺內。該尊佛像重達8噸左右,用從海南海底打撈起來的茵陳古木歷經江蘇雕刻家花費半年多時間精心雕刻而成

圖片 圖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