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四小龍

江蘇四小龍

江蘇四小龍指崑山、張家港、江陰、常熟四市。改革開放之後,靠近上海的蘇南地區憑藉外向型產業的發展,經濟也隨之高速發展,其中,領頭羊崑山是台商投資集中區,曾以“筆記本電腦之城”聞名,高峰時期全球新上市的筆記本電腦每三台就有一台產自崑山。

新華網江蘇頻道南京3月24日電 盤點2002年,江蘇省有四個縣級市的財政收入同時首次超過了40億元大關,被幹部、民眾稱為江蘇省的“四小龍”。一些專家指出,江蘇“四小龍”文化相同,地緣相近,可一旦突破“蘇南模式”的束縛,卻走出了不同的發展道路,形成了各自的優勢與特色。他們的實踐證明,在地區經濟發展模式上決不能搞“克隆” ,照抄別人的成功經驗。

“江陰現象”

背景連結:江陰市去年財政總收入45.09億元,與上年同口徑相比增長24.7%,被稱為江蘇省的“第一財神縣”。他們不僅以全國萬分之一的土地,千分之一的人口,創造了超過三百分之一的國內生產總值,而且通過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崛起了一批處於全國同行業老大地位的“龍頭”:這裡擁有的國家級企業集團在全國縣市中名列第一;這裡有8個全國最大的生產基地;至於市場占有率居全國第一的“單打冠軍”就更多,被稱為“江陰現象”。

江陰市委書記王偉成點評:江陰走的是一條通過鄉鎮企業技術改造和上市融資,推動產業升級的路子。當鄉鎮企業還處於“火紅的年代”的時候,江陰市的領導就清醒地認識到短缺經濟那種“不怕賣不出,就怕產不出”的“好日子”不會長久。於是,狠抓了企業上規模、產品上檔次、技改上水平、管理上效益。上世紀90年代,市委、市政府又較早地察覺到了資本經營的重要性,認為企業的發展要以產品經營為基礎,實施資本運作,再以資本運作獲得的利潤投入產品經營,這樣才能使企業在短時間內迅速擴大規模,實現超常規、裂變式發展。他們由於 “醒得早、起得快、跑得穩”,企業上市一個,成一個,上準一個,帶動一批。目前,這個市已有10多家上市公司,被稱為“華夏A股第一縣”。

張家港“趕超經濟”

背景連結:張家港的前身是沙洲縣,1962年才由常熟、江陰的部分“下腳料”組合而成。由於歷史較短,基礎薄弱,被稱為“蘇南的蘇北”。面對周邊縣市咄咄逼人的態勢,不肯服輸的張家港人有了一種寢食難安的危機感。他們認為,江蘇是全國的經濟強省,而張家港地處蘇南又是江蘇的發達地區,既不能滿足於一般意義上的發展,也不能滿足於一般意義上的加快發展,而應牢固樹立“率先發展”的強烈意識。從那時起,他們就不斷尋找競爭對手,作為自己趕超的目標。1992年初,張家港瞄準周邊的先進縣(市),提出了“工業、外貿、城市建設爭先進,各項工作創一流”的奮鬥目標。張家港這種“公開叫板、明槍交戰”的銳氣,猶如一粒石子進一步激活了當時蘇南經濟的一池春水。1995年,張家港成為全省乃至全國兩個文明建設的學習榜樣後,他們又選擇了更高的目標定位,在更大的範圍內尋找競爭對手,向國內先進縣(市)和國際水平看齊。

張家港市委書記周偉強點評:一個地方的經濟能否迅速搞上去,首先看幹部有沒有一個好的精神狀態。正因為張家港的幹部、民眾有了“不甘落後、敢於爭先”的銳氣和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才能後來居上,創造了“趕超經濟”的奇蹟。去年,全市財政總收入43.08億元,與上年同口徑相比增長34.3%,總量居全省縣級第二。

“崑山之路”

背景連結:與江陰不同,崑山市走的是一條外向帶動、後來居上的發展之路。

在蘇南第一輪大發展中,當許多地方靠鄉鎮企業起家,實現經濟騰飛之時,緊靠上海的崑山並沒有“顯山露水”,被拋在了當時蘇南“五隻虎”之外。從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他們大力吸引外資發展外向型經濟,走出了一條以外向型經濟為主要特色的“崑山之路”,接連創下了多個全省乃至全國“第一”:全省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第一家外商獨資企業、第一幅有償出讓土地;全國惟一自費創辦的國家級開發區、共和國歷史上第一個封關運作的出口加工區。

崑山市委書記張雷點評:依靠外向型經濟的帶動,崑山迅速實現了經濟總量的擴張和產業結構的升級,已從一個傳統的農業縣一躍成為經濟繁榮、生活寬裕、環境優美的新興工商城市,成為全省乃至長江三角洲發展中的一個亮點。從1980年至2001年的21年間,全市GDP增長了76倍,年均增幅高達22.92%,財政收入增長了77倍,年均增幅22.98%。更可喜的是,崑山經濟發展的勢頭越來越猛,後勁越來越足。去年,全市財政總收入41.52億元,與上年同口徑相比猛增51.7%,增幅居全省第一,對此有人稱之為“井噴行情”。目前,崑山每天有“三個一”,即平均每天契約利用外資1000萬美元,平均每天出口1000萬美元,平均每天財政收入1000多萬元人民幣。

常熟“富民興市”

當蘇南一些縣還熱衷於“鄉鎮企業集體辦”時,常熟卻較早地走出了“蘇南模式”的桎梏,多年來始終堅持富民為本的宗旨,不事張揚、不作表面文章,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使這裡的百姓成為蘇南最殷實的群體。目前,常熟市的私營企業累計數、註冊資本金、固定資產投入等多項指標居全省第一。善於發揮自己的長處與特色,是常熟市私營經濟快速崛起的一個重要原因。常熟人歷來就有經商的傳統,1985年,市委、市政府根據這一優勢,辦起了招商城,打起了商貿興市這張牌。經過幾年的發展,招商城從最初的馬路市場壯大到全國最大的服裝批發市場,商品交易額連續7年超過100億元。據統計,目前全市各類商品市場已發展到149個。一個以常熟招商城為依託、以農貿市場為基礎、以專業市場為骨幹的投資多元化、商品多樣化、層次多極化、全方位開放的區域市場體系已經形成。去年,全市財政總收入41.02億元,比上年增長34.1%。

常熟市委書記楊升華點評:私營經濟是實現率先發展的突破口。常熟市私營個體經濟起步早、基礎好、發展快,特別是近兩年來,我們把發展個私經濟、實施富民工程作為第三次歷史發展機遇的重要突破口來抓。目前,全市工業投入的65%來自私營企業,稅收的近30%來自私營企業。私營個體經濟已成為常熟活力最強、後勁最足、潛力最大的經濟成長點,常熟也由此成為創新“蘇南模式”的代表。

江蘇“四小龍”成功的實踐啟示人們,縣域經濟的活力來自符合本地實際的思路,來自特色所產生的競爭力。但堅持自己的優勢與特色,並不排斥吸取眾家之長。江蘇“四小龍”通過對比發現,論與國際接軌不如上海,論機制優勢不如浙江,論體制優勢不如廣東。目前,他們正大膽改革,揚長避短,向更高的目標邁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