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江浩,中國電影編劇。1954年生,內蒙古扎魯特人。1985年畢業於內蒙古師範大學中文系。進入內蒙古電影製片廠任編劇、導演。
江浩還在上大學時就發表了小說《獵場札撒》 ,1985年江浩親自任編劇,田壯壯導演,拍攝了同名影片。影片通過表現蒙古族人民在圍獵中的生活場景以及他們圍繞遵守獵場準則所產生的矛盾,展示了草原上樸素平凡的風情習俗和遼闊壯美的自然景觀,它表現的不僅是與自然的和諧,更重要的是人際關係狀態的動盪與平衡。它歌頌了樸素淳厚的蒙古族習俗,力圖索探中華民族善惡、美醜的諸多方面,以形成和表現中國年輕一代的社會理想和審美理想。不論是小說還是電影,都引起了轟動,確立了江浩在文壇,影壇的地位。
其後,江浩每年出一個電影劇本,都帶有一種探索的意味。影片《烈火金鋼(上下)》是江浩改編並參與導演的一部描寫抗日戰爭中傳奇英雄的影片。影片情節曲折,人物性格豐滿,形象鮮明,故事是廣為人知的,人物是觀眾熟悉的,江浩以一種全新的角度,全新的方法重新塑造,即不失人物在觀眾心目中原有的力量,高大的形象,同時又使人物有了一重新意,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影片有較強的動作性,帶有娛樂片的味道。該片獲廣播電影電視部1991年優秀影片獎。
人生簡歷
1954年出生於扎魯特草原。國小五年級時,因家庭不幸,曾在草原漂泊流浪,放過羊、馬,挖過藥材,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考入師範,畢業後分配到扎魯特旗烏蘭牧騎任創作員。
1978年由作家王陣出面,調進哲里木盟文聯,任文學期刊《科爾沁文學》編輯;1982年,入內蒙師範大學文學藝術研究班學習,畢業後應內蒙古電影製片廠廠長郁潔之邀,調內影廠任專業編劇;1986年入北京電影學院高級編劇班,畢業後仍從事影視工作。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作家、內蒙古電影家協會副主席、獨立製片人、導演、自由撰稿人。江浩從1978年《吉林文學》發表處女作《烏蘭哈達上的紅花》起至今,已成為多產作家,經常有各類文藝作品問世。 其後曾一度經商。1995年重回影視圈。江浩還曾經出版多篇小說和人物傳記。
作為演員,曾經拍攝過的電影:
參與製作過的電影:
主要學作品
1——4卷《江浩文集》。
報告文學《血祭黑河》。
長篇報告文學《昭示:中國慰安婦》、《盜墓揭秘》、《與盜獵者同行》。
報告文學《在北美洲的困惑》、《叛逆天才》(上、下集)。
長篇紀實《闖蕩美利堅》、《穿行荒原》。
長篇特寫《穿越鐵幕》,長篇散記《西藏,世紀末的探望》。
短篇小說集《廢墟里的軼文》。
中篇小說集《走出古墓的人》。
長篇小說《鹽柱》、《危險辯護》。
人物傳記集《強行曝光:中國影壇六匹黑馬》等;
人物評價
國際電影大師伊文思是這樣評價電影《獵場扎撒》的:“不論是編劇江浩還是導演田壯壯,還有攝影侯詠、呂樂、作曲瞿小松,都是一群富有創新精神而且勇於探索的青年藝術家;這部電影在中國出現,將預示中國新時期的電影從此開始,這裡程碑式的成功,給中國電影發展帶來嶄新的前景,我們有完全理由期待著中國電影開始走向世界。”中國政府華表獎是這樣評價《烈火金剛》的:“以革命現實主義的手法,再現了我國抗日戰爭……首次展現了革命的個人英雄主義,為抗日戰爭英雄譜又創造出一系列有人格魅力的無產階級戰士,為改編革命歷史名著起到了一定成功的示範作用。”夏衍電影文學劇本評審會是這樣評價電影劇本《極地營救》的:“作者在成功地編導《烈火金剛》,並引領了中國電影紅色經典改編風潮之後,又一次成功的探索,將其災難諸多元素揉和進主旋律影片的創作中,給主流電影提供了另一個嶄新的創作模式,完美地解決了社會效果與經濟收入的雙重矛盾。”
江浩,從一個十歲的草原流浪兒,到成為中國知名的一級作家,這不能不說是個傳奇,這足以引起家鄉人的自豪,家鄉人的驕傲,家鄉人的讚嘆。他的成功,源於他從不言敗的雄心壯志,源於他頑強的拼搏精神,源於他獨闢蹊徑的膽識,源於他樸素的報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