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廣州江村位於廣州市白雲區江高鎮流溪河畔,始建於唐朝末年,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1949年解放後,江村歷設人民公社,生產大隊,鄉鎮等行政建制。江村現隸屬廣州市白雲區江高鎮,位於廣州市北郊,距廣州市新城區僅10公里。作為特大的行政村,江村轄區面積約9平方公里,現有耕地1100多畝,全村總戶數為3188戶,戶籍人口8951人,其中農業戶口5902人,居民戶口3049人。江村村轄有5個自然村,即江村、古樓崗、社崗、譚家和劉家社,共有25個村民小組或稱作經濟合作社。
江村是全國聞名的“江高模式”的發源地。“江高模式”亦稱“江高體系”——是一種通過“龍頭”企業+基地+農戶多層次聯合,集產、供、銷一條龍的集團化新型養殖業的經濟發展模式,在80年代的農村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時期中脫穎而出,1987年被人民日報譽為“江高體系”而聞名全國。
目前,該村轄區內較大企業有廣州市江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江村農貿綜合批發市場、江村家禽批發市場、江村經濟發展公司、江村建築公司、通達離心管廠、基盛水坭製件廠、金永成製衣廠、江村液化氣站、欖山崗加油站、家宜多超市、嘉福超市、廣高超市等。
2014年黨(總)支部班子成員情況及分工
序號 | 姓名 | 職務 | 性別 | 分工 |
1 | 江萬標 | 黨委書記 | 男 | 村黨、政全面工作、江村市場 |
2 | 江紀華 | 黨委委員 | 男 | 公園管理 |
3 | 譚鴻輝 | 黨委委員 | 男 | 國土、村民住宅報建、宅基地管理、文明建設、環境衛生、文體、老人活動中心管理 |
4 | 譚鉅添 | 黨委委員 | 男 | 黨務(組織、宣傳)、村務公開、文教、合作醫療、衛生站、檔案管理 |
2014年村委會(聯社常務理事會)組成及分工
序號 | 姓名 | 職務 | 性別 | 分工 |
1 | 江樹根 | 主任 | 男 | 負責村政全面工作 |
2 | 江禮賢 | 副主任 | 男 | 負責江村市場、經濟公司、建築公司 |
3 | 江振佳 | 副主任 | 男 | 農林、水利、水電、工會、公園管理 |
4 | 李學謙 | 委員 | 男 | 負責村財務中心、三資管理、民政、僑聯、殘聯、老齡委。 |
5 | 徐桂活 | 委員 | 男 | 負責民兵營、共青團、環境衛生、農林、水利 |
6 | 譚瑞章 | 委員 | 女 | 負責婦女、計生、調解工作 |
7 | 江萬標 | 委員 | 男 | 江村市場 |
經濟狀況
2005年,全村實現經濟總收入為12.38億元,其中各村民小組(經濟社)集體總收入為1491萬元,江村市場經營總收入為1294萬元,全村人均年收入18500元。2006年,全村實現生產及經營總收入12.5億元,集體經濟收入2650萬元,村民年人均收入19240元。2007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13.75億元,村、社集體經濟總收入4758.7萬元,江村市場經營收入1640多萬元。
榮譽稱號
村黨委、村委會先後被評為“廣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廣東省鄉鎮企業百強村”、“廣東省鄉鎮企業10強村”、“廣州市鄉鎮企業營業收入達6億元先進村”、“廣州市文明村”、“廣州市愛衛生先進單位”。江村國小被評為省一級學校,村黨委書記譚鉅添被評為廣東省優秀黨組織書記。
歷史溯源
唐末時候,爆發了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當時,廣州因為黃巢起義影響,慘遭殺戮,人口大幅度減少。黃巢起義失敗之後,朝廷為進一步開發嶺南,實行“計丁抽一”政策,通過移民以填充廣州。江家先祖就在這個時期來到嶺南。據悉,江氏到廣州的時候,第一站是在光孝路,而後才遷移到目前的江村。
江村因為江氏在此開村,因此村名叫為江村。而江村的得名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是與流溪河有關。流溪河從江村流過,河也稱為江,江村的另一個解釋就是流溪河邊的村莊。
據記載,早在明代,朝廷就在江村設立慕德里司管理機構,管轄範圍包括整個禺北、從化和花縣部分地區,因此江村曾經還是朝廷政治行政中心的所在。
其實,江村的繁榮發展,是與其當地便捷的交通環境離不開的,舊時陸路交通不發達,當地運輸全部靠水運,繞村而過的流溪河成了江村發展經濟的大動脈,因此,在江村形成了一個農產品集貿市場。到了現代,舊107國道經過江村,江村於是水路陸路並濟,發展更為快速。
江村既發展成為墟市,也就吸引了大批商人進駐此地。江樹根說,江村之所以發展,與江村人的包容開放是離不開的,江村為江氏先祖來此開村,但是從不排除外姓在此落戶。時至今日,江村有一條叫“七姓址”的小巷,這條小巷,居住了江、勞、楊、俞、黎、羅、梁等7姓人家,因此被稱為七姓址。七姓自來和諧相處,一起建設江村。江村墟的發達,吸引了人和、石井等地民眾前來趕集,曾經盛極一時。俗話說,樹大分枝,於是部分江氏後代從江村分枝到南海、佛山、花都、增城清遠等地。
江村人文
江村歷來人文鼎盛。
村裡的濟川江公祠堂中,記錄著江氏源流以及子孫開枝散葉到各地的情況,其中,還收錄了該村自唐以來到清朝,歷朝歷代的江村江氏子孫通過參加朝廷科舉得中的二十多位先賢。據記載,這17位江氏先賢高中之後,被朝廷派往各地任職,忠於職守,勤政愛民,受到了百姓的愛戴。其中,廉吏江源更是為歷朝歷代所敬重。
根據當地的記載,明朝成化元年,江村人江源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一舉中了解元,五年後,江源又再中進士,被朝廷派往江西省上饒縣任知縣。
江源是明代有名的廉吏,他到任之後,就著手辦理積案,有罪治罪,未構成犯罪的量刑輕判,不到半月,當地監獄清空過半,百姓皆為信服,稱之為青天。江源因為愛民如子,為百姓辦理實事,深得百姓愛戴,不久,被調升為戶部主事。此後,他歷郎中、伺講王,均嚴於操守,清廉自持,為同僚所推重。
後來,為治理江西全省的屯田水利工作,江源再次被朝廷派到江西。屯田、水利,歷來是個美差,歷朝歷代,藉助屯田與興修水利,某些地方官員貪污腐敗,搜刮民脂的現象屢見不鮮。江源到了任上,制定了嚴格制度,革除營私舞弊與貪污腐敗,廣大百姓大受其益。
晚年,江源被調任四川,任兵備副使一職,鎮守松潘,一連三年,當地部落首領向其敬贈禮品,江源均一無所取,受到了當地守將的敬重。
文物保護
來到江村,一眼可以看到該村的村委會辦公樓。據介紹,這棟大樓建於上世紀60年代,原址是江姓祠堂世德堂。在這座辦公樓之下,深埋著清朝皇帝賜建給該村江化龍的石牌坊。
江村村委會主任介紹說,江村人江化龍連續參加過幾次科舉考試,但是都沒有得中,後來投筆從戎,參了軍,由於他驍勇善戰,屢立戰功,曾被提拔為列校官、廣東澄海守備。雍正時期,江化龍被召入京,成為御前侍衛。乾隆五年,荷蘭人占領了台灣省,江化龍被朝廷任命為台灣北路副將,領兵打敗荷蘭兵,立下了累累戰功。收復台灣之後,江化龍被任命為金門島總兵。為表彰江化龍的功績,朝廷賜建牌坊於江村。
據江樹根回憶,這座石牌坊建在祠堂之內,有一層半樓高,由於是朝廷賜建,規格很高,但凡地方官員進祠參觀,都必須先行跪拜。文化大革命期間,由於破除四舊,世德堂被拆,石牌坊也逃不了被推倒的厄運。當時江村人不忍心將石牌坊砸爛,於是藉口石牌坊過於高大,搬遷不了,就地將石牌坊埋在地下。
江村的世德堂,曾經規模宏偉,名動一方。據說當時陳家祠修建的時候,還專門到江村來參考世德堂的模式。世德堂拆除之後,一切的榮華化為灰燼,現在僅剩一對石鼓,存放在江村國小之中。
對於深埋地下的石牌坊,江樹根表示,這座石牌坊如若挖掘出來,村里將會選址重新樹立,並申報為文物保護單位。
江高戰役
提起江村的人文歷史,江樹根倍感自豪——那場氣壯山河的江高阻擊戰役的戰場就在江村。
據記載,1938年10月20日,日寇攻陷廣州城,三天之後,日寇占領了廣州城外的石井墟,企圖渡過流溪河繼續向北進犯,然而,不可一世的日寇想不到在流溪河邊遭到了伍觀淇領導的自衛隊抵抗。這場戰役持續了11天,書寫了廣東抗戰史上光榮的一頁。在這場戰役之中,江村是主要戰場,村裡的炮樓曾經是伍觀淇坐鎮指揮的地方。據記載,這場戰役之中,一共擊沉了日寇橡皮艇30多艘,擊傷飛機一架,消滅日寇200多人。然而,在這場戰役之中,61位自衛隊英雄為國捐軀。
風土特產
中國人對雞情有獨鍾,飲食文化中有“無雞不成宴”的說法,對廣東人來說,雞的肉質風味是第一位的,相對雞的烹飪手法來說,廣東人對雞肉的新鮮程度、口感風味的要求更為看重。江村生產的黃雞頭部較小,單冠鮮紅直立,嘴黃而短,全身羽毛金黃色,皮毛緊實,體型短而寬,肌肉豐滿,皮脂適中,肉質細嫩,雞味鮮美,是製作白切雞等名菜的優良雞種,在港、澳市場享有較高聲譽,是香港市場最暢銷的品種,雞苗出口越南、馬來西亞等國家,冷凍肉雞已打入日本市場和歐洲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