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大

“江大”全稱為無錫市江南大學,坐落在於太湖之濱的江南名城江蘇省無錫市,是教育部直屬的中國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是一個占地3125畝、建築面積95萬平方米、以“生態校園,曲水流觴”為設計理念、設施先進、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的蠡湖新校區。

基本簡介

無錫市江南大學坐落在於太湖之濱的江南名城江蘇省無錫市,是教育部直屬的中國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是一個占地3125畝、建築面積95萬平方米、以“生態校園,曲水流觴”為設計理念、設施先進、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的蠡湖新校區。

無錫市江南大學校園一景無錫市江南大學校園一景

歷史沿革

無錫市江南大學享有“輕工高等教育明珠”的美譽,1902年創建的三江師範學堂,歷經國立中央大學、南京大學等發展時期;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時,由原中央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大學、無錫市江南大學的有關係科組建南京工學院(東南大學)食品工業系;1958年該系整建制東遷無錫,建立無錫輕工業學院;1995年更名為無錫輕工大學;2001年1月,經教育部批准,無錫輕工大學、江南學院無錫教育學院合併組建無錫市江南大學;2003年,東華大學無錫校區併入無錫市江南大學。

江南大學北門江南大學北門

院系設定

該校學科涉及理學、工學、農學、醫學、文學、法學、經濟學、管理學、教育學等9大門類,設有 18個學院,共有63個本科專業,2000年全日制在校本科學生近20000人,成人繼續教育學生7000餘人。2000年7月,經教育部批准無錫市江南大學(原無錫輕工大學)為開展現代遠程教育試點院校之一,2000年網路教育學院學生15000餘人。該校還設有國際教育學院、經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辦學的萊姆頓學院。
該校2000年設有輕工技術與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等3個博士後流動站、21個博士學位授權點、60個碩士學位授權點。有博士、碩士研究生5500餘人,該校擁有1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5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和1個省一級重點學科、8個省二級重點學科。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公布的2009年全國一級學科評估結果中該校食品科學與工程、輕工技術與工程排名第一,紡織科學與工程排名第二。

教員資源

2000年有專任教師1568名,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長江學者4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名,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3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3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人選20人,高級職稱教師800餘名。建有教育部創新團隊2個、江蘇省創新團隊2個。

教學理念

該校秉承“篤學尚行,止於至善”的校訓,始終以教育質量為生命線,以培養“高素質創新型專門人才”為目標,形成了“彰顯輕工特色,服務國計民生;創新培養模式,造就行業中堅”的辦學特色,為國家和社會輸送了10萬餘名畢業生。該校辦學的執著探索和成果積澱,得到了社會的充分肯定。江澤民同志在辦學百年慶典的賀信中勉勵該校:要“以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為根本任務,傳播先進文化,增強創新能力,攀登科學高峰,在回答和解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上有更大的作為。”李嵐清副總理多次到該校視察並題詞:“造就優秀人才,促進輕工業進一步發展”。榮毅仁副主席生前長期擔任該校董事會名譽董事長,他為無錫市江南大學題詞:“培育人才,為國為民”。

學校榮譽

2000年至2007年,該校共獲得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6項,江蘇省優秀教學成果獎21項;江蘇省教學名師4個,江蘇省優秀教學團隊1個;獲得教育部特色專業建設點5個,建成江蘇省品牌特色專業5個;擁有國家級精品課程4門,江蘇省精品課程23門;國家級精品教材5部,省級精品教材9部;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2門;獲得教育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個,江蘇省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基地1個,江蘇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5個;另外,還建有國家生命科學人才培養基地和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2008年,獲得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1篇。
該校是中國輕工、食品、生物技術高科技的搖籃與依託單位之一。建有國內唯一的“食品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同時建有3個國家、省部級工程研究中心,7個部省級重點實驗室以及江蘇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工業微生物資源資料庫整合及共享信息平台,擁有電子圖書160萬種。該校還承擔並完成了包括國家“863”、“97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大專項、國家“十五”攻關項目等在內的國家、部省市科研項目1000餘項。共獲國家、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131項,其中國家技術發明和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出版學術專著1000餘部,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15000多篇。2008年,該校科研經費總量達到1.935億元。國際三大檢索收錄論文1149篇,其中SCIE 403篇,EI540篇,ISTP 206篇。2008年,申請專利 827項,其中發明專利411 項;授權專利254項,其中發明專利93項,申請和授權專利數在中國高校中一直名列前茅。

對外交流

該校重視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積極參與國家、地區科技創新和服務體系建設,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積極參與國家西部大開發和江蘇省沿江經濟建設,充分發揮該校在輕工、食品、紡織、環境、化工、生物醫藥等方面的科技優勢,緊密結合社會需求,在科研開發、技術服務、人才培養等方面與企業開展全面合作,推動企業的技術改造和產品更新換代。該校與江蘇、浙江、安徽、湖北、貴州、甘肅、河南等省的20多個地市開展全面合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與地方政府合資建立的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已成為高科技研究項目的重要孵化基地。通過資源整合、學科交叉,在全國高校中建立了首個農產品加工研究院。
該校注重與企業、社會之間的聯繫,成立了由海爾集團、茅台酒集團、青島啤酒集團、無錫國聯等100多家企事業單位加盟的董事會,促進了產學研的結合。各學院也建有400餘家企事業單位參加的二級董事會。寶潔公司、東海糧油、希捷公司、中國電信等一批著名企業和榮智權等一批社會名流都在該校設立獎學、獎教金。
該校與中國內外的教學科研交流合作頻繁,是中國教育部批准的首批接受外國留學生和港澳台學生的高校。60年代,就接受和培養來自世界各國的留學生。2007年有各類留學生近450人。該校還與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餘所大學、政府、機構開展教學科研合作,100餘名國外著名的學者和教授擔任該校的名譽教授或客座教授,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休麥克教授獲得2007年“國家友誼獎”。該校舉辦多場國際及雙邊學術交流會,已成為食品、生物技術、藝術設計、輕紡等領域的國際交流中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