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哈尼彝族自治縣

江城哈尼彝族自治縣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雲南省普洱市下屬的一個自治縣。在雲南省南部,李仙江南岸。面積3476平方公里,境內多山、河和峽谷。 元屬元江路,明屬元江府,清屬普洱府,1929年設江城縣,1954年5月18日建立自治區,1955年改自治縣。

基本信息

縣情概況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又名“江城”,是普洱市轄縣。地處普洱、紅河西雙版納三個市州結合部。位於思茅地區東南部,與寮國越南兩國交界。具有獨特的"一縣連三國"、"一縣接三地州的"的地緣優勢,有著對內對外開放的良好區位優勢。因境內有李仙江、曼老江、勐野河環繞流過,故名江城。
面積3460.6平方公里,

江城縣地圖江城縣地圖
人口9.1萬。轄2鎮6鄉。縣府駐勐烈鎮,距思茅市147公里。郵編:665900。代碼:530826。區號:0879。拼音:Jiangcheng Hanizu Yizu Zizhixian。
在歷史上是元江墨江普洱三縣共管的“插花地”(交叉劃定區域範圍管轄)。唐南詔屬銀生節度。宋大理政權時屬威楚府。元屬元江路。明屬元江府。清乾隆六年(1741)屬普洱府,光緒二十八年(1902)設勐烈彈壓委員。民國5年(1916)建縣。1954年5月18日成立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由於經濟發展緩慢,1986年被列為特困縣。
全縣國土總面積3544.38平方公里,轄6鄉2鎮47個村(居)民委員會,總人口11.2萬人,其中非農人口1.93萬人。縣城勐烈鎮海拔1119米,距市政府駐地思茅145公里。江城縣地勢呈西北高東南低,最高海拔2207米(康平鄉獅子岩大山),最低海拔317米(李仙江出口處的土卡河寨子)。屬低緯度山地季風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8.7℃,年平均降雨量2283毫米。
江城又是雲南少數民族眾多的縣份,主要有哈尼族、彝族、傣族、瑤族、拉祜族等,主要節日有哈尼年、火把節、潑水節、新米節、盤王節等。較流行的民間歌舞有跳笙、嘎尼尼、阿迷年、煙盒舞等。而最具有特色、富有魅力的民俗要數瑤族的"度戒"(成丁禮)。

自然資源

江城土地寬廣、雨量充沛、四季如春,是一塊綠色寶地。全縣3460平方公里土地上64%被森林覆蓋,有多種植被類型。擁有眾多的珍禽奇獸,主要有虎、野牛、熊、鹿、穿山甲、白鷳等70多種野生動物,珍稀植物品種多,數量大,主要有千果欖仁龍腦香箭毒木八角香蘭等30多種國家保護植物,生長著全國唯一的珍稀植物滇南出乃木(俗稱大樹花生)。還有野芝麻天南星、大黃藤等1000多種野生藥材。

旅遊風光

這綠色寶地上還有很多令人留連忘返的旅遊勝地:一眼看三國的高地、風光旖旎的李仙江、美麗大河邊瀑布、神奇的獅子崖、獨特的賀景

江城梯田風光江城梯田風光
塔。江城礦藏豐富,我國儲量最大的第一個可溶性鉀鹽礦訂就在江城。
豐富多彩的人文自然景觀,獨特的民族風情,一縣連三國的區位優勢,使邊境貿易和生態旅遊的開發前景極為廣闊。
多民族聚居,"一眼望三國"的區位條件和內環三江的水文地理特點,為江城提供了豐富的旅遊資源和民族文化資源。哈尼、彝族、拉祜、瑤族等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各自形成了文學、藝術、宗教、語言、風俗、服飾、飲食、娛樂、建築等歷史文化系統,具有豐富多彩的內容和各具風格的特色。豐富的民族文化,多層次、多角度地折射出江城縣原始古樸、博大精深、琳琅滿目和別具風格的多元文化風采,造就了江城縣絢麗多姿的民族風情旅遊資源。民族民間節日主要有:公曆12月20日至22日哈尼族的哈尼年節,節日期間的主要活動有殺雞、殺豬、祭山神樹、祭竜、男女老少都穿新衣、唱歌跳舞、打鞦韆、打陀螺、獻祖宗;陰曆六月二十四日彝族、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傈僳族的火把節,節日期間的主要活動有點火把、摔跤、鬥牛、歌舞;公曆四月中旬傣族、彝族、佤族、布朗族的潑水節,節日期間的主要活動有潑水、丟包、放高升、龍舟、賧佛、趕擺、傣拳、擊鼓、打芒、堆沙、插花;公曆11月至12月間,瑤族的渡戒,渡戒是一種瑤族青年男子在12至15歲時必須經過的一項成人禮。

基本縣情

江城於1954年5月18日成立自治縣。"老、少、邊、窮、山、戰、農"集中體現了我縣的基本縣情。
老:江城是革命老區,1929年就有共產黨員進入江城開展革命活動。少:居住著哈尼、彝、傣、瑤、拉祜等24種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81.3%。
邊:是雲南省惟一與兩個國家接壤的縣,國境線長183公里(其中:中老段116公里,中越段67公里)。
窮: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農民人均純收入在625元至865元的人口有2.2萬人,625元以下的絕對貧困人口有3.3萬人,特別是居住在偏僻高寒山區的637戶
3600多瑤族民眾,人均口糧不足210公斤,人均純收入不足250元;全縣尚有1110戶5000多人喪失基本生存條件,難以解決溫飽。
山:全縣99.6%是山區。
戰:曾經是對越自衛還擊戰區之一。
農:江城是典型農業縣,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全縣生產總值的39.5%。

發展現況

2004年,全縣完成生產總值4.7億元,比上年增長24.7%,其中:第一產業完成1.86億元,比上年增長5.3%;第二產業完成1.4億元,比上年增長93.5%;第三產業完成1.4億元,比上年增長14.3%。完成地方財政收入2006萬元,比上年增長11.8%。農民人均純收入972元,比上年增長6.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00元,比上年增長6.7%。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06‰以內。今年1-10月,全縣經濟保持快速增長的態勢。完成生產總值34356萬元,同比增長14.6%;完成地方財政收入2155萬元,同比增長65.6%;組織財政支出8732萬元,同比增長3.6%;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5764萬元,同比增長17.4%;農民人均現金收入877元,同比增長16.8%。
重點培植和發展的骨幹產業有6個:水電產業,引進北京大唐公司開發李仙江水電資源,境內有龍馬、居甫渡、戈蘭灘、土卡河四級中型電站,總裝機容量118萬千瓦,概算總投資84億元。引進湖南石磨嶺水電開發公司開發勐野江、土卡河梯級小型電站,已簽訂投資協定近8億元,現在正開展流域規劃工作,總裝機容量約10萬千瓦。林產業,引進北京泰躍集團開發林紙產業,2003年投資1260萬元完成造林5.15萬畝,2004年由於資金投入不足,未能實施造林任務。2005年又重新簽訂開發130萬畝工業原料林基地協定,繼續實施即將建成投產,2004年全縣實現林業產值4920萬元。畜牧產業,全縣大牲畜存欄54275頭,出欄7573頭,生豬存欄74875頭,出欄43265頭。實現畜牧業產值5189萬元。橡膠產業,以雲南天然橡膠產業股份有限公司江城分公司為龍頭,種植橡膠14.6萬畝,已投產1.3萬畝,乾膠產量1171噸,實現產值1400萬元。茶葉產業,以牛洛河茶廠等為龍頭,種植茶葉5.27萬畝,投產4.37萬畝,產量5127噸,實現產值5434萬元。蔗糖產業,以江城糖廠為龍頭,2003/2004榨季甘蔗種植面積4.56萬畝,甘蔗產量18.4萬噸,實現農業產值2568萬元,工業產值5172萬元。

未來規劃

江城縣委、政府按照"三年打基礎,五年見成效,八年建支柱"的要求,以民族文化資源為依託全力打造"一眼望三國",集口岸經濟、民族文化、生態旅遊為一體的江城文化旅遊品牌。將在今後文化旅遊產業開發中對我縣的三國交界的十層大山、李仙江畔的亞熱帶雨林、獅子岩大山的奇峰異石、曲水鄉的萬畝橡膠園、牛洛河的萬畝茶園、出境游等一系列旅遊產品進行精打造。同時,縣委、政府加大了對民族、民間文化、民族體育的扶持力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2005年,由我縣民族藝人創作的民族歌曲《阿由色》參加思茅市民族歌手大獎賽,榮獲一等獎,並將代表思茅市參加全省民族歌手大獎賽。我縣申報省級小康體育特色縣順利通過省考核組檢查驗收。雖然由於歷史與現實原因,我縣的純文學創作起步晚,但我縣始終有一群熱愛文學的年輕人,植根三江,筆繪三江的風采,自費自發創辦了民間文學社,創辦了《三江文學》,培育了洛捷、啟邪等一批本土少數民族作家,先後有哈尼族作家洛捷的文學作品《大獨豬》、 等一批洋溢著邊疆民族特色的作品榮獲邊疆文學獎。我縣正計畫明年成立文聯,讓更多熱愛文學的人有一個充分展示文學才華的平台。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