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汗王宮為努爾哈赤在瀋陽的故居,從1625年3月努爾哈赤遷都瀋陽至1626年8月病逝的這一年多的時間裡,汗王宮一直是努爾哈赤的居所。努爾哈赤去世後,“汗王宮”改稱“福晉衙門”。1644年,清兵入關後瀋陽成為“陪都”,“汗王宮”逐漸廢棄,最終荒廢坍塌。汗王宮為世人了解,始於20世紀80年代,瀋陽故宮博物院一位精通滿文的專家,在北京發現了《盛京城闕圖》,這是汗王宮第一次見諸文字記載,並在隨後為世人所熟知。
布局
關於汗王宮的建築結構記載,全部來源於《盛京城闕圖》。整個建築保留了滿族傳統的台式建築,為一座兩進院落。根據圖來分析,正門朝南,為三間屋宇式大門,進門後即為外院,院子東西兩側是圍牆,沒有建築。院子北面為通往內院的中門。內院正面,為聳立於高台之上的串堂,高台前面正中是一座門樓。拾階而上,經過串堂,便是二進院落。二進院落內正面,為三間寬敞高大的殿堂,是努爾哈赤居住的地方。殿堂東西兩側各有三間配殿,是努爾哈赤嬪妃們的居住處所。
儘管僅有兩進院落的“汗宮”結構簡單,但其建築物均以山牆承重,黃琉璃瓦頂加綠剪邊,莊重典雅、錯落有致、別具一格、氣勢非凡,其建築風格,與瀋陽故宮建築異曲同工。
這組建築址位於北中街路北,九門路南,北面正對清盛京城“九門”遺址,南面正對通天街。
發現
2012年5至8月,瀋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瀋河區一建築工地發掘出一組清代早期建築址,發掘面積約1600平方米。根據《盛京城闕圖》中所繪的“太祖居住之宮”(俗稱“汗王宮”)的位置,結合出土的建築基礎和遺物,我們認為這組建築址即為汗王宮遺址。2013年3月,“201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入圍名單揭曉,汗王宮遺址與其他24項考古發現一起,獲得最終角逐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機會。
考古意義
汗王宮遺址的確認打消了長期以來人們對於汗王宮是否真實存在的顧慮,揭示了汗王宮的真實保存面貌。汗王宮與瀋陽故宮大政殿為同時期建築,兩者的關係真實體現了清早期“宮”與“殿”分離的滿族宮廷建築特徵。瀋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姜萬里認為,汗王宮遺址出土,對研究清早期的都城規劃研究同樣意義重大。清初盛京城的建設,採用的是藏傳佛教曼陀羅理論,城市建設外圓內方,道路呈放射狀,並非正南正北,這在瀋陽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在全國也是惟一保存下來的。
清曾經先後在赫圖阿拉、遼陽、瀋陽、北京建都。其中,赫圖阿拉老城規模太小,遼陽古城遺址大都已經破壞掉,在北京則沿用的明朝宮殿,只有瀋陽的清代早期建築被較完整的保留下來。汗王宮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中國考古學會名譽理事長、著名考古學家宿白先生認為,盛京是中國少數民族政權的最後一個都城,瀋陽汗王宮的發掘,是我國都城考古的一個重要突破。
遺址開發
重建汗王宮
汗王宮重建計畫已經上報國家文物局並獲得批准。2011年9月,上海某大型商業集團發布公告,宣布參與合作開發瀋陽北中街商業廣場項目。該地塊位於中街路、北順城路、朝陽街與正陽街之間,土地面積3.23萬平方米。計畫中,重建的汗王宮建成後有意開闢為會所。整個建築工期有望在2014年底竣工。
建遺址廣場
鑒於遺址的重大意義,遺址會原址保護,建設成一個占地面積1600平方米的遺址廣場。
遺址廣場為40米見方,南與通天街連線,二者成“甲”字形分布。遺址廣場北側是規劃中的瀋陽城牆遺址公園。在靠近遺址廣場的通天街兩側,將建設反映清代歷史的浮雕、雕像。遺址廣場下陷,東西兩側為地上、地下各三層的仿古建築,並有跨空連廊相接。
遺址廣場的建築模式將效仿雅典衛城,採用玻璃走廊,超過2000平方米的頂棚也採用透明材料。參觀者不僅可以近距離觀看,也可以在頂部的連廊遠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