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達濠古城

汕頭達濠古城

達濠古城位於汕頭市濠江區政府大樓東南1公里處,是全國唯一保存最完好的袖珍古城。建於1717年(清康熙五十六年)。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城故事

汕頭達濠袖珍古城 汕頭達濠袖珍古城

汕頭達濠袖珍古城說起長城,無人不曉,長城之聞名因其“大”,而你知道中國現存最小的“古城”嗎?它,就是達濠古城。其面積用一般丈量區域面積的度量單位來表述,真是天可憐見,只有0.014平方公里,還沒有一個足球場大。

說起這個袖珍城,還有一段故事。達濠,古稱招收都,是一個三面環水的半島。山多田少,民以漁鹽為業,史載“田三漁鹽七”,指的就是當時的生產布局。清康熙年間,兩廣總督楊琳上奏朝廷,請準在達濠沿海一帶構築城牆,用以防禦明朝餘黨和海盜的騷擾。當時的地方官姓許(名不詳),覺得在此地建城廓,一不方便靠潮汐勞作的漁民出入,二來以漁鹽為業的居民,生活極其貧困,溫飽且難,更無財產遭劫之慮,大興土木搞城建工程,實在是勞民傷財。但不築城又恐難以向上司交代。於是,想出了一個應對的辦法,建成了如此袖珍的小城一招收城,與上司開一個玩笑。

古城構造

汕頭達濠古城 汕頭達濠古城

汕頭達濠古城

招收城呈正方形,城牆高5.3米,厚1.35米,牆頂還設有城堞。城牆下半部用石塊壘砌,上牛部用貝灰、粗砂和黏土夯築。城設東、西二城門,東門稱“達善門”,西門叫“西濠門”,為高3米、寬4.5米石拱門。原來城門上築有城樓,向外是布滿槍眼的高牆,對內是重檐三開間大廳,現已無存。城的四個角都築有瞭望平台,其中東南角平台最大,面積達200多平方米,均無存。從東門到西門有一條長約100米、寬3米的小路相通,就是小城唯一的街道。
建城後實行守更制,每夜戌時起更,更樓開始敲鼓,鼓點由疏而密,由慢而急,均以“精忠報國鼓”鼓譜為依據。遂之實行宵禁,按時巡更,直至五更打啟明鼓才解禁。如此森嚴的城防措施,實在不切合漁、鹽民的作息。儘管如此,明眼人也不難看出城池的破綻,它北靠山地,遠離海岸;城西的民居與城牆只隔一條一米見寬的巷道,民居的山牆幾乎與城牆一樣高。這樣的城池又能有多少防禦能力?許欺君妄上的行為,被楊琳覺察。許自知罪責難赦,遂自縊而終。然而,許為官一任,為民一方的風範卻倍受當地人的讚賞,達濠人為紀念許,於清康熙五十七年自行集資,在城南修建了“許公祠”,供百姓拜謁,香火一直很旺。可惜,該祠於“文革”“破四舊”時被毀。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當時的城池,城西設有“水師左營守備府”,相當於現在團一級的軍事指揮部;東面設“招寧司巡檢署”,即現在的公安局;城北則設“招收鹽場”,相當於鹽務局;東、西、北三個機構形成晶字形布局,古城實際上成了招收都的政治、軍事、經濟管理中心。

歷史沿革

達濠古城 達濠古城

達濠古城民國期間“招寧司巡檢署”改為“達濠警察所”。1918年後,城內還建有“群英”、“盛德”二所國小,住有居民幾十戶(多是前清來濠小官吏的後裔)。招收城也就逐漸由形似變為神似了。1939年,日軍侵占達濠,將城內居民盡皆逐出城外,並拆去民房,古城成為一座空城。後逢饑荒年,“招收鹽場”改為孤兒院。

新中國成立後,古城成為達濠區文化活動中心,城內建了影劇院、露天舞台、籃球場等,重要的活動都在這裡舉行。城內現存的陳厝宗祠,在城西北,是該區文化機構的辦公場所。

達濠古城除城南一帶城牆被後建的民居所破壞而殘缺不全外,東、西、北面城牆基本完好。東、西二城門於80年代重新修繕,基本恢復原貌。從東門出發,沿著北牆和西牆窄窄的小巷走去,裸露的石頭牆基、斑駁的牆面,散發出一種幽古的氣息。

如今的古城

如今古城內遺存的陳厝祠距今不到100年,能見證古城歷史的,也只有四周的城牆和凹凸不平的城堞。“古城的城牆,連鐵釘都釘不進去”,提起古城,當地人是一臉自豪。

為保護這座最小的袖珍古城,當地政府將古城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最近,達濠區正在發展旅遊業,達濠古城成了一處旅遊新景,每天吸引了眾多遊人前來訪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