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詞目
求雨
拼音
:qíu yǔ
基本解釋
[pray for rain] 舊時祈求龍王降雨的迷信活動
詳細解釋
謂禱神降雨。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求雨》:“春旱求雨。令縣邑以水日,令民禱社稷山川,家人祀戶。” 唐 段成式《酉陽雜俎·諾皋記上》:“ 太原郡 東有 崖山 ,天旱,土人常燒此山以求雨。俗傳 崖山 神娶 河伯 女,故 河伯 見火,必降雨救之。” 趙樹理《求雨》:“在解放以前,每逢天旱了的時候, 金斗坪 的人便集中在這廟裡求雨。”
歷史
求雨,是圍繞著農業生產、祈禳豐收的巫術活動。同其他巫術一樣,求雨巫術曾廣泛存在於世界各地區、各民族的歷史中。從日本的原始部落到北美印第安人,從澳洲的土著到俄羅斯的先民,都有過專門的祈雨法師來控制雨水的降落。即使到了近代,一些已進入現代社會的民族中,這種巫術活動仍然存在。
求雨,早在中國西漢時期歷史就有記載。是一種民間活動,是中國農民生活的真實寫照,反映了人們在惡劣的自然生活環境中,渴望美好明天,創造美好生活的一種期盼行為,它真真切切的想把“地上沒有天上求”的思想變成一種理想現實!我國北方地區常年乾旱無雨,人們為了生存和生活,就燒香禱告,祈求上天使威生雲、生雨救民。
古代求雨習俗
求雨習俗並非中國所獨有,在世界上的很多地區,不同文明的民族中都曾有過求雨習俗。求雨是萬物有靈觀念的產物,也是人們使用某種類似的巫術的方法祈求上蒼滿足自己願望的古傳習俗。
在中國民間,農民普遍認為,天旱是因為得罪了龍王爺,為求得龍王爺開恩,賜雨人間,就舉行一系列形式各異的祭祀、祈禱儀式來求雨。求雨習俗在中國北方的河南、山東、河北、山西、東北、西北都流行甚廣,但尤其以山西為最。人們為求風調雨順,採用各種辦法求助於神靈,有以牲畜供獻的,有以人禱者,還有抬著神位神像游鄉展示以娛神的。此外,還有專門用於懲罰旱魃的象徵性表演;有求雨神的,有扎泥龍、草龍揮舞,也有在大門垂柳插技、還有的捕捉蛇、魚、蛙等戲水動物作祈雨生物。
在山西晉中一帶,習俗中有所謂“七女祈雨法”。在祁縣一帶,天旱時,由村里挑選出七個聰明伶俐、品性兼優、家門興旺的年輕少女進行求雨。其辦法是:先把這七個少女家中所用的蠟燭搓配在一起,再以這七家的蠟和七家的爐灰用水調成稀泥,抹在村中一塊光亮的方塊石頭上,上面放一大罐,盛滿清水。之後,由七個少女扶著罐子的邊沿,一邊扶著一邊轉圈行走,嘴中念著類似於詛咒的求雨辭:“石頭姑姑起,上天把雨去。三天下,唱燈藝,五天下,蓮花大供。”村里所有人的願望都由這七個少女向龍神表述。
求雨方式時間
水田耕作離不開水。每當乾旱季節,人們就拚命求雨。日本全國各地的求雨方式十分相似。日本岡山縣阿哲郡的乞雨活動很具代表性。乞雨時,人們首先集中在神社,他們一邊敲鐘,一邊打鼓乞雨。參加乞雨儀式的人唱道"龍王降降雨……",他們相信龍王祠的窗戶一旦打開,天上就會降雨。如果乞雨後仍不下雨,人們就燒乾把,將還帶青葉的樹枝集中起來,全部運到山頂上焚燒。這種儀式往往要幾個村子聯合起來舉行。如果這樣做還不降雨,便請伯耆大山的稚童去淵或赤松池取水。傳說取水途中在哪兒休息,哪裡便會落雨。所以人們為了讓雨落在自己的村域內,便不休息地、輪換著將水取回。村民們用竹葉沾上取回的水,灑在地上求雨。
每逢乾旱時節,群馬縣的雷電神社便擠滿了從遠方來求水的人們。他們當中有不少人是開著車子來的。
求雨的最後手段是將宰殺的動物投入神聖的池或淵內。前面已經提到日本人沒有殺牲的習慣。但在這裡宰殺的動物並不是獻給水神的祭品,而是用牲畜的血污穢神聖的池、淵,以激怒司水神降雨。
求雨地區
求雨習俗並非中國所獨有,在世界上的很多地區,不同文明的民族中都曾有過求雨習俗。求雨是萬物有靈觀念的產物,也是人們使用某種類似的巫術的方法祈求上蒼滿足自己願望的古傳習俗。
古代中國是一個以農牧生產為主的國度,雨水是農牧生產的命脈,影響到糧食收成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國庫的收入與王朝的穩定。所以,求雨受到了歷代朝廷的重視,從皇帝到知縣,每遇天旱,都要設壇祭祀。祭祀時,貴為一朝之君的天子也要向龍王下跪、並作為一種典章儀式,有專門的規範載於典籍。如山西,每逢歲旱,“設壇於城隍廟。先期,縣公行二跪六叩首禮畢,復跪拈鬮,請某處龍神取水。傳示鄉民灑掃街道,禁止屠殺活命,各鋪戶、家戶門首,供設龍神牌位、香案。僧眾、架鼓吹手,出城取水迎龍神。知縣率僚屬素服步行出城外,迎接入城,供奉雨壇,行二跪六叩首禮。每日辰、申二時,行香二次,鄉老、僧眾輪流跪香,諷經、典史監壇,利房照料香燭。如是者,三日,得雨,謝降撤壇,派鄉老送水;旱甚,率僚屬齋戒,出禱風去,雷雨,山川壇,進遍禱群廟。”
而在中國民間,農民普遍認為,天旱是因為得罪了龍王爺,為求得龍王爺開恩,賜雨人間,就舉行一系列形式各異的祭祀、祈禱儀式來求雨。求雨習俗在中國北方的河南、山東、河北、山西、東北、西北都流行甚廣,但尤其以山西為最。人們為求風調雨順,採用各種辦法求助於神靈,有以牲畜供獻的,有以人禱者,還有抬著神位神像游鄉展示以娛神的。此外,還有專門用於懲罰旱魃的象徵性表演;有求雨神的,有扎泥龍、草龍揮舞,也有在大門垂柳插技、還有的捕捉蛇、魚、蛙等戲水動物作祈雨生物。
七女祈雨法
在山西晉中一帶,習俗中有所謂“七女祈雨法”。在祁縣一帶,天旱時,由村里挑選出七個聰明伶俐、品性兼優、家門興旺的年輕少女進行求雨。其辦法是:先把這七個少女家中所用的蠟燭搓配在一起,再以這七家的蠟和七家的爐灰用水調成稀泥,抹在村中一塊光亮的方塊石頭上,上面放一大罐,盛滿清水。之後,由七個少女扶著罐子的邊沿,一邊扶著一邊轉圈行走,嘴中念著類似於詛咒的求雨辭:“石頭姑姑起,上天把雨去。三天下,唱燈藝,五天下,蓮花大供。”村里所有人的願望都由這七個少女向龍神表述。
記載
(宋真宗)鹹平二年旱,詔有司祠雷師、雨師。內出李邕《祈雨法》:以甲、乙日擇東方地作壇,取土造青龍,長吏齋三日,詣龍所,汲流水,設香案、茗果、糍餌,率群吏、鄉老日再至祝酹,不得用音樂、巫覡。雨足,送龍水中。餘四方皆如之,飾以方色。大凡日乾及建壇取土之里數,器之大小及龍之修廣,皆以五行成數焉。詔頒諸路。
景德三年五月旱,又以《畫龍祈雨法》付有司刊行。其法:擇潭洞或湫濼林木深邃之所,以庚、辛、壬、癸日,刺史、守令帥耆老齋潔,先以酒脯告社令訖,築方壇三級,高二尺,闊一丈三尺,壇外二十步,界以白繩。壇上植竹枝,張畫龍。其圖以縑素,上畫黑魚左顧,環以天黿十星;中為白龍,吐雲黑色;下畫水波,有龜左顧,吐黑氣如線,和金銀硃丹飾龍形。又設皂幡,刎鵝頸血置盤中,柳枝灑水龍上,俟雨足三日,祭以一豭,取畫龍投水中。大中祥符二年旱,遣司天少監史序祀玄冥五星於北郊,除地為壇,望告。已而雨足,遣官報謝及社稷。
請龍求雨
民國《鄞縣通志·文獻志·禮俗·迷信》載:“請龍。農民遇久旱,則請龍,約鄰村農民舁境廟之神往龍潭禱求,偶見水中有蛇、鯉或蛙、魚等動物浮出即以為龍,置諸缸內,請之而歸。要求邑之長官,跪拜供奉如神,或醵貲演戲以敬之。俟雨下乃送回。”
舊時,寧波各縣請龍求雨,大體類同,亦有稍異者。鄞縣瞻岐地方請龍王,先遣人夜入龍王廟,用麻袋套住神像,抬到當地廟內供奉,稱“偷龍王”。數日後仍不雨,則把神像置於烈日下,讓“龍王”,嘗一嘗久旱不雨、烈日曝曬之苦,但又恐曬壞神像,乃戴以笠帽、披以蓑衣,稱“曬龍王”。再不雨,則相約往“龍潭”請龍求雨。事先遣人鳴鑼通告“禁塗”(禁止下海塗捕撈),不準魚蝦上市,各家“淨灶吃素”,食葷者處罰。請龍隊伍以大纛為先導,銃、鑼隨之,而後龍亭、神轎,樂器吹奏,念伴敲打祈念,村民排成長隊殿後,多至二三千人,長達三四里。瞻岐附近稱龍潭者有四處,但當地農民卻信遠在鎮海三山岩頭龍潭“老龍”。午夜出發,抵達後供祭潭邊,雙手合十跪地,念伴誦“龍王經”,請“龍”顯身。時已派好數名青年,手持撈具環潭侍立,一見水上有浮遊動物,眼明手快,立即將“龍王”網住,放入“聖瓶”。隨後族長許願,如不日賜雨,即演戲“謝龍”。迎歸後供祭在廟內神座前的神案上,晝夜有人輪流“值聖”,族內大戶輪供“聖頭飯”,每日上香祭供三次,謂之“侍雨”。久旱則雨,適降甘霖,則視為“靈驗”,開演“謝龍”戲、行紙會,最後送回龍潭。稍有不同者,有些地方“請龍”時由族長或念伴跪在潭邊,用銅鑼從潭中兜起浮遊動物。有的地方凡加入請龍隊伍的人,皆手執小旗,烈日曬頭,不得戴草帽,腳穿草鞋或蒲鞋,表示虔誠,以感動“龍王”。
傳說故事
劉伯溫求雨
明太祖在統一戰爭中,依靠了一批英勇善戰的將領爭城奪地:又吸收了一些謀士,幫他出謀劃策。在這些謀士中,劉基是最著名的一個。
劉基又叫劉伯溫,本來是元朝的官員,因為對元朝的政治腐敗不滿意,常常寫點文章,諷刺時事,後來,被解職回到他的家鄉青田(在今浙江)。朱元璋的軍隊打到浙東的時候,把劉基請了出來,當他的謀士。在打敗陳友諒、張士誠的戰爭中,劉基出了不少計策。由於他足智多謀,得到明太祖的信任。明太祖把他比做西漢初年的張良。
劉基不但謀略好,而且精通天文。在古代,往往把天文現象跟人間的吉凶扯在一起。劉基對天下形勢觀察仔細,考慮問題周到,他的預見往往比較準確。但是大家都認為這跟他精通天文有關。民間傳說把劉伯溫看作一個“未卜先知”的人物。
朱元璋當吳王的時候,江南發生了一場旱災。劉基掌管天文,朱元璋問他為什麼發生大旱,怎樣才能求上天下雨。劉基說:“天一直不下雨,因為牢獄裡關押的人有冤枉。”
朱元璋信了劉基的話,派他去查牢監里關的犯人。劉基一查,果然有不少冤案。他向朱元璋奏明後,平反了冤案,把錯抓的人放了。
求雨和平反本來是毫不相干的兩碼事。劉基也不可能有求雨的法術。不過他懂得天文,可能觀測到氣象要發生變化,就借這個機會勸諫朱元璋平反冤案。果然不出幾天,烏雲密布,接著就下了一場透雨。劉基趁朱元璋高興的時候,又勸他制定法律,依法辦事,防止錯殺無辜的人。
明太祖即位以後,叫劉基做御史中丞,負責司法工作。劉基嚴格執法。有一次,丞相李善長的一個親信犯了法。李善長是明王朝開國功臣,又是明太祖的同鄉,勢力很大。但是劉基不顧李善長的阻撓,奏明明太祖,把那個親信殺了。這件事當然招來了李善長的怨恨。
正巧這一年,京城又逢到大旱,明太祖十分著急。劉基乘機跟明太祖說:“戰爭中的死亡將士,他們的妻子需要撫恤;一些在築城中死亡的工匠,屍骨還暴露在田野上,沒人收埋。
把這些事辦了,說不定能下雨。”
明太祖一心求雨,當然很快批准了劉基的要求,撫恤了將士妻子,掩埋了工匠的屍骨。劉基雖然辦了一件好事,但是靠這種辦法勸諫,畢竟靠不住。這一次,他的預測不準,過了十天,還是烈日當空,一滴雨也沒下。
這可使明太祖生了氣,再加上李善長在旁邊說壞話,叫劉基不能不害怕。這時候,他妻子在家鄉得病死去。劉基請個假回老家了。
其實,明太祖對劉基是特別器重的。有一次,明太祖要拜劉基為丞相。劉基連忙推辭說:“選丞相好比挑棟樑。要挑個大木材,如果用小木頭當樑柱,房屋就有倒坍的危險。”
後來,明太祖撤了丞相李善長的職,又想請劉基出來當丞相。劉基說:“我性子褊急,容不得壞人:再說年紀大了,也擔當不了這樣重任。天下有的是人材,希望陛下好好物色。”
劉基回到青田,過著隱居生活,從來不跟人談起他過去的功勞。青田縣令一再求見,都被劉基婉言拒絕。有一次,縣令換上便服,裝扮個鄉下人去拜訪劉基。劉基正在洗腳,見來了陌生人,連忙穿了鞋子,把來人請進屋,熱情地留飯。
劉基請教來人姓名,縣令只好實說:“我是青田知縣,特來拜見先生。”劉基大吃一驚,連忙起身作揖,自稱是治下的普通百姓。打那以後,再也不跟縣令見面了。
劉基住在家鄉,仍舊很關心明朝的政事。有一次,明太祖派人到青田向劉基問天象吉凶。劉基說:“冬天剛下過嚴霜凍雪:接下來便是陽春季節。現在國家已經安定,希望陛下施政稍為寬和一點。”
林則徐求雨
林則徐任湖北總督時,湖北大旱,糧食歉收,糧價猛漲,路有餓殍。林則徐見狀,立即倡議“捐廉販米,平價便民”,鼓勵僚屬儘量輸納糧食,平價出售,以解百姓之憂。可是部屬卻個個面呈難色。
不久,林則徐發出牌令,指示本省巡撫以下各級官員按例齋戒數日,準備某天登壇求雨。到了求雨這天,林則徐帶著各級官員,登上祭壇,禮畢,林則徐叫大家按次序在蓆子上坐下。當時驕陽似火,壇上既沒撐傘蓋,也沒擺設茶水,大家曝曬在烈日下,熱汗如雨,舌乾喉燥,難以忍耐。好久,林則徐見大家熬補住了,才開口說:“現在應該喝點茶水了。”於是叫侍者把茶瓮抱了上來。林則徐先飲了一些,然後按次序傳給各級官員,大家都渴得厲害,一下子就喝光了。過了一會兒,林則徐忽然張口大吐,接著各級官員也呼啦啦地吐了起來。這時,林則徐點著頭說:“這就足以檢查我們的心腸了”。於是叫大家不要把吐出來的東西弄掉,自己親自檢驗,又叫侍者分別登記起來。只見各級官員吐出來的儘是腥葷之物,而林則徐的卻是野菜淡飯。林則徐生氣地說:“為民請命,難道就是這樣的嗎?把老百姓的性命當作兒戲,毫無體恤之心,你們的良心何在?”各級官員羞愧難當,都跪下來叩頭表示願意盡力捐輸糧食,平價便民。這樣,當地老百姓才得以度過饑荒,人們交口稱讚“林青天”。
荀子第十七·天論
[雩而雨,何也?曰:無何也,猶不雩而雨也。]舉行求雨的祭祀便下了雨,這是為什麼?答道:沒有什麼,就如同不舉行求雨的祭祀也下雨一樣。
繪本求雨
基本信息
求雨副標題: 信誼原創圖畫書系列
作者: 汪曾祺 文/ 岑龍 圖
出版社: 明天出版社
出版年: 2009年12月
頁數: 30 頁
定價: 32.8
裝幀: 精裝
ISBN: 9787533262266
內容
現在,人與土地越來越疏遠,與人休戚相關的自然也變得越來越不自然。人開始反省自己的行為。因為自然的和世間神聖的事物與情感永遠值得人敬重。我們的小孩子也從小就要學會敬重,學會節制,學會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空間,保護大自然。懂得可以有所為,有所不為。我們也可以學著做一些書中的望兒們所做的類似求雨的事情,去呼喚我們渴望的真誠,因為我們的心田和眼下的土地是同樣的乾渴啊!
《求雨》是汪曾祺先生和岑龍君文圖交相輝映、筆墨酣暢、泱泱大氣的圖畫書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