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豐寺[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永豐寺]

永豐寺[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永豐寺]

永豐寺創建於明洪武年間(1368年),已有645年的歷史。寺廟先是由江西遊僧草建平房一廳一室而成立永豐岩禪院,亦曰永豐禪堂;

基本簡介

永樂五年由梅縣程江化僧通過化緣擴建上下堂,寺名曰永豐寺;其後清康熙五十七年重修,全寺煥然一新;之後的二三百年期間,幾經興廢,更換了許多僧尼。其中亦曾一度冷落,無人管理,寺舍已經坍塌。直至公元1979年,由旅馬華僑捐資按原型修復、禮請上益下順法師來寺住持。在住持的努力及各方的支持下,寺廟得到重、擴建。
現任住持釋傳理大師,2003年皈依、剃度,2011年受戒成為比丘僧,併入住永豐寺以期弘代一方。

發展歷史

大埔永豐寺—梅州—廣東寺院 大埔永豐寺—梅州—廣東寺院

永豐寺座落在大埔縣茶陽鎮梅林管理區松江村,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座南朝北,背倚高寨山。峰岳崇峻,雄偉壯觀;面向漳溪河,波光瀲灩,視野廣闊。寺前眺望,只見田園百畝,阡陌相連;農 舍炊煙,繚繞空際;水色山光,盡收眼底,成為天然畫景。

寺身平房土木結構,四合院式,硬山頂,分上下堂,左右廡廊,右橫平房五間,綠紅柱,白壁彤檐,古色古香。寺前古榕蒼翠,綠蔭廣披,有小"洞天"勝景。遊客甚多。文人名士,常有題詠。

傳說明洪武年間有江西遊僧到神泉村(當時大埔未建縣,神泉之地多居民故稱神泉村,婚生子女即今之神前街唐屋等處),聞松山高寨山麓永豐岩山清水秀,林壑幽美,特前來探視,見高寨山萬木參差,流泉潺湲,岩谷深幽,群鳥栖息,確是美好勝境,遂在此卓錫。草建平房一廳一室,名曰:永豐岩禪院。亦曰永豐禪堂。刻牌供奉五顯文武大帝和觀音娘娘,香火從此傳開,引得不少香客來臨,遂成勝地。

永樂五年(1407)江西僧人離去後,復有程鄉(今梅縣)化僧聞此勝跡,來此主持,法號化境法師。他日出化募、集積資金,便拓荒修岩,闢土清基,擴建上下堂正寺,在右邊再建橫五間,作為僧舍,招收僧徙幾名,規模於是壯大。名其寺曰:永豐寺。上堂供觀音佛母,下堂供文武大帝。又在寺大門外植榕樹一株,以留紀念。因此更招得遠近香客到此進香遊覽;留連忘返,一時名聞遐邇。

明萬曆五年(1577年)該鄉和平寨村太學國子博士、優貢福建龍溪縣正堂謝有相號松谷,因年老致仕歸里,是同春日,到此寺遊覽,即興題七律一直於牆上,詩云:春日晴明到永豐,暖風四溢樂和融。泉清飲口千愁解,岩靜安神七竅通。放眼縱觀寥廓大,仰頭遙望寨山崇。參禪未解成仙境,信步梵堂鞠一躬。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重修,全寺煥然一新。五十九年(1720年)該鄉梅林村舉人,四川郫縣知縣陳閏平亦曾到此寺覽勝賞景,並題七律一首交寺僧,以作紀念,詩曰:我愛禪堂景色奇,流泉涓涓落天低。松濤習習來高寨,經卷琅琅上太虛。林鳥飛鳴歸晚夕,炊煙繚繞起晨曦。百年鐘磬留佳勝惹得詩人感慨思。

寺門前的古榕有五百餘年歷史,濃蔭翠蓋,鬱鬱蔥蔥蘢。周圍抱六人不能盡樹身,高約300餘米,覆蓋廣披約40米。點綴寺前,更顯奇觀。

此寺曾一度冷落,無人管理,會舍已坍塌,現由梅林村旅馬華僑陳以芳先生捐資按原型修復又聞陳以芳先生擬再損巨資,計畫在寺外曠坪興建花園一座,寺左側空地再建一亭,長廳一列,內設定石桌石凳等,此供遊客休憩。寺前數百米外有長題幾百萬米,直到梅林村。題上建有念慈牌坊,數百步前另建有念慈亭一座,寺右約數百米外有水泥公路一條,貫通大埔到茶陽古鎮,更增添該寺新景觀,裝賦七言俚詩一首,以湊熱鬧。詩曰:聖潔梵堂不染塵,山蒼林翠古榕蔭。千年高寨山靈水秀,百代神禪景色清。公路延申古鎮,長堤寬厚到梅林。松江今日村容美,聳翠樓房一派新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