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漢鎮

永漢鎮

永漢鎮位於廣東省中部,惠州市的北部,地處珠江三角洲“大三角”的東北邊緣,東經113。57、北緯23。35,是一個四面環山的小平原盆地。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其西部和南部分別與從化市、增城市毗鄰,為龍門縣的南大門,是龍門縣與廣州市聯繫的必經交通要道,自古乃兵家、商家必爭之地。永漢鎮東北距縣城43 公里,西北距南崑山18 公里,南距增城市35 公里,西南距廣州市93 公里。廣河高速從永漢鎮內21 公里腹地經過,是龍門縣第一出口,廣州至永漢只需45 分鐘車程。受惠於廣河、河清高速公路等區域基礎設施,永漢鎮的區位優勢日益突顯,將加盟珠江三角洲1--2 小時旅遊圈黃金旅遊帶。
永漢圩鎮全集(後面是南崑山)
永漢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全年平均氣溫23℃,平均降雨量2278毫米。

轄區人口

永漢鎮鎮域轄區面積216 平方公里。轄城東和城西2 個街道居委會,大埔、鶴湖、低冚、牛冚、洋陂、見田、官田、梅州、油田、馬星、黃河、錦城、上埔、合口、振東、前鋒、蓮塘、新陂、紅星、寮田、釜坑、蕉坑等22 個村委會,222 個自然村,2007 年鎮域總人口60974 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0357 人,暫住人口13000 人,農業人口37617 人。城鎮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心鎮區即城東和城西兩個街道,約2.0 萬人,占總人口的34.9%。鎮區東部、北部的人口相對集中,鎮西、南部人口較少。沿S119 省道、S355(永南路)和永麻路自然村分布的人口較多,各村人口均在0.1~0.7 萬人之間,鎮西南部各村的人口相對較少,均在0.1 萬人以下。

歷史沿革

永漢四面環山,東起天嶺山,西至牛牯嶂,北靠南崑山,南面旗嶺山,中間盆地,四水歸池,酷似一個“聚寶盆”,自古乃兵家商家必爭之地,原稱橫龍(永漢盆地有一條山脈將永漢平原與谷地隔開,南北走向,似一條橫臥沉睡在永漢盆地的巨龍而得名),清順治元年改名為永清;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制,1912年成立中華民國時改名為永漢,一直沿用。永漢鎮所屬範圍,明、清時是龍門縣長沙鄉平康都的一部分,分為七約;民國時為第十一區(後期稱永漢區);解放初期屬龍門縣第四區管轄,分為三個鄉,1952 年冬分為十四個鄉;1958 年成立永漢人民公社(當時的永漢圩鎮已於1956 年被省批准為省級建制鎮);1961年又分為永漢、振東、油田、寮田四個公社;1963 年重新合併為永漢公社;1986 年冬建立永漢鎮(原來的永漢鎮改名為居委會)。
永漢圩鎮衛星地圖
永漢鎮衛星地圖(小平原盆地的地貌特徵)
永漢鎮是龍門縣的南大門
永漢在珠三角的東北邊緣

民俗文化

龍門縣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在國內外具有一定的影響力。龍門的農民畫興起於1970 年代,與陝西戶縣、上海金山的農民畫齊名,龍門的農民畫結合水墨畫、水彩畫、油畫的繪畫形式,以單線平塗手法濃彩描繪鄉土風情。2005 年,永漢鎮嘉義莊成為龍門縣首個農民畫創作示範村,它將客家村落與農民畫有機結合,成為一個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旅遊點。農民畫以其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獨特的傳統民間藝術風格,描繪鄉土風情、民間習俗,再現農民生活的場景和細節,以樸實的畫風展現藝術魅力。
龍門第一農民畫村——嘉義莊
農民畫

名勝古蹟

永漢鎮境內的文物古蹟和古建築民眾多,主要有合口古村落,官田王屋古建築群,鶴湖和嘉義莊古建築群,樹槐堂、文佑王公祠、劉氏菊莊祠等客家民居祖祠,文筆塔、凌雲塔等風水塔和何仙姑廟、鐵扇關古城寨遺址等。這些古村落、古建築群和祖祠寺廟具有濃郁的客家文化和客家民俗風情,具有較好的歷史保護價值,其中官田王屋和鶴湖古建築群為明清圍屋,鐵扇關古城寨遺址為具有較高科考價值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永漢四面環山,地勢險峻,境內有多處革命遺址:低冚伏擊遺址、龍門第一個臨時黨支部遺址、東江縱隊醫院遺址、革命教育基地等。
官田王屋古村文筆塔
官田王屋古建築群:“做棚”節慶
抗日烈士紀念碑
鶴湖古村落

地理環境

區域生態控制區,珠三角的生態後花園

永漢鎮與珠三角的環狀區域生態屏障一脈相承,與從化、增城以及博羅北部的山體共同組成珠江三角洲的北部生態控制區,以協調城鎮與自然的關係,維護、推動區域的生態系統的穩定與平衡。其生態環境優越,生態系統敏感,永漢鎮的建設遵循“生態優先”的原則和“保護也是發展”的建設理念,順應自然、敬畏自然,依託生態環境的資源稟賦發展旅遊業,使產業與生態共生,城鎮與自然共榮。而面對珠三角經濟區因快速的城市化而土地極度消耗和生活節奏日益緊張,永漢鎮的這片靜溢的綠色吸引和聚焦了珠三角城市群市民的眼球,成為其遠離喧囂、尋求生態休閒和旅遊度假的“後花園”和避暑療養勝地。
大自然溫泉度假村
南崑山溫泉大觀園

環城遊憩區,廣佛都市圈的生態衛星城

廣東省的都市環城遊憩帶分布於以廣州、深圳和珠海為核心環形區和沿海岸線的帶狀區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居民收入的提升和閒暇時間的增多,環城遊憩帶的地位愈加突出,在空間上也呈不斷拓展的趨勢。從居民出遊的偏好來看,山水風光、海濱沙灘和主題公園分別為75.1%、64.4%和1%。廣河高速的建設,縮短了永漢鎮與廣佛都市圈的時空距離,使永漢鎮從珠三角的邊緣地區一躍成為廣佛都市圈環狀放射高速公路交通網路的重要節點。依託其良好的山水風光和交通區位,永漢鎮正積極納入廣州環城遊憩帶體系之內,發展成為環城遊憩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居民出遊的主要目的地,承擔廣佛都市圈的生態住區、休閒度假和生態旅遊目的地等功能,努力打造廣佛都市圈的生態衛星城。
永漢金童子溫泉避暑山莊
三寨谷度假村

生態旅遊示範區,北部山地旅遊的服務基地

從全省旅遊網路結構來看,永漢處於珠三角都市旅遊圈、粵東旅遊區和粵北旅遊區的接合部,擁有豐富的土地資源,集山、水、溫泉和瀑布於一體的自然資源、歷史悠久的人文資源。因此,基於優越的生態環境條件和良好的生態資源稟賦,永漢鎮的旅遊業發展積極向以廣州為核心的珠三角都市旅遊圈靠攏,增城市、龍門縣、從化市和博羅縣正攜手合作打造廣東最大的生態旅遊示範區,發展成為區域生態旅遊示範區的重要載體和生態旅遊遊憩基地。廣河高速和河清高速公路從永漢鎮境內穿越,使永漢成為泛珠三角的交通網路節點和北部山地旅遊區的集散中心。因此,永漢鎮將以其優越的旅遊資源和便捷的交通條件扮演山地旅遊服務基地這個全新的角色。

城鄉協調發展區,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

統籌城鄉發展是歷史發展時期的新要求,位於珠三角邊緣的永漢鎮,將作為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的依託,扮演城鄉協調發展試驗田的角色,擔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示範和楷模。

自然資源

水利電力資源豐富,在境內,有市、縣、鎮、區各級電站8座,總裝機容量1.75萬千瓦,11萬伏和3.5萬伏變電站各一座,電力平穩。有9000千瓦水利,資源尚待開發,規劃中的三坑水利水電綜合工程設計總裝機容量5600千瓦,全程資金4000萬元(未立項),很有開發價值。
礦石資源種類繁多。據勘測,已探明的有鉭鈮礦、鎢礦。鐵礦、石灰石、花崗岩石、稀土礦等20多種。已參與開採的有省鉭鈮礦公司、鎮鐵礦場、永達花崗岩石業等多家。
旅遊資源得天獨厚。馬星溫泉、油田溫泉流量大,水質好。參與溫泉開發的有肇慶溫泉公司、隆花山莊、永鴻溫泉和廣州白雲區豐澤置業有限公司等。在城鎮東北面3公里處,有庫面直徑3公里寬的梅州水庫(屬廣州水電局),環境幽雅,是開發水游東的難得好地方,待開發的土地資源豐富,25坡度以下的山地有一萬畝以上,土質屬壤土,氣候溫和,非常適宜發展三高農業

經濟狀況

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7074萬元,比上年增長8.1%,其中工業總產值10970萬元,農業總產值16104萬元;全年鄉鎮經濟總收入14646萬元,財政收入285萬元,年末國民各項存款餘額17100萬元,集市貿易銷售總額6772萬元。
2001~2002年,通過實施“農業穩鎮,工業強鎮,旅遊旺鎮商貿活鎮”的總體發展戰略,促進了永漢鎮國民經濟的有效增長。2001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5037萬元,比上年增長6.2%,其中工業總產值9798萬元,農業總產值15239萬元;全年鄉鎮經濟總收入14575萬元,財政收入277萬元,年末國民各項存款餘額14000萬元,集市貿易銷售總額4733萬元。2002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7074萬元,比上年增長8.1%,其中工業總產值10970萬元,農業總產值16104萬元;全年鄉鎮經濟總收入14646萬元,財政收入285萬元,年末國民各項存款餘額17100萬元,集市貿易銷售總額6772萬元。

農業

調整和最佳化農業種植結構,在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係的基礎上加強了土地的連片開發力度,減少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增加了橙、柑、桔、龍眼、荔枝、香蕉、土茨菇、粉葛、蔬菜等優質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糧經比例為44:56。實現農業總產值16104萬元,其中種植業12808萬元,林業481萬元,牧業1487萬元,漁業1358萬元,農民年均純收入3349元。
調整和最佳化農業種植結構,在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係的基礎上加強了土地的連片開發力度,減少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增加了橙、柑、桔、龍眼、荔枝、香蕉、土茨菇、粉葛、蔬菜等優質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糧經比例由2001年的47:53調整為2002年的44:56。2001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5239萬元,比上年增長5.4%,其中種植業7954萬元,林業501萬元,牧業1440萬元,副業3987萬元,漁業1357萬元,農民年均純收入3379元;2002年,年初遇旱,年中又遭遇“7·19”洪澇災害,仍實現農業總產值16104萬元,比上年增長5.7%,其中種植業12808萬元,林業481萬元,牧業1487萬元,漁業1358萬元,農民年均純收入3349元,比上年減少30元。

工業

利用日趨最佳化的區位條件和資源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工業產業趨向多元化,涉及服裝、玩具、水電、竹製品、塑膠、造紙、建材等行業。建起面積286.7公頃的鎮工業園區,主要發展一類和二類工業項目,一條以城鎮為中心,沿增馬線東西走向的帶狀工業走廊逐步形成。全鎮共有鄉鎮企業1495家(其中工業企業205家),鄉鎮企業從業人員4005人(其中工業企業從業人員1632人)。
利用日趨最佳化的區位條件和資源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工業產業趨向多元化,涉及服裝、玩具、水電、竹製品、塑膠、造紙、建材等行業。2002年底,永漢還著手規劃地處城鎮西南,面積286.7公頃的鎮工業園區,主要發展一類和二類工業項目,一條以城鎮為中心,沿增馬線東西走向的帶狀工業走廊逐步形成。2001年,實現工業總產值9798萬元,比上年增長7.4%,工業總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40.5%;2002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0970萬元,比上年增長12%,工業總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比例與上年持平。

鄉鎮企業

2002年底止,全鎮共有鄉鎮企業1495家(其中工業企業205家),鄉鎮企業從業人員4005人(其中工業企業從業人員1632人),2002年全年營業總收入21150萬元,比上年增長0.4%,淨利潤總額1163萬元,比上年增長0.7%。

科教文衛

永漢鎮有國小25所,中學和幼稚園各2所,其中完全中學1所,市一級學校1所,在校學生8566人,在職教師452人。學校已實現樓房化,素質教育初見成效。2002年,考入本科2人,專科5人,高中143人(其中重點高中53人),中專技工136人,高、中考均創歷史最好成績。
文化工作,圍繞《廣東省山區文化建設實施方案》,投入21萬元建設集文化站住宿辦公樓和影劇院外部綠化,搞好文藝創作和演出,民眾性文藝活動活躍。2001~2002年,圍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宣傳,送戲下鄉25次,創作《永漢文藝》600冊,協助了廣東省政協歌舞團、廣東工業大學等在永漢的文藝演出,春節舉行大型的歌舞表演、體育比賽和醒獅大巡遊。永漢山水油畫學會共培養業餘畫家1000名,先後在深圳、增城舉辦山水油畫展,反響熱烈。全鎮“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基本完成,廣播電視普及率98%,其中城鎮建成區100%可收看16套電視節目,豐富了民眾的精神生活。
醫療衛生,開展優良醫德、醫風評比活動,醫療質量、醫療服務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農村初級衛生保健進一步鞏固。2002年止,全鎮擁有醫院、衛生所5所,村村基本建立了衛生站,醫療專業衛生技術人員140人,病床50張。基本解決了民眾看病難的問題。

基礎設施

以中心城鎮的確立為契機,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城鎮功能、生活和投資環境日趨完善。依託增馬公路改造項目,投入40萬元的對城鎮三大出口路段擴建、綠化,完善了鎮內路網,實現道路硬底化35公里;改造鎮屬自來水廠和鎮屬水電站,改造和完善農村電網,解決生產和生活水力、電力供應;加快全鎮特別是農村的通訊設施建設,消滅通訊盲點,2001~2002年新增電話戶數1980戶,2002年底止,程控電話總量超過6000門;投入12萬元對三坑河道進行清理和河堤加固,提高了永漢河的防洪和灌溉能力。

機構改革

2001年,根據省、市、縣的統一布署和要求,中共永漢鎮委、鎮政府按精簡、高效原則,積極穩妥地進行機構改革。通過撤併,將原來11個辦公室合併為7個(不含財政所),分流人員20人,人員分流率達25%。中層領導幹部實行競爭上崗,擇優任用,任前公示。改革最佳化了黨政幹部隊伍的年齡結構,擁有大專以上學歷人員所占比例由原來38.8%提高到50%,幹部的專業化程度亦有所提高,形成幹事創業的氛圍。

發展規劃

一、相關發展規劃

1、《龍門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2006-2020)》
龍門縣旅遊發展的最終目標是要由一個“旅遊區”向一個“旅遊目的地”轉變。在規劃期末,使龍門縣成為國內知名品牌的生態休閒旅遊勝地、廣東省休閒度假的首選旅遊目的地。基於資源特徵和戰略目標,建構兩心兩區一帶的旅遊產業空間布局。永漢鎮是龍門縣“兩心兩區一帶”的旅遊總體布局的旅遊服務中心,是遊客進入龍門縣的南大門,也是遊客通往南崑山、麻榨鎮和龍門縣城交通集散中心,將承擔龍門縣的旅遊服務中心,集中展示龍門的門戶形象。
2、《惠州市域城鎮體系規劃》(2005-2020)
惠州市域旅遊發展目標:粵港澳地區的綜合旅遊基地;珠江三角洲人口稠密區的綠色休閒基地;內陸省份旅遊者嚮往的海洋旅遊勝地,優秀的旅遊城市;海外旅遊者進入中國南大門的旅遊目的地之一;中國的宗教旅遊勝地之一。該規劃將惠州市劃分為十三個旅遊功能區,其中永漢鎮隸屬南崑山旅遊風景區,為一級旅遊區,發展方向是休閒度假、康復療養、生態旅遊、山地運動、科學考察和觀光遊覽,為惠州市北部的生態旅遊鎮。市域城鎮規模等級與職能結構規劃將永漢鎮城鎮的等級規模確定為4萬的中心鎮之一。

二、城鎮職能規劃

1、基於生態區位的職能取向--珠三角的生態後花園
永漢鎮地處珠江三角洲的邊緣,與廣州市的從化和增城兩區毗鄰,素有龍門“南大門”之稱。與珠三角的環狀區域生態屏障一脈相承,與從化、增城以及博羅北部的山體共同組成珠江三角洲的北部生態控制區。永漢境內旅遊資源豐富,南崑山國家森林公園擁有奇石、秀水、飛瀑、碧湖和品氧等多處景點,有“北回歸線上的綠洲”的美譽,還有眾多的溫泉、水庫、河畔田園等自然資源和豐富的人文資源。基於資源特徵和生態特性,隨著廣河高速公路的建設,永漢將納入珠江三角洲的兩小時黃金旅遊圈,成為珠三角核心都市圈夢中嚮往的“桃花源”和避暑療養勝地。因此,永漢鎮將以其秀麗的生態環境承載全新的歷史使命――“珠三角生態後花園”。
2、基於區域協調發展的職能選擇-珠三角北部生態旅遊示範區的旅遊服務中心之一。
基於優越的生態環境條件和良好的生態資源稟賦,增城市、龍門縣、從化市和博羅縣正攜手合作打造珠三角最大的生態旅遊示範區。而永漢鎮位於龍門縣的西南部,擁有豐富的土地資源、集山、水、溫泉和瀑布於一體的自然資源、歷史悠久的人文資源,為區域生態旅遊示範區的重要載體。廣河高速和河清高速公路從永漢鎮境內穿越,使永漢成為泛珠三角的交通網路節點和北部山地旅遊區的集散中心。因此,永漢鎮將以其優越的旅遊資源和便捷的交通條件擔當珠三角北部生態旅遊示範區的旅遊服務中心之一。
3、基於市域城鎮體系的職能選擇—惠州市北部生態旅遊中心鎮
從市域城鎮體系來看,永漢鎮隸屬於惠州市北部的山地城鎮發展區,是生態優越的山地生態旅遊城鎮,廣東省的中心鎮之一。
基於生態區位、區域協調和資源特徵,依託豐富的旅遊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以山水田園為特色,打造一方適宜生態棲居、生態旅遊和生態休閒的山水田園名鎮,珠三角的生態後花園。

三、發展策略

1、經濟發展策略
(1)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以休閒旅遊為主導,旅遊業、高新農業和生態工業互動協作的綠色產業體系;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立水資源綜合利用循環系統、固體廢棄物分類回收和再資源化處理系統。
(2)大力推進休閒旅遊業、旅遊服務業和高新農業的發展,加快珠三角北部旅遊服務基地和高新農業示範區的建設;
依託豐富的旅遊資源和便捷的交通區位優勢,大力推進休閒旅遊業和旅遊服務業發展,加快珠三角北部旅遊服務基地的建設;依託堅實的生態農業的發展基礎,加快高新農業示範區的建設,推進農產品的深加工,完善農業高科技培訓機構,形成“產、學、研”一體的現代化農業運行體系。注重生態旅遊、觀光農業和旅遊服務業的互動發展與協作,拓展產業鏈,加大產業關聯度。
2、社會發展策略
(1)切實保障城鎮安全
建立保障土地生命系統完整性和地域特色的生態基礎設施、洪水安全格局、生物多樣性安全格局、文化遺產安全格局和遊憩景觀安全格局等,並整合這些安全格局,形成區域生態基礎設施,以引導和框限城鎮總體發展格局。謹慎地進行城鎮建設用地選址,建立多層次的快捷的交通體系,構建城鎮綜合防災減災體系和應急保障的設施系統,以應對各種公共突發事件,保障城鎮的公共安全和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2)積極促進社會公平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關注弱勢群體,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保障事業社會化,改善創業環境,建設完善社會事業體系,推動社會均衡發展。
(3)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
堅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改善農民的居住環境。逐步完善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市政公用設施的建設以及社會文化建設,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有效推進永漢鎮城鎮化進程。
進一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因地制宜地發展觀光農業和鄉村旅遊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3、生態環境建設策略
(1)以生態健康為目標,確保城鎮生態安全
從分析土地、水資源承載力為基礎,加強區域生態環境聯保護,建立穩定的區域生態網路。
(2)加強生態林地的保護和建設
劃定禁止建設區和限制建設區,有效保護森林、河湖、濕地等生態敏感地區,積極進行綠化隔離地區、森林公園、生態廊道、城鎮公共綠地等生態環境建設。
4、空間發展策略
(1)區域協調發展
加強永漢鎮與龍門縣其它功能組團(麻榨鎮、龍華鎮、龍潭鎮)、與相鄰城鎮(從化、增城和博羅)的銜接與協作,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2)構建高效的發展環境
強化空間整合,最佳化功能配置,提高運行效率。
(3)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空間模式
組團式的空間布局。立足生態約束,構建組團式發展的城鎮發展框架,建立分工明確、發展緊湊集約的城鎮組團,使中心鎮的發展有序、健康地推進。山水田園生態要素與城鎮人工環境的有機融合。通過對自然資源的保護性開發,處理好城鎮建設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關係,確定規劃期內生態保護的內容、範圍和管制要求,塑造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衛星城特色。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38467
20021
18446
家庭戶戶數10233
家庭戶總人口(總)37569
家庭戶男19515
家庭戶女18054
0-14歲(總)11852
0-14歲男6213
0-14歲女5639
15-64歲(總)23044
15-64歲男12211
15-64歲女10833
65歲及以上(總)3571
65歲及以上男1597
65歲及以上女1974
戶口當地住在當地35803

領導機構

姓名 職務 工作職責
張建民 黨委書記、人大主席 主持黨委和人大全面工作。
陳金明 黨委副書記、鎮長 主持政府全面工作,主管財稅工作。
劉衛東 黨委委員、副鎮長 主管經濟辦,分管城建、國土資源。
劉偉雄 副鎮長 主管招商引資、經濟發展公司,分管安全生產(打假、食品、消防)、環保、環衛、工業(民營、外資)、旅遊。
劉德明 副鎮長、武裝部長 主管武裝部,分管城監工作。
陳運妹 黨委委員、紀委書記 主管紀檢監察,分管督查、督辦、社會事務辦工作。
鍾偉聰 黨委委員、人大副主席 分管人大、交通,協管財稅工作。
劉小如 黨委委員、宣傳委員 分管宣傳、科教文衛、政協、統戰僑務、工商聯、勞動保障工作。
朱美新 黨委委員 主管農業、水利、新農村建設工作。
陳樹忠 黨委委員 分管信訪、林政、林業工作。
邱創坤 黨委委員、組織委員 分管組織人事、黨政辦、統計工作。
陳翔峰 黨委委員、派出所所長 主管派出所、分管綜治工作。
張偉平 黨委委員 分管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
張儒彬 黨委委員 協管農業、水利、新農村建設。
梁海深 副鎮長 主管信息化建設、協管經濟建設辦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