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漢唐時的 普光殿、光相寺、祖殿( 開山祖殿)等,規模須小,也可憑為山中最早建寺依據。史載:明洪武初(約1377年)國師寶曇奉旨來山重修寺院,時僅板屋一椽,因山高風大,總兵 祁三春捐資,遂將之覆為鐵瓦,俗稱鐵瓦殿,後被火焚。
明代萬曆辛丑二十九年(1601年), 妙峰(山西五台山僧)、 惟密禪師來峨禮普賢,發願鑄三大士滲金像以銅殿覆之,即募西蜀藩王等,得黃金數千兩,送往湖北荊州監製。
明萬曆壬寅(1602年),先後鑄造銅殿三處:一在峨眉山,一在五台山,一在普陀山。
明萬曆乙卯(1615年)秋天運至峨眉組裝,在大峨山鐵瓦殿後的最高處,做成了 普賢願王銅殿,銅殿通高二丈五尺,寬一丈四尺四,進深一丈三尺五。銅殿上部為重檐雕甍,環以繡欞瑣窗,殿中祀大士銅像,傍繞萬佛,門枋空處雕畫,雲棧劍閣之險,頂部通體貼金,巍峨浩漾,迢耀天地,故稱“金殿”或曰“金頂”,明神宗朱翊鈞御題橫額“永明華藏寺”。
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該殿毀,光緒十八年(1892年)寺僧 心啟、 月照和尚新建磚木構造殿堂,銅碑、銅門、普賢銅像等法器置其中,殿脊之上置以滲金寶頂,仍不失“金頂”之莊嚴。寺東面的懸崖壁下,每當雲霧相交,會出現奇妙的金頂祥光,即峨眉寶光(佛光)。“金頂祥光” 被清代文人譚鍾岳譽為“峨眉十景” 之一。
民國12年和20年(1923年、1931年)又兩次失火再建。
1972年4月華藏寺又再遭火毀。寺雖屢遭禍殃,但因名震諸山,1983年仍被國家列入首批全國重點漢傳寺院。1986年人民政府和峨眉山佛教協會,共同出資重建金頂華藏寺,1989年落成,1990年9月11日舉行了開光法會。
為恢復和莊嚴千座名山一座頂,把金頂華藏寺建成世界上著名的朝聖中心,2002年在人民政府的關懷和相關部門的支持下,峨眉山兩序大眾勤儉集巨資,規劃了重新“恢復華藏寺改造工程”,並根據《普賢行願品》十大願含義,擬建高48米的“十方普賢”聖像方案。
佛教的根本問題是明心見性之開悟,“十方普賢”是人間佛教的具體表現。該工程歷經4年,舉世矚目,千秋功德,已於2006年6月圓滿。
同年6月18日舉行了盛大的“金頂華藏寺改造落成慶典”暨“十方普賢聖像開光法會”,海內外108位高僧大德、諸山長老、特邀嘉賓以及數千名信眾緣聚華藏寺,“天下峨眉、雲上金頂”。
恢復重建的華藏寺總投資3000元。為四層兩重殿,包括金殿、大雄寶殿,總建築面積為1614平方米。
其中:金殿274平方米,是目前全國最大的金殿,大雄寶殿1340平方米。金殿採用金瓦,大雄寶殿採用銅瓦,梁栓、門窗、斗拱等均為銅鑄,稱為銅殿。
傳統寺院的主殿為大雄寶殿,而在金頂上,高達48米的十方普賢更能吸引人的視覺,所以十方普賢的正面像對著大雄寶殿,這是峨眉山作為普賢菩薩道場的特徵。華藏寺內文物薈萃,金殿與銅殿交相輝映,凸顯出金頂厚重的佛教歷史文化地位。
大雄寶殿殿門正中是黑底金字的“大雄寶殿”匾額,兩側有“願王聖地”、“靈山一會”、“銀色世界”、“梵宇重光”等匾,都是1990年開光時隆蓮、寬霖、真禪等贈。殿中供奉著銅質金身的三身佛,坐高3米。殿內還有銅磐、銅鐘等法器以及銅鑄像、銅普賢像等佛教文物。
最高層是普賢殿,即金殿、金頂,是峨眉山最高的殿堂。殿門的匾額有“金頂”、“行願無盡”、“普賢願海”、“華藏莊嚴”等,為趙朴初、本換、明腸等題寫。殿門兩側有香港寶蓮寺聖一法師題寫的對聯:
華藏長子,七處九會,輔助毗盧闡大教;
金頂真人,四方八面,來朝遍吉出迷津。
殿內供奉普賢騎象銅像,普賢端坐在蓮花台上,手執如意,蓮台置象背上,白象腳踏四朵蓮花。整個造像通體銅鑄,通高4.5米。殿內還有銅鼎等物。
登金頂,是所有遊人香客遊覽峨眉、朝拜普賢的最大願望。在這裡,人們不僅可以燒香敬佛,流連於神的世界,還可以領略到大自然的神奇景觀:日出、雲海、佛光和神燈。
金頂華藏寺海拔3千多米,氣候嚴寒,生活在這裡的僧人們要克服生活、氣候等諸多方面困難。金頂重建以來,僧人們常年居住在這裡,精心守護著佛寺,並逐年進行維修,創造條件,熱情接待國內外各界人士,為建設峨眉山佛教寺院、發展峨眉山旅遊事業作出了貢獻。
在金頂臥雲底的東面,有一懸空600多米的斷崖,雄險奇偉,為全山第一巨岩,名捨身崖(又名攝身崖,因發生許多跳崖事件而得名)。又因此處可以看“佛光”、“佛燈”,所以又叫睹光台。
每逢天高雲淡,玉宇澄清,站在睹光台上遠眺天下,天蒼蒼,地茫茫,遠近諸峰盡在腳下。在這些山海峰浪之外,一望無際。看東方,峨眉河、青衣江、大渡河和岷江曲折環流,成昆鐵路貫穿南北;望北方,丘陵蜿蜒,直毗成都平原;南顧,大小涼山層巒迭嶂;西盼,青藏高原群峰披雪。
江山如畫,大地似錦。更為難得的是,此處還是望日出,觀雲海,賞聖燈,看佛光的絕妙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