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明代城堡]

永昌[明代城堡]

永昌堡,明城堡,俗稱新城。建於1558年(明嘉靖三十七年)。位於溫州市龍灣區永中街道。明代,溫州沿海備受倭寇侵犯,永強抗倭首領王沛、王德叔侄犧牲。後王沛侄子王叔果、叔杲兄弟發起修建此堡以抗倭。城堡呈長方形,南北長778米,東西闊445米,城牆高8米,基闊3.9米,周長2688米,有敵台13座。用石塊斜壘,中夯土。城外環護城河,城內鑿有二渠,居民分住渠之兩岸,井然可觀。該城牆已部分殘缺。1982年修復南北城門兩旁城垛及城樓。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永昌堡 永昌堡

永昌堡(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代:明

公布時間:2011年8月17日

在溫州市龍灣區永中街道永昌。是明代抗倭寨堡。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邑人王叔果、叔杲等倡議興築,以防倭患。堡呈長方形,南北長778米,東西闊445米,高8米,基闊3.9米,周長2688米,有陸門4座,水門4座,中引渠。內外壁用塊石斜壘,中夯雜土.堡內二渠貫穿南北,可通舟揖,渠上架有數座石橋。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毀,現堡內民居櫛比,商鋪井然。除西面和東面南部城牆殘缺、東城樓早毀以及城垛被破壞

永昌堡牌額 永昌堡牌額

外,其餘尚完整。1982年以來,南北城門旁城垛、城樓已經修復。

歷史來歷

永昌堡環境 永昌堡環境

永昌堡的來歷要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間,當時沿海倭寇猖獗,永嘉場鄉民時遭焚掠。二都英橋里王叔果、王叔杲兄弟倡議集資築堡自衛。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冬動工,用石塊斜壘城牆內外壁,中間夯土,城基約3.9米,高4米多。歷時一年建成。城呈長方形,南北長738米,東西距445米,周長23656米,環以護城河。東南西北設陸門環海、迎川、鎮山、通市,門將砌青磚,設防有閘,門二重,城門上設譙樓。城內開二渠,俗名上河、下河,引水入城,貫穿南北。

上河向西開五浹:西宅、狀元、三房、西門、上倉;下河向東開五浹:撲樹、經魁、御史、板橋、聖門。上河置南水門、會秀、汫頭、左昌、世裔、北水門七橋,下河置南水門,東門、東昌、北水門四橋,造型各異,風采多姿。

永昌堡建成後,為抗擊倭寇的入侵和保護當地人民的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景點概況

永昌堡,始建於明嘉靖37年(公元1558年),明代,溫州沿海備受倭寇侵犯,永強抗倭首領王沛、王德叔侄犧牲。當時由王叔果、王叔杲兄弟會同族中父老費時13個月捐金7000餘金修建而成,用於抵抗倭寇入侵,是當時沿海重要的抗倭重地,反映了中華民族團結抗倭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不怕犧牲的高尚品格。

永昌堡城

永昌堡整座城牆雄偉壯觀,不可盡言。南北長達778米,東西長445米,城高8米,基寬3.9米,周長2688米。城中有城堞908個,敵台13座,具有極強的防禦功能。城堡整體布局合理,設有四座城門、四座水門。城外四周有護城河環繞,城內開了二條南北走向的河流,上河寬13米,下河寬8米。河上築有坡式的會秀橋、蛙式的聯芳橋、直通式的井頭橋等形式各異的橋樑,以利鄉民通達。兩岸以方塊花崗石斜築,以利水陸交通、灌溉、浣洗。堡內原有水田100多畝,危急時可生產自救,不怕久困,以促進軍民兩安,可見當時經劃之妥善,謀深而慮遠也。

永昌堡現存有都堂第、狀元府第、聖旨門巷、世大夫祠、布政司祠、青石門台、花園古井、洞橋底40號、御史巷12號、大派宗祠、樓下派宗祠、狀元里6號等多處古民居、祠堂,及多座古橋樑,均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永昌堡不但建築雄偉、布局合理,而且學風濃厚、人才輩出,歷數百年而不衰。列進士者13名、武狀元1名、傳臚1名、副榜4名、舉人30名、膠癢900名,著作達150多部,是明清時溫州的一個文化中心。

永昌堡的地方特點

永昌堡的地方特點:一是兼具軍事色彩和人居生活色彩的私家抗倭城堡;二是明代溫州地區具有豐厚人文內涵的文化中心;三是具有明代建築特色的濱海型浙南水鄉。

永昌堡的環境

永昌堡環境優美,一進有石碑樓,內有民族英雄塑像,有瞻仰亭、聖旨坊、永昌堡平面圖;二進設永嘉場王半場主題展覽,分“城堡”、“文化”、“名人”、“民俗”四個主題展廳,中堂有永昌堡歷代名人肖像等。後面還有圖書館,館內珍藏了寶貴的文史資料,存放有政治、經濟、交通、國防、名人著作、百科叢書、地方文獻等2萬餘冊書籍,還訂有十多種報刊、雜誌。北首還有一個文化公園、古炮台等。

現永昌堡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浙江省國防教育基地,浙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浙江省“東海文化明珠”,溫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陣地,龍灣區外宣基地。永昌堡的愛國主義教育現以永昌博物館和城牆、城樓等為載體向來賓宣傳其內在的愛國主義的精神。

永昌堡自1994年被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至今,受教育人數近30萬人次,本基地對學校、共青團、機關、企事業單位在節假日或紀念日中組織的活動實行免費或優惠。對中小學生、軍人、實行免費參觀。年接待人次1.5萬,年接待未成年人3000-4000人次。

永昌堡位置

文化內涵

永昌堡古城門 永昌堡古城門

永昌堡位於溫州市東南約25公里的永中街道新城村。嘉靖間王氏族人王沛、王德先後為抗倭而亡。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王叔果、王叔杲兄弟率眾築永昌堡。嘉靖四十年遭颱風毀,王叔杲修葺。道光間及民國時,又是修造。堡南北長757米,東西闊449米,總面積33.98萬平方米。設陸門四座,水門四座,敵樓十二座,城堞口九百零五個,外有護城河。堡內古建築包括:建於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的王氏祖祠;萬曆二年(1574年)的布政司祠、萬曆四年(1576年)的世大夫祠;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的都堂第;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的狀元第;王紹志故居及明、清民居四十座,總建築面積2.33萬平方米。牆內外壁用塊石疊砌,內填沙石。永昌堡城池堅固,多次抵禦倭寇進犯。建築保存較完整,富於地方特色,有很高的歷史與藝術價值。

城體內外壁由塊石斜疊砌,內填亂石灌以沙土而成。現存上渠、下渠;明代石橋14座;狀元第、都堂第、王紹志故居、上倉坦、下倉坦、王氏祖祠、世大夫祠、布政使祠、樓下派祠、青石門台和明、清民居30多座,還有為長期抗倭用作生產自救的稻田150多畝。永昌堡在明代為浙南地區文化中心,永昌堡內文化內涵豐富,名人輩出,明清以降,出現狀元1名、榜眼1名、傳臚1名、進士18名、舉人60多名,著述100多部。

溫州永昌堡雄偉壯觀,南北長778米,東西長445米,城高8米,周長2866米,堡內11座造型、色彩各異的明代石拱橋與上下二河相呼應,其狀元府、都堂第、王紹志故居等18幢明清年代古民居更襯托出城堡古色古香的韻味。素有“江南故宮”之稱的永昌博物館更為曠世一絕。永昌堡是溫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浙江省國防科學教育基地,2001年6月被國務院列入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汁原味的古代景觀吸引了各地的旅遊愛好者。

歷史淵源

永昌堡 永昌堡

永昌堡位於溫州市龍灣區,甌江南岸,瀕臨東海,迄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永中鎮一片密密麻麻的民宅中,永昌堡至今仍依稀可見當年方方正正的布局。這座南北長778米,東西長445米的城堡,除去南面的部分外,一道高約8米的石壘城牆,以及東南西北四座城門,如同忠實的衛士默默地堅守著,任憑几百年的風雨滄桑,無怨無悔,堅如磐石。南北兩座城門旁還有一道水門,一大一小兩條河自南向北從永昌堡的中心橫穿而過,數不清的東西流向水道,巧妙地構成了水上交通網路,又為水鄉城堡增添了幾分江南的嫵媚。

堡內御史巷1號都堂第建於明代隆慶年間(1570年),是當時督察院僉都御史王諍的故居,三面臨水,被專家稱作“典型的明清東南沿海水鄉人家布局”。今天我們仍可看到,都堂第的檐廊、窗欞等都按“修舊如舊”原則,恢復原有格局,保留了明代“明”風“明”韻,十分簡潔明了。

永昌堡像都堂第這樣的古宅還有40餘處。這裡住著3000餘名居民,其中王姓的特別多。如今他們把這座建於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占地13餘畝的祠堂利用起來,不僅辦圖書館,還開設了風情民俗室、鄉賢紀念室、抗倭築堡展覽廳、二戰革命史展覽等。這裡進進出出的老老少少大都是王氏的後裔。無論誰,他們都能說出自己先祖的英雄事跡,講述先祖當年抗倭的動人故事。

明代中國東南沿海倭寇猖獗,尤其是溫州,經常成為海盜的襲擊目標。公元1553年至1563年短短11年間,溫州遭倭患28次之多,每年因此而死的人不少於3萬。當時溫州有一對叔侄王沛和王德,叔叔王沛為保衛海防,號召鄉人進行抵抗。其間,他組織起一支千餘人的抗倭隊伍,在戰鬥中身先士卒,第一次阻止了倭寇的進犯。不久之後,侄子王德從廣東解甲歸來,加入了叔叔的抗倭隊伍,又幫助招募了千餘名戰士。他們率領的義兵紀律嚴明、士氣高昂、戰鬥力強,嚇得倭寇一連4年多不敢進犯溫州一帶。

1558年,倭寇再次入侵,時已70高齡的王沛率義兵迎戰,不幸在視察敵情時陷入包圍,因寡不敵眾壯烈犧牲。而王德為援助溫州府城官兵抗倭,在途經龍灣金岙時遭伏擊身亡。

王德犧牲後,他的侄子王叔果、王叔杲兩兄弟繼承了抗倭事業,籌集資金,建造城堡作為抗倭根據地。這便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永昌堡。一個是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區域一體化組織。

明清大事記

☆明成化元年至三年(1465-1467),建王氏大派宗詞。

☆明成化元年(1465),王廷芳建東門橋,王廷善建聯芳橋。

☆明嘉靖十一年(1532),王溪橋重建城北祖墓。

☆明嘉靖二十年(1542),布政司參議王澈建王氏宗祠及雙鳳石牌坊。

☆明嘉靖三十七(1558)四月初五,王沛率義兵赴瑞安梅崗抗倭犧牲。

同年四月十七,王德率義兵為解溫州府城被倭寇圍困之危,抗倭隊伍途經龍灣金岙,遭寇伏擊陣亡。

☆明嘉靖三十七(1558),永昌堡建到一半時,倭寇來犯,唯恐堡內有埋伏,不敢輕入,遂退。

☆明嘉靖三十七年至三十八年(1558-1559),王叔果、王叔杲率眾人築永昌堡,歷時十三個月城成,費金 7000兩。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皇帝下詔追贈王沛為太僕寺丞,王德為太僕寺少卿。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倭寇又來犯,王叔杲率眾抵禦,相持半月之久,敵寇退去。

☆明嘉靖四十年(1561)七月至九月,王叔杲率眾開竣堡內河道,河闊十二米,開拓南至北河渠長740米。

☆明隆慶年間(1567-1572),京都御史王諍建都堂第。

☆明萬曆二年(1574)布政司王繼明建家廟。

☆明萬曆四年(1576)王叔杲建世大夫祠,同時與兄王叔果建左昌橋。

☆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狀元王名世建狀元第和狀元坊。

☆明崇禎六年(1633)建永昌橋。

☆明崇禎十五年(1642)布政司王龍友建東昌橋。

☆清順治十八年(1661)永嘉場徙居內地,沿海居民奉繳內遷,以避海警,堡內廬舍為之一空。

☆清康熙八年(1669)重修城池建廬舍。

☆清康熙十六年(1677)重修王氏宗祠。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重修王氏宗祠。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重修王氏宗祠。

☆清乾隆後期建青石門台。

☆清嘉慶七年(1802)重建宗祠兩側八間祠。

☆清道光四年(1824)重修王氏宗祠。

☆清道光七年(1827)重修王氏宗祠石牌坊。

☆清光緒三十年(1904)在王氏宗祠辦崇實學堂。

歷史意義

永昌堡東臨東海之濱,西倚大羅山麓,這裡交通便捷,土地肥沃,素有“山清水秀,人傑地靈”之稱,是座名人輩出,文化底蘊深厚的歷史名城。

永昌堡碑記 永昌堡碑記

永昌堡雄偉壯觀,設施完備,城上有城堞九百零八個,城垛(空心敵台)十二座;城外四周有護城河環繞,城內開了大小二條南北走向的河流。其布局之合理,設施之完整,為江南古堡所罕見。

城堡內基本上保存原始格局,堡內現存狀元府弟、聖旨巷、都堂弟,世大夫祠,布政使祠等古建築,是省一級文物保護單位。

永昌堡不但建築雄偉壯觀,而且學風濃厚,人才輩出,歷數百年而不衰,明、清兩代列進士者13名,武狀元1名,傳臚1名,副榜4名,舉人30名,膠癢900名。近、現代又出教育學家王景甫、王曉梅,電機工程學專家王國松,戲曲學家王季思等名人。

經關部門審查驗收合格批准於“省東海文化明珠”、“溫州市金海岸文化網”工程,這顆光彩奪目的明珠屹立在東海之濱,甌江之畔,迎著絢麗的旭日大放異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