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永年“太和堂”藥店不但在醫藥界赫赫有名,在太極拳界也久負盛名。永年“太和堂”是懷慶府溫縣陳家溝陳氏第十二世陳繼參於明崇禎七年(1635年),在直隸省廣平府(現河北省永年縣)西大街道北創建。在清代藥市“太和堂”“同仁堂”“達仁堂”三藥店齊名。
“太和堂”藥店於1956年1月1日經公私合營,陳氏十八代為“太和堂”私方經理,後因種種原因停業。2003年3月初3由陳氏第十九代、“太和堂”藥店第八代傳人陳孝立重新開業。
傳承
傳承店主
陳繼參——>陳毓雋——>陳步麟——>陳德瑚——>陳備三——>陳承五——>陳萍 ——>陳孝立
藥店歷史
永年“太和堂”是懷慶府溫縣陳家溝陳氏第十二世陳繼參於明崇禎七年(1635年),在直隸省廣平府(現河北省永年縣)西大街道北創建“太和堂”藥店門面三間。後在路南購買焦老慶市房一所,里外三院三十餘間,門臉三間。整體為磚木結構式清代建築。正門上方木質匾額“太和堂”三個大字,為肥鄉一狀元手筆,蒼勁有力。門前有一方形廣場,立有高3米、寬0.3米招牌一塊,上書“選購川廣雲貴各地地道藥材”,為翰林武延緒所書。屋內兩根明柱分設在後門兩側。於“同仁堂”藥店,“達仁堂”藥店劉名(據永年縣《衛生志》記載)。
在清代藥市“太和堂”“同仁堂”“達仁堂”之藥店缺一不開市。
“太和堂”藥店於1956年1月1日經公私合營,陳氏十八代為“太和堂”私方經理,後因種種原因停業。於2003年3月初3由陳氏第十九代、“太和堂”藥店第八代傳人陳孝立重新開業。
歷史關聯
永年“太和堂”藥店不但在醫藥界赫赫有名,在太極拳界也久負盛名。
當年“太和堂”藥店掌柜、夥計都是從懷慶府溫縣過來的,均練陳家溝拳,即現今人們所稱陳式太極拳。楊祿禪平日給“太和堂”藥店送煤土和糧食等業務往來,便常見藥店夥計 練拳,“太和堂”藥店掌柜王昶被楊祿祥的誠心所打動,幫留其在藥店內做雜工,閒時可跟王昶練拳。
此後,“太和堂”藥店東家陳德瑚到廣平府“太和堂”藥店視察,見楊祿禪聰明伶俐,儀表俊秀,天真可愛,當時陳德瑚已年過半百,膝下無子,對祿禪產生了憐愛之心,又在“太和堂”藥店掌柜王昶的撮合之下,經楊祿禪父親同意,將其收為義子,帶祿禪回陳家溝,從此楊祿禪就住在陳德瑚家南院前庭,跟陳德瑚學習文化,同時陳德瑚特聘陳家溝武術高手陳長興(1771——1853)教授楊祿禪陳家溝拳。(現今人們稱為陳式太極拳,以上均按“太和堂”藥店家傳“藥店摺子”所寫)。
據永年縣誌記載“楊福同(魁),字祿禪,南關人,家貧性和善,幼失怙恃,傭於“太和堂”藥店行為膳夫。行固河南溫縣陳家溝陳氏之業也。楊以聰敏勤儉,故得主人歡,物薦於陳家溝。”(見民國初年永年縣誌186頁)
十年後,陳德瑚喜得貴子,名陳本格,字備三。楊祿禪已長大成人,拳藝也學有所成,於此其間,陳德瑚以厚禮相贈,命祿禪返回故里,在永年一帶以授拳為業,後由陳德瑚、武汝清將其推薦於北京授拳,此後拳(太極拳)發揚光大。
陳德瑚於道光年間,與廣平府武汝清系同科進士入翰林院效事,兩人隨成莫逆之交,其後陳德瑚命其子陳備三認武汝清為義父,現今永年“太和堂”陳姓與武家關係未斷。
武禹襄也非常喜愛陳家溝拳,跟楊祿禪了解大概,後又經“太和堂”藥店介紹到陳家溝拜陳長興學習陳家溝拳,禹襄到陳家溝後,陳長興因病臥床,不能授拳,又經“太和堂”東家陳德瑚將武禹襄推薦給同族、同根的陳青萍處學習陳家溝拳。到此,永年楊、武式太極拳在“太和堂”藥店這個搖藍的呵護下誕生了。
永年“太和堂”藥店不但用藥濟世於人,而將陳家溝拳發揚為當前的陳式、楊式、武式、吳式、孫式五大流派的太極拳造福於人類做出了傑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