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永固陵 ,俗稱“祁皇墓”。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北,鎮川鄉附近的方山南部。永固陵始建於太和年間,歷時八年,是北魏帝後陵墓中規模最大的一個。
整座陵墓造于山頂玄武岩上,封土堆現高 22.87 米。呈圓形。墓底為方形,南北長 117 米,東西寬 124 米。墓室坐北向南,建於封土堆的中心,為磚砌多室墓。建制基本沿襲東漢,底方上圓。在陵前建有石殿,稱為"永固堂",是朝祭典禮的場所,也是陵園的主體建築,高22.8米,前有環繞迴廊的方形佛塔基址和平面長方形的建築物基址。地宮由墓道、前室、甬道、後室四部分組成,全長23.5米。前室平面呈梯形,後室平面近方形。後室南北長 6.4 米,東西寬 6.83 米,四壁稍向外弧凸,墓頂為四角攢尖式,高達 7.8 米,頂心嵌有雕蓮花圖案的白砂石。連線前後室的甬道呈長方形,均用青磚砌成,過道前後的石門框上,有蓮瓣、朱雀和赤足童子浮雕,為北魏石雕精品。馮太后棺槨放置在後室。為防盜掘,墓門由條磚封閉,還特意在墓道內堆積大量石塊,在甬道內設定封門牆。整個地宮規模宏大,僅建築墓室磚就達二十餘萬塊,每塊磚重約35千克,稜角整齊,扣之若金石聲。
永固堂前200米有一座周繞迴廊的方形塔基遺蹟——思遠靈圖。永固陵地面採取墓、寺結合的布局,頗具佛教色彩。馮太后一生篤信佛教,此設計可能出於馮太后本人的意願。
永固陵在北魏王朝全盛時期修建的,墓葬的建築結構、建築材料和精美的石雕藝術品,均反映了北魏在建都平城時期高超的工藝水平。永固陵以它高聳壯觀的陵冢,獨特陵園塔基成為北魏王朝陵園的典型代表。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
永固陵的墓主人是馮太后。馮太后享年49歲,一生兩次臨朝,馳騁政壇近30年,施行改革,推行漢化,為民族融合做出傑出貢獻。
馮太后,漢族人,原籍長樂信都(今河北冀縣)。其祖父為北燕的君主馮跋,其父馮朗投降北魏後,封為秦雍二州刺史,後因事被誅。馮氏籍沒入宮,幸賴姑母馮昭儀“撫養教訓”。馮氏“自入宮掖,粗學書計”,受到良好的漢文化教育。14歲時,文成帝即位,馮氏先被選為貴人,後立為皇后。文成帝去世,獻文帝即位,文成帝文明皇后被尊為皇太后。
獻文帝登基時年僅12歲,朝中大權由太原王乙渾把持,乙渾動輒殺戮,百官側目。馮太后秉性聰達,剛毅過人,密定大策,毅然命拓跋丕統兵收捕乙渾,立即處死,並宣布臨朝稱制,使北魏政權轉危為安。這是馮太后這位女政治家第一次展示自己的才華。馮太后這次臨朝只有一年零八個月,“及高祖生,太后躬親撫養。是後罷令,不聽政事”。馮太后悉心培養孫子拓跋宏,獻文帝“暴崩”後,為輔佐孝文帝拓跋宏,馮太后再度臨朝,直到病逝,執政達15年。
馮太后臨朝聽政時,孝文帝“雅性孝謹,不欲參決,事無巨細,一稟於太后”。馮太后利用朝臣的支持,大膽翦除了外戚李氏集團,穩固了自己的統治。她亦辦實事。臨朝後大興土木,建設平城。發州郡5萬人治靈丘道。同時罷山澤之禁,弛關津之禁,凡州鎮有水田處即灌溉。督課農桑。簡輕徭役,務盡地利,使農民布于田壟,桑婦勤於紡績。她整頓政風,廣開言路,整頓吏治,推行均田制。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進程,推動北方經濟的發展。
馮太后生前曾與孝文帝同遊方山,對大臣們說:“從前舜死後葬於蒼梧,他的兩個愛妃娥皇和女英後來並未和他合葬,難道后妃一定要與夫君合葬於山陵之中才可貴嗎?我百年以後,就讓我的靈魂安息在這裡吧。”這是何等的氣魄與膽量。武則天敢於稱帝卻不敢自立陵墓,以至於一個墳墓埋葬了兩個皇帝。馮太后自己立陵,盡顯了改革家的膽識。
歷史
永固陵在歷史上先後三次被盜掘,金正隆年間,盜墓者從西北方打洞進入墓室,隨葬品大部分被盜走。金大定年間,盜墓者再次進入墓室,前室的鋪底磚全部被盜,隨葬的大小石俑、石獸有的被盜走,有的被破壞。清光緒年間,永固陵第三次被盜,墓中殘餘物又大都被盜走,所剩無幾。
1976年大同市博物館與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一起對方山永固陵進行發掘。經清理,出土了銅簪、骨簪、銅箭鏃、鐵矛頭、殘石俑、料環、絲織品殘片、陶瓷器碎片。陵墓甬道的石券門雕刻精美、線條流暢、技法純熟,四件虎頭門墩,姿態雄健,造型奇特,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相關詩詞
唐朝詩人溫庭筠遊覽馮太后墓,賦詩名曰《題元魏馮太后永固陵》:
雲中北顧是方山,永團名陵閉玉顏。
艷骨已消黃壤下,荒墳猶在翠微間。
春深岩畔花爭放,秋盡祠前草自斑。
欲吊香魂何處問?古碑零落水潺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