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體理化性狀

水體理化形狀,即水體中水和其所含物質與環境相互作用共同表現出的物理、化學特性。

定義

水體理化形狀,即水體中水和其所含物質與環境相互作用共同表現出的物理、化學特性。水體一般指海洋、河流、湖泊、水庫、地下水等。在環境科學中把水體當作包括水中的懸浮物質、溶解物質、底質和水生生物等完整的生態系統或完整的綜合自然體。

特性

海水中氯化物,硫化物,鈉、鎂、鈣和鉀等的離子濃度較大,其他離子濃度較小或者微量。在海水中總的溶解固體物含量平均約為34.500g/L。海水中各種物質的實際濃度可能變化,但其化學成分基本上是穩定的。

河水中主要的陽離子一般順次是鈣、鎂、鈉和鉀;氯化物、硫化物和碳酸氫鹽則是河水中數量最集中的陰離子。河水的pH值通常是7或更高。水中通常含有幾種不同數量的氣體(氧、二氧化碳、氮等)。在沒有耗氧廢物污染的河水中,溶解氧的濃度接近於飽和,二氧化碳經常性濃度為10 mg/L或更多,正常的、未被污染水的五日生化需氧量(BOD)一般為1~2 mg/L。水溫隨所在地區的長期平均氣溫而變化。

湖泊和水庫的水質特性是極易變化的。水庫蓄水產生不利於細菌繁殖的環境;相對靜止的蓄水中懸浮粒子的沉澱使渾濁度減小,發生陽光的脫色作用。一般水庫水質比入庫前的河水平均水質好。水庫的溫度分層現象,表層水體的藻類生長,底層水體的溶解氧濃度較低以及鐵、錳和硫化氫的濃度較高等,均對水質有很大影響。

在河口區,河水與海水混合併能適度地稀釋海水的河段,水質特性一般與河水、海水的比例有關。在河口上游區,一般顯示流入的河水特性,水的含鹽量明顯增加;在河口下游區,河水含鹽量逐漸接近于海水;水溫般接近於長期平均氣溫,pH值大於7,比流入河口的pH值高。河口區水流的含鹽量和密度不同,往往產生水質分層現象。

地下水一般色澤較好,不含懸浮固體。淺層地下水溫度接近於該地區長期的平均氣溫。較深的地下水溫度,則隨著距地表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中有機物質的分解,消耗地下水中的溶解氧,產生二氧化碳,通常地下水含有的溶解固體濃度比相同地區的地表水高,硬度與鹼度也偏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