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質性缺水

水質性缺水

水質性缺水是大量排放的廢污水造成淡水資源受污染而短缺的現象。水質性缺水往往發生在豐水區,是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共同面臨的難題。

簡介

富水區域遭遇缺水尷尬富水區域遭遇缺水尷尬

所謂水質性缺水,是指有可資利用的水資源,但這些水資源由於受到各種污染,致使水質惡化不能使用而缺水,世界上許多人口大國如中國、印度巴基斯坦墨西哥、中東和北非的一些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水質性缺水的問題。

水質性缺水不是水量不足,也不是供水工程滯後,而是大量排放的廢污水造成淡水資源受污染而短缺的現象。水質性缺水往往發生在豐水區,是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共同面臨的難題。以珠江三角洲為例,儘管水量豐富,身在水鄉,由於河道水體受污染、冬春枯水期又受鹹潮影響,清潔水源嚴重不足,因此節約用水、珍惜和保護好水資源已經成一個迫切的問題。

根據中國《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地表水水質依次劃分為五類,其中,Ⅲ類以上的水可被用於飲用,低於Ⅲ類的水人體不宜直接接觸,Ⅴ類和劣Ⅴ類水則已基本喪失了水體功能。另外,作為水源地的水質標準應達到Ⅱ類水以上。

中國狀況

(圖)佛山面臨水質性缺水威脅佛山面臨水質性缺水威脅

中國本屬於資源性缺水國家,長期以來中國重經濟、輕環保,眾多河流、湖泊水庫和地下水被污染狀況矚目驚心,由此而造成的水質性缺水與本已存在的資源性缺水彼此疊加,使中國缺水狀況猶如雪上加霜。

據統計1997年中國污廢水排放量約為416億m3,其中工業廢水約227億m3,占54.6%。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不到20%,工業廢水大部分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水體,使1200多條河流中的850條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占70%以上。七大河流流經的15個主要城市河段中,有13個河段的水質受到嚴重污染,不宜作飲用水源;淮河、海河、遼河幾乎整個流域都沒有Ⅲ類以上的水體。1999年141個國控城市河段63.8%為IV類到劣V類水。

重慶是中國新興的直轄市,長江、嘉陵江在重慶會合,按理水量十分豐富,但在重慶主城區卻沒有可資利用的水源:長江望龍門江段左右兩岸都拖著一條巨大的污染帶;在嘉陵江重慶段磁器口為重污染,大溪溝為嚴重污染,重慶601造紙廠的廢水從貓兒石排放口到朝天門與長江匯合處形成長達數公里的泡沫帶,枯水期岸邊堆積的泡沫厚達2m。重慶主城區的污水處理率僅6.5%,每天有75萬噸污水不經處理直排兩江。在重慶兩江支流中,重污染和嚴重污染的斷面已達39.7%。

由於污染,中國水質性缺水的城市數量呈上升趨勢,嚴重的缺水城市主要集中在華北和沿海地區,並己漫延到南方地區。上海和廣州就是兩個典型的水質性缺水城市,它們守著終年波濤滾滾的黃浦江、珠江卻不得不到青浦縣的澱山湖、寶山區陳行水庫或上溯幾十公里的上游取水,因為黃浦江和珠江水質嚴重污染,即便加強自來水工藝處理,出水仍然有令人難以接受的異味。自引灤入津工程之後,又陸續有許多大型的遠距離引水或跨流域調水工程,如:引碧入連、引黃濟青、引黃入晉、引沂入淮、引松入長等等,就其實質而言,大多是由於城市污水污染水源造成水質性缺水所致。蘇錫常三市工業廢水排放量為200萬m3/d,其中符合排放標準的約占50%,處理率為全國之首,但由於運河水量不足,徑污比低,使水質大部分低於地表水環境質量IV類標準.污染物又以揮發酚、NH3—N和各種烴類為主,黑臭異常,魚蝦絕跡,市區飲水告急。

浙江湖州、嘉興,近年來一些昔日清澈見底的河道被垃圾、水草覆蓋,水質嚴重惡化,面臨水質性缺水,不少村莊的生活用水遇到困難,農民只得買水喝。
湖南湘江,水質達標河段僅為9.5%,其污染已使長沙成為水質性缺水城市。
江蘇南通,市區河水污染,水系不暢,地下水開採過量,水環境惡化,70%的水質較差,已成為水質性缺水城市。
擁有岷江、嘉陵江等九大江河的四川,44%的耕地無灌溉水源,自貢、德陽等28個城市嚴重缺水。
有關資料顯示,目前,全國660多個城市中,缺水的近400個,嚴重缺水的110個。

危害

水質性缺水的直接表象首先是環境的惡化,而受污染的水體勉強用作給水水源,一方面使處理工藝複雜,處理費用增高,另一方面也難以保障處理後的水質達到優良。特別是隨近代工業發展而產生的大量的、種類繁多的污染物進入水體,它們難於被水中微生物降解,卻容易通過生物食物鏈富集於生物體,對人造成危害。為了確保飲用水衛生,人們只好不斷地提高飲用水衛生標準。1980年,歐共體供水協會聯合體(EUREAU)制訂的飲用水標準僅6l項,其中有機物僅12項,農藥僅1項,1992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制訂的飲用水指標即達133項,其中有機物30項,農藥36項。可見國際飲用水水質標準發展的趨勢是加強飲用水中有機物的控制,特別是消毒副產物的控制。中國1959年頒布的第一個飲用水水質標準只有16項指標,1976年增加到23項,1985年增加到35項,其中有機物也只有6種,其標準遠遠低於已開發國家。2001年6月7日,國家衛生部下發了(2001)161號檔案,規定於2001年9月1日實施《生活飲用水衛生規範》,該標準有96項水質指標,其中常規檢驗項目34項,非常規檢驗項目62項;另外還規定了法定的飲用水水源的水質“法定的量的限值”共122項。2005年6月1日,建設部頒布的《城市供水水質標準》開始實施,該標準屬於行業標準;標準項目達101項,其中常規檢測項目42項,非常規檢測項目59項,增加了很多有機污染物的項目,以及耗氧量與微囊藻毒素等項目。2006年6月,由衛生部下屬的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與健康相關產品安全所負責,包括了水利部下屬的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環境標準研究所、以及與建設部有關的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共同起草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出籠,最新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水質指標增加至106項(其中常規檢測項目38項,消毒劑常規指標4項,非常規檢測項目64項),這一方面說明社會進步和珍視生命,另一方面也可以視為面對水質污染的一種無奈,高的水質標準是以高的處理成本為代價的。

成因分析

對以河流為水源而面臨水質性缺水,主要是因為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的排放引起的。應該說,在所有的天然水體中,河流的自淨能力由於流動快、復氧率高、水流更新期短而較其他水體強,但是也受徑污比的制約,即受河流的納污容量的限。通常河流枯水季節徑污比在8—10時,河流的自淨能力可以承受,但中國大多數被污染的河流冬季的徑污比都遠遠低於此值,瀋陽渾河段平均徑污比僅2.8,最枯年僅0.38,即排入的污水量超過了河水的徑流量的2倍多。河流不僅受污水的污染,同時還受垃圾和工業廢棄物的污染、許多河道的城市區段(特別是小城市)幾乎都是垃圾棄置場。三峽庫區重慶段的沿江垃圾堆放場一段時期曾經達178處,垃圾堆放總量達286萬噸。三峽大壩蓄水後這些垃圾淹沒在水中,垃圾中的有機污染物將使庫區水中的COD上升7個單位,重金屬含量也會升高,庫區水質將很難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II類標準。為了確保三峽蓄水後的水環境質量,必需花大力氣提前進行清庫工作。
對於湖泊、水庫而言,其污染物也主要來自各入湖河流帶來的工業廢水和城市污水以及直接排入的各類污水。此外,湖泊中來往船隻排污、湖水養殖投餌,湖區周圍土壤中殘留的化肥、農藥和其他污染也可以通過農田回水和降雨徑流進入湖泊。湖中各種水生動植物死亡後經微生物分解的殘留物也可以污染湖泊。有些生物還能把一些毒性本來不大的無機物轉化成毒性大的有機物並在食物鏈中傳遞濃縮,使污染危害加重據全國主要湖泊水庫富營養化調查,在所調查的34個湖泊中54%受到污染,近80%的湖泊透明度差,絕大多數處於富營養化狀態。其中以巢湖、滇池最為嚴重,全湖水質為V~劣V類。湖泊、水庫水的污染,使周圍城市產生水質性缺水危機。

對地下水而言,污染主要來自三方面:

一是大量使用的各種農藥、化肥,(中國僅2000年產量即達3247萬噸),其殘留物隨大氣降水向地下滲透,使地下水受到污染;
二是城市垃圾和各種工業廢棄物無序堆放,其滲濾液和雨水淋溶物向地下滲透;工業、生活污水是禍水,長期將大量工業污水、生活垃圾排入大江、大河,最終造成江河水質量急劇下降。以廣東為例。廣東的水資源相對豐富,年平均降雨量達1774毫米,是全國平均值的2.74倍,地表水資源為全國平均值的3.5倍,地下水資源為全國平均值的3.34倍。然而,由於大量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泄入河,致使珠江流域水污染日趨嚴重,水資源短缺問題突出。地處三江下游的廣州市市區內水廠,被迫花巨資改向離市區幾十公里外的順德水道東江北乾流取水。
三是地下水過量開採,地下水位降低,導致海水或苦鹹水侵入,造成污染中國環渤海地區和膠東半島有1200多平方公里發生海水倒灌,使青島、煙臺、威海嚴重缺水。廣西過去多以喀斯特溶洞水作城市水源,後來由於砷、鎬等有害物質及細菌污染,貴港、河池、合山等城市都不得不放棄而別闢蹊徑。

其他缺水的關係

水質性缺水與資源性缺水、經濟性缺水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首先,資源性缺水會導致水質性缺水狀況加劇,經濟發展對水的需求急劇增加致使水源的開發利用率無節制地增加,過高的開發利用率使被污染的水還來不及自淨便又投入使用,使用的是污水,排放的是更污的污水,資源性缺水導致水質下降,水質下降導致水不能利用,如此惡性循環的結果,使資源性缺水和水質性缺水同時發生,且都更嚴重。

至於經濟性缺水更可以視為水質性缺水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如果有強大的經濟力量,對城市污水則可首先完善城市排水管網,修建高等級的污水處理廠並提供正常運轉所需的經費;對工業廢水則可做到達標排放或零排放;對於眾多城市垃圾和工業廢棄物更可以通過處理變廢為寶。

整治措施

呼喚環保體制改革

呼喚環保體制改革呼喚環保體制改革

一些地方官員對已經來臨的“水荒”也顯得非常著急。但他們講,現行的環境行政管理體制只要求本地政府對本地環境負責,這是導致“跨界污染”久拖不決、愈演愈烈的主要原因,也是導致當前我國環境質量特別是水質量總體惡化的一個重要因素。

如何突破水質性缺水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瓶頸,已成為各級政府必須正視的問題。水利專家建言,在採用價格槓桿促進社會節約水資源的同時,成立專門的機構,對區域水環境資源與水污染控制實行統一管理,避免多頭領導;要在各個水區實現供水與排水河系分離;要加強水生態系統方面的立法,為依法治水提供切實的法律保障。

整治水環境 地方在行動

目前不少地方政府已經認識到水質性缺水給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的嚴重影響,並開始著手解決這一問題。

2003年廣東省新建生活污水廠18個,日處理污水398.2萬噸;安排7.6億元專項資金和5400萬元國債資金投入飲水工程建設。廣東省發改委報告顯示,下一步要加快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到2005年全省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45%;到2010年,廣東省將投資445.87億元綜合治理珠江水環境。

長三角地區也開始試點二氧化硫的排污交易,在經濟槓桿的運用上先行一步。專家們建議,江浙滬三地建立定期的環境論壇性質的合作組織,協調各地之間的環保戰略,待時機成熟後再建立一個常設的具有權威性的環境區域保護組織。江蘇蘇州和浙江嘉興現已開始建立邊界水污染防治制度和水環境信息通報機制。

四川省在保障生活用水、合理配置生產用水、生態與環境用水的前提下,按照取水許可分級管理許可權,審批水行政許可,積極推進用水定額管理和計畫用水工作,提高水資源供給的保障程度。

華南、華東地區不少城鎮已開始大力發展中水回用,充分利用水資源,有的甚至作了硬性規定,明確規定凡城市規劃,區內的新建、擴建、改建項目,都必須配套建設中水設施;已建成的住宅小區也要做出規劃逐步配套建設中水設施。蘇州對超過定額的單位或居民將實行高價用水制度;杭州市蕭山區用採取“多元化供水”措施,解決水質性缺水問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