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本品為游蛇科動物水蛇的肉。
性味歸經
《綱目》:甘鹹,寒,無毒。
功能主治
①《綱目》:治消渴,煩熱,毒痢。
②《本草求原》:明目。
形態特徵
全長25~7O厘米。尾短。鼻間鱗1片。額鱗1片,上唇鱗7~8片,第4片入眼;眼前鱗1片;眼後鱗2片;顳顬鱗1+2。體鱗光滑,21(23)行。腹鱗128~154片。肛鱗二分。尾下鱗35~52對。體背面呈橄欖色,或青灰色,縱列有多數小黑點。頭後至頸部背面中線有黑縱線一條。體鱗最外側1行帶黑色,第2、3行為白色或橙黃色。腹面黃色,其前後緣均有暗灰色的斑點。尾腹側中央有一條青黃色的縱紋。本動物的皮(水蛇皮)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生產區域
分布廣東、廣西、湖北、浙江、江西、江蘇、福建、台灣等地。
相關配伍
治消渴,四肢煩熱,口乾心躁:水蛇一條(活者剝皮,炙黃搗末),蝸牛不拘多少(水浸五日,取涎,入膩粉煎令稠),麝香一分(細研)。上藥,用粟飯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生薑湯下十丸。(《聖惠方》)
相關論述
1.《綱目》:治消渴,煩熱,毒痢。
2.《本草求原》:明目。
特別說明
本詞條僅用於中醫藥知識的科普,對於任何形式的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的使用均須遵守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