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蓮古村

水蓮古村地處中國北方黃土高原深處,地形具有旱塬低山區地貌全部特徵,坡、峁、梁、谷、灘密布,河道谷間兩岸多為石質。 水蓮古村目前尚存的仰韶和龍山文化遺址、春秋戰國和、秦漢時代與金元時期的大量歷史遺存提示人們,其村史非常久遠。 在乾旱缺水的渭北高原,面對水蓮古村境內六條常年不斷流的河水以及眾多的自流灌溉農田。

迷人的澄城水蓮古村

在陝西省渭南市澄城縣西的洛河岸邊,有這么一個如詩如畫的村落:四面環山,山林遍布,荊棘遍野,多條精靈般清澈閃亮的溪水從山坳中穿過。溪水兩岸,一座座形態各異的黃土院落依山而建,古樸雄渾,自然祥和。河溪上,一座座石拱橋靜靜橫跨,橋旁山寨連連,點綴其中……這“小橋流水有人家”,猶如一幅寫意山水畫,這就是如今聲名鵲起、正在衝刺“中國景觀村落”的澄城水蓮古村。
“六水獻瑞瑞繞南山成福地,九龍戲珠珠落水蓮若洞天。”考古、歷史和民俗專家給予水蓮古村這樣的讚譽:“黃河流域農耕文明化石、黃土高原窯居民俗瑰寶、戰國古戰場烽隘奇觀、渭北古洛水峽谷勝景”;知名畫家雷東先生稱之為“黃土高原盛開的大蓮花”;著名文化學者耿祥稱之為“人類文明的載體”。
水蓮古村即馮原鎮(原西社鄉)李家溝行政村。這裡古稱西水驛(站)、水蓮、水蓮大隊,近些年改稱李家溝。其經緯度分別是:東經109.7339°、北緯35.238°。距澄城縣城25公里,距白水縣城17公里、距西安161公里,距延安167公里,距離史官倉頡廟15公里。西延、西神和包西三條鐵路分別在該村設有客運站點。春秋戰國時代,古洛水在此將秦晉(魏)強國劃界,秦漢以來至今,洛河一直在該村將澄城和白水兩縣分開。
水蓮古村地處中國北方黃土高原深處,地形具有旱塬低山區地貌全部特徵,坡、峁、梁、谷、灘密布,河道谷間兩岸多為石質。因為馬村河把其轄區內的洞子崖、李家溝、圪垯上和史家河四個古寨點串聯起來的緣故,所以自古得名水蓮村。
水蓮古村的“南山”上四季被茂密的古柏覆蓋、常年鬱鬱蔥蔥,洛河、史家河、麻子溝河、井水渠河、葦子溝河和田家河等六條常年不斷流的河水與數千眼奔涌的清泉在她的腳下簇擁,西(安)延(安)鐵路和包(頭)西(安)與西(安)神(木)鐵路把她盤踞,“南山寶珠”周圍形成了“一山六水和三線”的 “九龍戲珠”人間奇觀。西漢開國重臣樊噲墓旁的少女雙乳峰天然造型惟妙惟肖。古洛河在此處形成了“水倒流”的巨大乾坤灣,其氣勢可與延安黃河乾坤灣相媲美。在該村洛河兩岸,南山寶珠和戰國方山古塞各自鶴立在群山當中,相互對峙,似為姊妹,一方一圓,鬼斧神工,實為大自然的神奇造化。舉目遠眺戰國方山古塞“塹洛”長城下的西水驛站渡口,望著至今仍然漂行於洛河上的船隻,您對“秦晉之好”的政治昏庸還會稱道嗎?
水蓮古村目前尚存的仰韶和龍山文化遺址、春秋戰國和、秦漢時代與金元時期的大量歷史遺存提示人們,其村史非常久遠。千百年來,只因為這裡“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柴方水便,宜耕宜居”,所以香火不斷,代代相傳。據傳早在吳起將軍屯兵的戰國時期,這些河道的耕地基本都已是自留灌溉的旱澇保豐田。千百年來,這些河溪用生命的活力和豐盈的乳汁滋潤了水蓮的兒女,惠澤了五穀,哺育了萬物生靈。在乾旱缺水的渭北高原,面對水蓮古村境內六條常年不斷流的河水以及眾多的自流灌溉農田。水蓮古村先祖們是這樣對自己家鄉的生存環境讚美和陶醉:水從家門過,人在家中坐,水流嘩嘩嘩,擋它幹啥家!國家退耕還林政策落實後,這裡的山更變綠,水更清,天更藍,松柏覆蓋,荊棘遍野,蘋果、花椒、核桃、紅棗成林,條條徑流中魚游、蝦跳、蟹跑,儼然是黃土高原深處的“水鄉江南”。
水蓮古村濃縮了千百年來黃土旱塬農耕文明的傳統經典:民間文化中的精神信仰、生產方式、生活狀態、傳統工具、民俗民風,保留了中國、特別是北方漢民族千百年來自給自足的傳統文明。在水蓮古村,古樸的農耕文化、純正的自然文化、傳統的信仰文化、靈動的生態文化,構成了完整的民間文化體系,這裡是中國北方農耕文明活生態文化的完整畫卷,堪稱“農耕桃源”。
水蓮古村的民居建築為典型的黃土高原土穴窯居,等級分明的窯居建築格局,依崖就勢、隨形生變、層窯疊院、參差別致。遙相呼應的土窯、磚窯、石窯、明券窯、土挖窯、獨體窯、里外窯等,形成了該村渾然天成的獨特風景。
水蓮古村的村民與大自然交融,古老的職業至今在這裡依然保留傳承,鐵匠、木匠、油匠、石匠;編筐工、殺豬工、放牧工;磨坊、油坊、染坊等等,有意無意間延續和提示著一種樸素的生活狀態,村民們的生活方式濃縮了黃土旱塬農耕文明的傳統經典,保存了中國北方漢民族自給自足的傳統。鄉親們卻渾然不覺得此種狀態的可貴。民俗專家說,這就是典型的中國式和諧生活。
華夏五千年,孕育了無數人類生息繁衍的村落,又有多少古村落城湮沒於歷史長河當中。當您來到澄城水蓮古村時,您就可以暫且忘卻城市的喧譁,臨時擁有鄉間的寧靜,即時脫離城市的繁瑣,馬上享受田園的安詳,您就如同踏進了人類歷史文明的門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