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根莖。
性味
味甘、辛,性涼。
功效
祛風利濕,解毒消腫。
主治
用於風濕痛,水腫,瘭疽,骨髓炎,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9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採集加工
夏末秋初採挖,除去莖葉及鬚根,洗淨,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性
多年生水生草本。根莖匍匐,圓柱形,粗壯,長可達50厘米,粗1-2厘米,節上具多數細長的纖維狀根;鱗葉披針形,長約10厘米,漸尖。成熟莖上葉柄圓柱形,長12-24厘米,稀更長,下部具鞘;鞘長7-8厘米,上部1/2以上與葉柄分離而成鱗葉狀;葉片長6-14厘米,寬幾與長相等;I、II級側脈纖細,下部的平伸,上部的上升,全部至近邊緣向上弧曲,其間細脈微弱。花序柄長15-30厘米,粗0.8-1.2厘米;佛焰苞外面綠色,內面白色,長4-6厘米,稀更長,寬3-3.5厘米,具長1厘米的尖頭,果期宿存而不增大。肉穗花序長1.5-3厘米,花期粗1厘米;果序近球形,寬橢圓狀,長4.5厘米,粗3厘米,具長5-7毫米的梗。花期6-7月,果期8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100m以下,常於草甸、沼澤等淺水域成片生長。分布於東北及內蒙古等地。
相關論述
《長白山植物藥志》:“解毒消腫。治蛇咬傷,瘭疽和骨髓炎,水腫,風濕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