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色匝

水色匝由東廟涌—泰寧涌—下基涌—東邊涌—北村涌—竹圍涌—葵樹廟涌—竹源大涌—滘口涌等九條河道連線而成,全長6.8公里,有大小橋樑39座,包括交通橋26座,人行橋13座。

水色匝由東廟涌—泰寧涌—下基涌—東邊涌—北村涌—竹圍涌—葵樹廟涌—竹源大涌—滘口涌等九條河道連線而成,全長6.8公里,有大小橋樑39座,包括交通橋26座,人行橋13座。最古老的橋樑雙美橋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第一任巡檢陳忠所建,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進行了重建,清朝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小欖人何聖強又重修了雙美橋,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年),合鄉第三次重修雙美橋。水色匝原稱欖鄉大涌,曾為小欖鎮的商貿、交通運輸重要渠道。解放前每年都有大型或小型的龍舟比賽和水上飄色沿著河涌巡遊,早在明末清初已得名為水色匝。改革開放後,由於發展經濟需要,道路交通基本取代了水上交通,修築道路、橋樑使河道變窄,橋樑低矮,通航艱難,河道水質變壞,水上活動基本不能進行。
2007下半年開始,小欖鎮政府規劃整治水色匝河涌,拓寬河道,重修橋樑,用拆屋還河的決心,以恢復自然生態型河道為重點和建設“三個宜居”城鎮為目標,全面開展治水、治污、改造路橋等綜合工程。在河涌工程方面,主要根據各河段的實際情況,拓寬河道、修建各種形式的護岸牆,儘量保留有一定的自然土坡進行綠化河岸,提高河道的吸納及自淨能力,使水陸環境更自然和諧。在河道整治過程中,從岸牆整治、橋樑重建工程及其它沿河建築物加入了一些景觀設定,配套河岸綠化工程和污水收集處理工程並進,經過一年多的整治,已投入工程資金近3000萬元(不含拆遷費),對全線河道進行了疏挖、拓寬,遷拆房屋32間合共建築面積近5000M2,重建橋樑13座,把部分河段由6米左右拓寬至10米,水色匝水陸環境煥然一新。2008年全國首屆五人龍舟錦標賽暨廣東省第二屆五人龍舟錦標賽作為賽道,水色匝的水上活動又在世人面前重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