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主
水稻、玉米、高粱、粟、甘蔗、小麥、大麥等。偶害芝麻、柑桔等。
為害特點
以成、若蟲在水稻葉片和葉鞘上刺吸汁液,致受害株生長發育受抑,造成葉片變黃或整株枯萎。傳播稻矮縮病、瘤矮病等。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3—4mm,淺黃色,具淡褐斑紋。頭冠中前部具淺黃褐色斑點2個,後方還有2個淺黃褐色小斑點。小盾片淺灰色,基角處各具1個淺黃褐色斑點。前翅淺灰黃色,其上具閃電狀黃褐色寬紋,色帶四周色濃,特徵相當明顯。胸部及腹部的腹面黃白色,散布有暗褐色斑點。卵長1—1.2mm,橢圓形,略彎曲,初白色,後變黃色。若蟲共5齡。末齡若蟲體長3.5mm,黃白色。頭部、胸部背面,足和腹部最後3節的側面褐色,腹部1一6節背面各具褐色斑紋1對,翅芽達腹部第4節。
生活習性
浙江年生5代,四川5—6代,以卵在寄主葉背中脈組織里越冬。台灣年生10代以上,各蟲期周年可見。長江中下游稻區9—11月為害最重,四川東部在8月下旬一10月上旬,台灣6—7月和10—11月受害重。雌蟲壽命20天,雄蟲15天左右。產卵前期7天,產卵量約80粒。卵歷期10一14天,若蟲歷期11—14天,10一11月的若蟲歷期37天左右。
防治方法
(1)選用抗蟲品種。
(2)注意保護利用天敵昆蟲和捕食性蜘蛛。
(3)調查成蟲遷飛和若蟲發生情況,因地制宜確定當地防治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