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湖套居民委員會

水湖套居民委員會,由水湖套、水湖套南山2個自然村組成。位於沂南縣城西郊。

界湖鎮水湖套居民委員會
概況
水湖套居委會由水湖套、 水湖套南山2個自然村組成。位於沂南縣城西郊,臥龍山東,東與縣城區為鄰,西與北寨村相接,北與新庄子村、白石窩村相連,南與團山莊村相交,全村轄區面積為130公頃,其中耕地4公頃,山林87公頃,機關、企事業單位占地26公頃。
居委西為臥龍山,奇石綠樹,吸引遊人休閒。居委東地勢平坦,位居城中,交通便利,團山路、臥龍山路及歷山路沿居委東、居委中、居委西縱貫南北,人民路、文化路與居委內街道連線,境內建有全縣最大的商城市場和民營經濟園區,轄區內臥龍山東側系規劃中的諸葛亮旅遊區主選場地,已建有全國最大的諸葛亮銅像,規劃中的“功載汗青區”、“智慧家族區”等共10多處景點尚在籌建。
2000年,全居委共有397戶,1312口人,人口自然增長率3‰,現有蘇、劉、梁、王、張、戴、魏、范、李、鄭、孫、沈、徐等13個姓氏,均為漢族。
1949年, 農村經濟總收入9萬元;197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0萬元;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2億元, 人均純收入4170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1∶9∶90,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入總額4100萬元,全居委純收入1316萬元。
該居委是全省百強村之一,2000年農村經濟收入名列全市前列,1987年,被山東省婦女聯合會授予“先進婦代會”稱號,1990年,被省委、省政府評為“兒童少年工作先進單位” 稱號,1993年6月,被臨沂市委授予“九間棚式先進黨支部”、“五好黨支部”稱號,1997年,被臨沂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定為“市級文明村居示範點”。
大事記
1938年4月,村民戴京奎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0年春,村民蘇金春被日本侵略軍殺害。
1940年9月,日本侵略軍進村,並在臥龍山上修工事。
是年11月,日本侵略軍在本村抓走蘇金成等38名村民,被迫到東北本溪煤礦當勞工。
1944年春,成立中共水湖套村第一屆黨支部委員會。中共沂水縣東平區委員會先後指定由梁志連、蘇廷善任指導員(黨支部書記)。
1948年3月,由6戶村民組成的牛犋互助組改為全區第一個農業生產互助組,蘇廷善擔任組長。
1953年春,13戶村民正式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村民劉長吉被選為社長。
1956年春,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劉長吉任社長。
1957年,全體村民開始有計畫地封山造林。
1958年2月,建起村辦磨麵坊。
1963年春,改種水稻,改變了傳統的種植結構。
1965年5月,購買20千伏變壓器1台。
是年,由30名農民組成建築隊。
1968年6月,安裝50千伏變壓器1台,部分農戶通電。
是年,購買12馬力柴油機一台,12名村民辦村辦作坊。
1976年2月,建村辦修配廠及電氣焊、白鐵加工作坊。
1978年3月,首次建起“紅旗車馬店”。
是年, 建旅館、飯店及腳踏車修理、電器、無線電修理、火補輪胎等作坊,共30名工人,年收入3萬元。
1982年9月,投資42萬元,建迎賓旅社,聯營百貨商店。
1984年,成為沂南縣首家電視村。
1985年3月,成立村辦建築公司。
1987年,村婦代會被山東省婦女聯合會評為“先進婦代會”。
是年8月,建立沂蒙汽車修理廠。
1988年開始,陸續投資2000萬元,建陽都商城,帶起300多個工商戶。
1989年2月,建起沂南縣鑄造廠。
是年4月,投資建起沂南縣第二印刷廠。
是年,首次安裝程控電話。
1990年,被山東省委、省政府評為“兒童少年工作先進單位”。
1991年3月,成立沂南縣宏達企業總公司,下屬9個分廠,蘇明法當選為總經理。
是年,被沂南縣委、縣政府評為小康村。
1992年,40戶農民建起首批二層住宅樓。
1993年6月,被臨沂地委評為“九間棚式先進黨支部”。
是年,村民全部由農業戶口轉為非農業戶口。
1994年,全村安裝有線電視。
是年,村幼稚園落成。
1996年7月,成立中共沂南縣宏達集團黨總支部委員會,蘇明法任總支書記。
是年4月至1997年,實行舊村改造,打通團山路、文化西路、富民路。
1997年4月,建立民營工業園,占地12公頃,建築面積26000平方米。
1998年,新開發沿街商居樓70戶,建築面積為15000平方米。
是年,投資200萬元建村辦國小一處,占地0.7公頃,其中教學樓一座,2300平方米。
1999年7月,撤銷界湖鎮水湖套村民委員會,設立界湖鎮水湖套居民委員會。
是年,打深井一眼,深200米,直徑20厘米。
2000年,居委會辦公大樓建成,總建築面積為1600平方米。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新中國建立前, 糧食畝產僅50公斤左右。1948年3月,蘇廷善回響黨中央號召, 帶領6戶農民由“牛犋互助組”改建,成立起全縣第一個農業生產互助組。1953年春,全村先後辦起了兩處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按“地4勞6”進行收入分配。1956年春,成立起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戶戶參加,各家各戶的土地、獨輪小車、犁耙等生產資料,均作價歸集體。隨後,組織全村挖大口井6眼,購進柴油機2台,水車4台,基本保證了近33公頃平原地的用水。糧食畝產達到250多公斤。1963年,村集體對村東和村北的33公頃平原地實行稻改,改變了原來雜糧的種植結構,選用優良品種,併購進20千伏變壓器一台,保障供水,到1965年,糧食畝產達到400公斤。
1967年到1996年,在對33公頃平原地進行改造的同時,組織全體村民對臥龍山進行治理,封山造林86.7公頃,先後植樹44萬餘株。有松、柏、槐、桃、杏、柿,還有火炬樹、棉槐林和葡萄園。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全村山地和平原地平均單產750公斤。
1990年以來,隨著縣城的建設,在平原地多被縣城建設占用的情況下,在臥龍山下建起養殖小區,有20多戶農民發展起養豬、養兔及特種養殖業。
第二產業 工業: 水湖套居委工業始於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在8戶民辦粉房的基礎上,成立起村辦粉坊、磨麵坊,主要為本村農民服務。1965年,擴大磨麵房的經營,改建成村辦作坊,除磨麵外,兼營彈棉花、蒸饅頭、做粉皮、加工飼料,年收入不足1萬元。1976年,由8名村民建起村辦農機具修配廠及電氣焊、白鐵加工業。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支部解放思想,抓住發展機遇,先後投資1000多萬元,建起村辦印刷廠、 鑄造廠及汽車修理廠,年產值1000萬元,利稅100萬元,上交集體50萬元。 1991年3月,組建並成立了沂南縣第一個村級企業集團--宏達集團總公司,下屬9個分廠,黨支部書記蘇明法兼任總經理。到2000年,全居委工業從業人員100多人,實現工業總產值3000萬元,年末固定資產原值4100萬元,創利稅237萬元。
建築業: 1965年由30名農民組成村建築隊,除本村外,對外承攬建築工程。1985年3月,村集體投資5萬元,建起5間辦公室,成立起“城西建築公司”,下設水泥預製廠及五個施工隊, 採取個人承包經營,上交承包費10萬元逐步增加到20萬元。1989年, 被臨沂地區建委確定為國家四級資質企業。1998年,實行企業改制,由集體企業改為個體和私營企業。 到2000年,從業人員達到500人,年創總產值2000萬元,利稅200萬元,投入固定資產150萬元。
在第九個“五年計畫”中,黨總支一班人搶抓機遇,於1997年建起民營經濟園區,占地12公頃, 建築面積達26000平方米,經過內引外聯,現已有30多家民營企業在區內開工生產,因木器加工企業居多,成為沂南縣木器加工業基地。
第三產業 從1952年8戶農民聯辦粉坊, 1958年建立村辦磨麵坊,直到1968年,村集體購買柴油機、安裝變壓器,通電辦起村辦作坊和“紅旗車馬店”,村辦第三產業一直立足於服務本村農民,經濟收入極其微薄。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村黨支部為加快集體經濟發展和村民致富步伐,根據本村所處地理位置,著力於發展第三產業。從村東人民路與歷山路交匯處著手,把沿街開發做為第三產業的重點。1978年建起“紅旗旅館”,同時開設了腳踏車、電器及無線電修理、 火補輪胎業務門店。1981年3月,為適應市場發展需要,投資42萬元,在縣城中心建起面積為3000平方米的“迎賓旅社”,成為集旅館、飯店、商店為一體的綜合服務大樓, 安置120名農民。1987年,黨支部一班人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利用位居縣城中心的有利條件,投資2300萬元,建“陽都批發市場”,第一期工程占地5公頃, 建商品房101間,年成交額達800多萬元。1991年,大膽啟動第二期工程,在“陽都批發市場” 的基礎上,建“陽都商城”大型綜合農貿市場,劃出土地4公頃,投資100萬元,建1000米露天攤位,600多米塑膠頂棚固定攤位,商品房80多間。隨後逐年進行改造、擴建,先後建成高標準的商居二層樓,硬化商場地面。設立商場治安崗亭,配備專職工作人員。到1999年,為陽都商城建設累計投資達到2300多萬元,市場年交易額超億元, 創利稅800多萬元,上繳國家稅費130多萬元,上交集體200多萬元, 有300戶個體工商戶從事商品批發零售,全居委50%的勞動力從事市場交易和服務。該居委充分利用地處縣城中心的有利條件,大力發展運輸業。隨著市場的開發,現已發展到64個運輸專業戶, 汽車、轎車等運輸車輛達到95輛,運輸能力達到100萬噸。2000年,該居委第三產業從業人員達560人,創總產值1.08億元,利稅800多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1949年前,民眾文化科技落後,學齡兒童入學率為12%。新中國成立後,逐步改善辦學條件,1951年,村集資集勞建起水湖套國小,複式班30名學生,入學率達到36%。 1970年,村集體投資投勞建校舍9間,辦起3處國小,1至6年級共200多名學生, 有2名公辦教師,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80%以上。1978年,村里劃地12畝,建房63間,達到了校舍、課桌凳、操場、院牆、大門、廁所六配套,告別了黑屋子、土台子的歷史,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1999年,投資200萬元建起沂南縣一流的村級國小,配備現代化的教學儀器,微機、“四機一幕”進課堂,聘請了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實現了國小教學現代化。先後有60多名學生升入大、中專學校,其中有12人升入大學。 1986年,村投資20萬元建起村文化大院。2000年,村投資150萬元,建起高標準的文化大院,除辦公室外,還分別設立了青年俱樂部、老年活動室、婦女之家、圖書室、閱覽室。多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村集體不斷加大對文化科技事業的投入,先後派出近200人到濟南、 青島、臨沂、泰安等院校、廠礦學習和培訓,有12人獲得高級職稱,有40多人獲得中級職稱,近百人獲得初級職稱。
人民生活 新中國成立後,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到1978年, 全村人均糧食達到500公斤,第一次交了“愛國糧”,人均純收入200多元。1982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以後,農業得到迅速發展,同時建起全縣第一座村辦綜合服務大樓, 120名青年走進第三產業。從此,走向穩定第一產業,發展第二、三產業的軌道。到1991年底,全村已有大小企業135處,其中村辦12處,聯辦6處,戶辦117處,從業人員達到1500多人, 全村工農業總收入達到1995萬元,村民人均收入達到137 6元, 成為沂南縣的首富村。2000年,人均純收入達到4170元,260多戶居民住上了二層小康樓, 25戶住上了三層住宅樓。全居委擁有各種機動車輛141輛,各種機車400多輛, 程控電話320部,行動電話250部,彩色電視機580台,電腦26台,230家有VCD家庭影院。
村莊建設 1949年前,村內街道不整,村民住宅多數是石牆草房,有的還是低矮的“團瓢屋” ,人均居住面積不足4平方米。新中國成立後,逐漸以磚石結構代替,向寬敞高大明亮發展。1979年以後,隨著經濟發展,全村出現住宅建設高峰,大多利用鋼筋、 水泥為主建房。1984年以後,村民按統一規劃,拆舊翻新,建築標準房。到1992年後, 開始建設能夠抗震的小康二層樓。1996年,按照舊村改造的統一規劃,制定優惠政策, 鼓勵村民拆舊房建樓房。先後拆遷149戶村民,開通了村內團山路、文化路和富民路共1100多米,其中一條街道安裝了路燈,有6名環衛人員負責街道衛生。2000年,投資150萬元,在人民路諸葛亮公園附近建起了高標準的村辦公大樓。20 00年,全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66平方米。1997年,為加快個體經濟發展,在村後規劃建設民營經濟園區, 投資1000萬元,建築面積達2.6萬多平方米,區內通水、通電、通路,有30多家民營企業進駐經營,為村莊建設增加了一道風景。
集體福利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85年,全村用上自來水, 村民按照統一規劃, 拆舊房建新樓, 集體為每戶補助1萬元。自1985年以來,村民的“三提五統”費全部由集體負擔。從1990年開始,每月對老黨員補助120元, 對老幹部補助240元,對60歲以上的村民補助100元。對村民則每年拿出近百萬元資金做為村民福利,全村免費安裝和使用有線電視。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38年2月, 村民戴京奎加入中國共產黨,是該村第一名中共黨員。1944年春,成立第一屆村黨支部委員會,梁志連任支部書記。1945年,蘇廷善繼任黨支部書記。 解放戰爭中,在黨支部的領導下,全村有26名青年參加解放軍,100多名民兵參戰,男女老少齊心協力擁軍支前。1948年3月,黨支部書記蘇廷善帶頭,組織6戶農民將原來的“牛犋互助組”改建成為全區第一個農業生產互助組。1951年,劉長吉任黨支部書記,全村共有黨員12名。1977年蘇明法任黨支部書記,1996年,成立中共宏達集團黨總支,蘇明法任黨總支書記。20多年來,黨總支重視加強自身建設,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和戰鬥力,連年被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1995年蘇明法被沂南縣委任命為中共沂南縣界湖鎮委副書記。 2000年,黨總支委員會下屬兩個黨支部,5個黨小組,共46名黨員。
基層行政組織 1944年2月, 界湖區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後,建立水湖套村委,戴洪開任村長,同時建立起農救會、自衛隊、青救會、婦救會。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村政權積極組織民眾參軍參戰,擁軍支前。1953年春,村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劉長吉任社長。1956年春,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劉長吉任社長。1958年9月, 成立人民公社,設立界湖公社水湖套村生產大隊,張丕友任大隊長,下設7個生產隊。 1968年9月,成立水湖套大隊革命委員會,劉福和任主任。1983年12月,建立水湖套村民委員會, 設委員5人,梁志文、劉福安先後任主任,下設7個村民小組。1999年7月,撤銷村民委員會,設立居民委員會,劉福安任居民委員會主任。2000年,水湖套居民委員會由5人組成, 主任劉福安,副主任蘇明江,委員梁守慶、劉祿全、劉克元,民兵連長劉振琳,治保、調解主任劉祿全,婦女主任高英桂。
人物簡介
劉長吉(1914~1977) 國小文化,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一直擔任村黨支部委員。新中國成立後擔任村黨支部書記。1953年春,組織13戶村民成立起第一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並擔任社長。1956年春,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並擔任社長,是水湖套村走農業合作化道路的積極組織者。1964年帶領村民進行稻改工作,大搞水利建設,建起一處揚水站,一處電灌站,第一次通電用於水利灌溉。在抓好農業的同時,他還組織村裡的工副生產,建起村辦作坊。1975年調往鎮辦企業工作。1977年病故。
蘇廷善(1915~1986) 國小文化。194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戰爭年代,他積極組織村民擁軍支前,參軍參戰,同時他回響毛主席“組織起來,發展農業生產”的號召,在村內成立“牛犋互助組”和生產互助組,積極組織村民搞好生產。1951年,被調往界湖區中疃鄉任鄉長,後調往縣修配廠當工人。1986年因病去世。
蘇明法 1949年10月25日出生,大專文化,中共黨員。1970~1975年在本村國小任教師。1975年擔任村黨支部副書記兼民兵連長,1977年擔任村黨支部書記。1993年任界湖鎮副鎮長兼水湖套村黨支部書記,1995年任界湖鎮黨委副書記兼宏達集團公司黨總支書記。他帶領全村,利用位居縣城的有利條件,大力發展第二、三產業,先後建起印刷廠、 鑄造廠、綜合服務大樓等12處村辦企業和6處聯辦企業。組建了沂南縣第一家村級企業集團--宏達集團公司。在轄區內建有全縣最大的市場和民營經濟園區,使居內50%以上的勞動力從事市場經營和服務。為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他帶領全居委實行舊村改造,先後在居委內拆舊翻新,動員149戶居民拆遷,260戶居民住上小康樓,打通了四條大道,並使其中的兩條開發建設成商業街,建起近百幢商居樓,居委建設同縣城區建設接軌。 到2000年,全居委經濟總收入達到1.2億元,人均收入4170元,集體固定資產原值達到6000多萬元。同時,在建起標準化國小和居委文化大院之後,又著手臥龍山公園建設,發展旅遊事業。1993年,被中共臨沂地委授予“模範黨支部書記”稱號,1997年被臨沂市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稱號,連年被沂南縣委評為“模範共產黨員”,被沂南縣政府評為“鄉鎮企業家”,被沂南縣人大評為“優秀人大代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