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影沙痕

水影沙痕

《水影沙痕》是畫家胡佩衡於1938年創作的一幅中國畫。

水影沙痕 水影沙痕

胡佩衡(1892-1962),河北涿縣人。在近現代中國畫壇流派中,北方有個京津畫派,其為京津畫派代表之一,專攻山水,成就頗高,為藝林推許。當時有詩為證:“不須遠訪佳山水,即此娛情半幅中。山抹煙痕圍野屋,霜疑秋色醉江楓。輕颺不慮三篙漲,疑乃應歌一葉風。何用桃源尋世外,但憑妙腕奪天工。”

《水影沙痕》是畫家46歲時所作,這個階段也正值胡佩衡創作的盛期。另外,從款字“冷庵胡佩衡寫於燕京”看出,此畫作於北京。實際上,自胡佩衡十多歲來京兆念書之後,他所有的活動就基本是圍繞這裡展開的。

畫之布局,顯然受中國傳統山水畫的影響,沿用古畫之法,但不盡相同。掛軸之構,以高為遠,但在中景的處理上,又未完全受過去經驗束縛,尋求了一些改變,繼承之中有改造。奇峰高出,使窄長的畫幅與山巒齊行,讓觀者一看,山水組構,頗具新意。峰下,峭壁崖上,有樓閣臨水,可游可覽。遠處,白帆點點,山隨水漸遠,並向深遠行進。畫的下端,各種樹木長於嶺坡之上,或直、或虬,精筆細密,直至秋毫,營造出殊饒神韻的理想景致。點與皴,在對細節的描繪上,隨形行走,頗有“近古”之思的趣味。畫中之松,囿於傳統,有“虬龍”之態。而且胡佩衡的松法,在當時就被人集筆成冊,成為學繪松樹之妙絕範本。

詩言心。“水影沙痕遠接天,長林秋色翠華妍。晚來更上層樓望,一片青山破白煙。”畫幅右上的題詩,不僅與畫裡景色契合,也較好地抒發了畫家的情感。畫中詩,除第三句為舊有,其餘為新填。胡佩衡,7歲入私塾,喜讀詩書,尤長於古文辭,有較深厚的傳統文化學養和學識。因此,這“水影沙痕”與“長林秋色”,正是畫家心裡所要的風景。傳統文化里,所謂詩畫合一,詩化心境,在這幅畫裡都有得到體現。

胡佩衡的山水,淵源彌正,潛涵浸潤。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胡佩衡所畫的有一類作品,在郎紹君看來:“結構繁複,勾皴細密,大體是從王蒙、石谿、吳歷一路畫風綜合變化而來。”《水影沙痕》就是這一類作品的代表,畫已不如胡佩衡早期作品那般“邃密”。早期的胡佩衡,用王、石、吳一路技法,臨仿了大量古代畫家的山水,畫風“細密可愛”。臨仿的同時,他也收藏古畫,以資臨習。其實,胡佩衡早在十多歲的時候,就已開始臨摹傳統山水,後又隨李靜齋學習寫生與創作之法,也盡仿古之習。另外,據他自述:“本人學畫至二十歲上,規模粗具,精神全無。則就畫界前輩,如賀履之、齊白石諸先生,從事請益。有暇,則赴賀齊諸先生之私第,觀其作畫,如用水、調墨、著色,以及用筆之法,一一悉心領略,受業如弟子。”這也說明他得到過眾多的名師指點。胡佩衡這一時期的創作,正如秦仲文所說:“解放以前晚期,不斷致力於繼承古人和吸收先進筆精墨妙的技法”。在大多數人看來,胡佩衡的山水作品,取境新穎,筆墨清腴,頗耐人尋味!但作為“湖社”同仁,金蔭湖給予胡佩衡的山水畫很高的評價,認為“蒼古深秀兼而有之”。

就山水畫的設色而言,《水影沙痕》是一幅“小青綠”。“小青綠”一般由山水畫中的“淺絳”發展而來,顏色上略帶淡青淡綠。明清以降,這樣的畫法山水畫家常用,優點不會太過於“厚重”,表現上也較為真實活潑。因此,這一時期的創作,胡佩衡基本都是沿著傳統的路線,在法度的節制中表達山水畫的詩意。

與之相比,新中國成立後胡佩衡的山水畫創作,與之前的有一定反差。“解放以後的初期,深入生活,面向現實,使用了純熟的筆墨創作出有時代氣息的山水畫”。這是當年刊在《美術》雜誌上,一段關於胡佩衡山水畫創作的文字。1956年,北京市中國畫研究會舉辦第三屆國畫展,胡佩衡有《頤和園後湖》和《春滿西山》兩幅送展。這兩幅畫,構圖大膽,突破了以往畫家的創作格局,法古與創造交相為用,筆法揮灑突兀,畫面煙雲滿紙,色彩鮮艷,頗具時代特點。而在胡的同事兼好友徐燕蓀看來:“紛披老筆表現出新的氣象,具見工力湛深,妙造自然。”這都一一反映了,胡佩衡在他當時的山水畫創作中,已經融入了他對現實生活的理解。

有趣的是,隨著西風漸吹,早年的胡佩衡也學過西畫,山水作品也出國展出過。今天我們無法得知胡佩衡繪畫轉向的真實理由,置身於所處時代,他們是一個個被“安置”在歷史長河中的人物。但胡佩衡的山水畫所訴諸給我們眼睛的,是這個世界再自然不過的東西,它裡面包含了人文價值和文化要義,這是最重要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