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國歷史上,水土保持一般是農民自發地、零星地進行,沒有全面系統的規劃。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各地先後進行了各種類別的水土保持規劃,使水土保持工作進入了有科學指導、有組織、有計畫、全面系統布局的新階段。
類別和任務
根據規劃的地域大小,可分為兩類。
大面積的戰略規劃 以大流域或其主要支流為單元,或以省、地、縣為單元,主要任務是在綜合考察和水土保持區劃基礎之上,按不同水土流失類型區分別提出水土資源開發利用方向,確定保持水土的主要措施、治理的重點地區與重點項目,明確開展治理的基本步驟,提出重要技術經濟指標,供上級主管部門研究戰略決策參考,並指導下屬各基層單位編制實施規劃。
小面積的實施規劃 以小流域或以鄉、村為單元,主要任務是,根據大面積戰略規劃提出的方向和要求具體確定農、林、牧業生產用地的比例和位置,布設各項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具體安排各項措施的實施程式、逐年進度和所需勞力、經費和物質,並預測可能獲得的效益。
規劃作用
水土保持規劃是合理開發利用水土資源的主要依據,也是農業生產區劃和國土整治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是為了指導水土保持實踐,使控制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工作按照自然規律和社會經濟規律進行,避免盲目性,達到多快好省的目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合理利用水土資源
我國一些山地丘陵區,廣種薄收,單一農業經營十分普遍,這種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造成水土流失和人民生活貧困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通過合理的規劃,可以明確生產發展方向,對原來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進行有計畫的調整,改變單一的農業生產結構,恰當地安排農林牧業生產用地比例,變廣種薄收、單一經營為少種高產多收的農林牧副綜合發展,從而達到合理利用水土資源的目的。在許多地廣人稀的水土流失嚴重地區,通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和科學的水土保持規劃,堅決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最終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和諧統一的目標。
2、確定合理的治理措施,有效開展水土保持工作
水土保持工作的一條基本經驗就是全面規劃,綜合治理。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規劃是開展水土保持治理的一項重要基礎工作和前期工作。由於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涉及面較廣、工作量較大、開展時間較長,需要採取綜合措施,而且各項措施、多種因素相互關係複雜,要經過一定的分析、計算、預測、評價。因此,要做好水土保持的防治工作,就必須制定科學的規劃。沒有規劃,憑主觀意願去指揮,造成盲目性、隨意性,結果會事與願違或事倍功半,挫傷民眾的積極性。通過規劃,可確定需採取的各項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措施、林草措施、農業耕作措施,如梯田、壩庫、林草、溝壟種植等的科學布局、建設規模和發展速度等,做到心中有數,有條不紊。特別要處理好治坡與治溝的關係,上游和下游的關係,工程、林草、農業耕作三大措施之間的關係,以及工程措施與林草措施的配套、治理和管護。多年來不少地方由於處理不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而治理效果卻不顯著。因此,必須研究制定科學的規劃,協調處理好這些關係,使水土保持工作得以順利地向前發展。
3、制定改變農業生產結構的實施辦法和有效途徑
水土保持是一項涉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系統工程。因此,必須通過規劃,根據客觀的自然規律和社會經濟規律,採取建設高產穩產的基本農田等有效措施,在解決民眾溫飽問題的基礎上,再逐步加以改變。
4、合理安排各項治理措施,保證水土保持工作的順利進行
對於規劃中的任務,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勞動潛力和機械設備,把一切能用上的力量全部都使出來;另一方面,要注意協調各項措施的關係,包括施工季節和年進度安排,使各項措施相互促進。
5、分析和估算水土保持效益,調動民眾積極性
治理水土流失、開展水土保持工作,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改變山丘區貧窮落後面貌,增加民眾收入,同時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生境質量。如在經濟效益方面,實施各項水土保持措施後,在提高糧食產量,增加現金收入,改變民眾貧困面貌等方面能達到什麼程度。用這些能達到的美好前景教育民眾,調動民眾治理水土流失的積極性。水土保持防洪、減沙效益的估算,可為大中河流的開發治理和各項水利工程建設的規劃設計,提供科學依據。
規劃原則
水土保持規劃涉及自然條件、社會經濟、農業生產、基本建設等多方面的問題,必須用系統工程的原理和方法進行編制。應把規劃對象看成一個完整的系統,按照系統的四個特性,去研究和處理規劃中的一切問題。
①整體性:將規劃區域作為系統整體,分析構成這一整體的各種要素,如生產中的農、林、牧、副業等,治理中的梯田、壩庫、 林草等各項措施;研究這些問題的特點及其與整體的關係,求得水土保持規劃範圍內最佳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②相關性:在水土保持各要素之間具有複雜的相關性。如:農林牧副各業生產之間、工程措施與林草措施之間、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之間,存在著既互相矛盾又互相促進的複雜關係,應深入分析,提出各要素之間協調發展的最優方案。
③目的性:在規劃中反映為水土保持要獲得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同的規劃對象,在不同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下,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對上述三種效益,分別有不同的要求。
④環境適應性:水土保持措施的布局和實施,有許多制約的因素,如當地的自然條件(地形、土質、降雨、植被等)、社會經濟條件(勞動力、經費和物質狀況、行政管理和科學技術水平等)、外部的配合條件(如上級部門的經濟支援、技術支援、商業運輸部門能否及時把水土保持產品轉化為商品等),及規劃中的治理措施布局和實施進度安排等。規劃時要考慮這些方面的適應性。
運用系統工程原理進行水土保持規劃,一般反映為水土保持工作中全面規劃、綜合治理、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結合等原則。
規劃內容
①確定土地利用方向:根據系統工程原理和求得系統整體最高功能的要求,研究確定規劃範圍內農、林、牧業用地和其他用地的比例和位置。對不同自然、社會經濟條件和不同規劃目的,應經過不同方案對比研究,選出最佳化方案。
②確定治理措施布局:在土地合理規劃利用的基礎上,合理地布設梯田、壩庫、林草以及其他防護工程等治理措施。要求達到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工程、林草、治坡、治溝等各項措施能緊密結合、協調發展;小面積規劃應將各項措施布設落實到地塊;大面積規劃應在不同類型區作出有代表性的小流域典型規劃。
③確定實施步驟和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小面積規劃治理時間一般5~10年,大面積規劃治理時間一般15~20年或更長。規劃中應有分期實施的階段性安排,同時計算各時段的進度、投入和效益三項技術經濟指標。各項指標的確定,應經過深入的調查研究和充分的科學論證。
④提出保證實施規劃的措施:包括加強組織領導與經費管理,落實經濟政策與水土保持責任制,搞好科學研究、技術服務與技術培訓等。
技術經濟指標
主要有三項
進度指標
不同發展時段內每年新增的各項治理措施工作量,和每時段末累計完成的措施工作量。
投入指標
按上述進度和工作量,計畫每個時段或每年需要投入的勞動力、經費和物資,確定對新增的各項治理措施可給的投入量。
效益指標
水土保持效益有三個方面。
①生態效益:水土保持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與生態效益密切相關。蓄水保土為作物、林木、草的生長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各項措施最主要的生態效益。由於蓄水保土,使基本農田和林地、草地內的土壤水分、肥力、結構等得到改善,有利於農作物生長和抗旱高產,也有利於提高林草的成活率、保存率和生長量。在林草合理分布的地方,特別是在農田防護林網內,溫度、濕度等條件得到改善,有利於減輕霜凍、旱風等自然災害,提高作物產量。至於在較大範圍內,巨觀地改善生態環境,則需在較長期之後,待水土保持各項措施全面完成,特別是需待林草蒼鬱後,才能達到。
②經濟效益:直接經濟效益如梯田、壩地增產糧食,造林種草,增產果品、牧草、枝條等。
③社會效益:首先是水土保持實施區對下游的削洪減沙作用,其次為河道洪水淹沒面積減小,通航里程增加,以及水庫淤泥減少、有效庫容增加等。此外,由於梯田、壩地高產,促進了陡坡退耕,節省出大量土地和勞力,用於林牧副各業,促進整個農村經濟發展,也是社會效益的一個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