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業
嘉善窯業鼎盛,舊時形成獨特風俗。在每一窯點火之前,都要舉行祭祀儀式,稱“做窯福”,在窯門側貼印有魯班像的神祗,在窯門前疊土坯為桌,供豬頭、雞、魚各一。土窯有六個煙洞,這三件供品也有六隻眼,以為這樣祭把可以六眼相通,能燒好窯。廟會時,窯業工人穿戴特殊的服裝,頭戴開花帽,腳穿蒲鞋,幾根稻草圍腰,一根繩作為錢串,串一百個銅錢。廟會結束後,這些銅錢往往被別人討去,掛在小孩的頭頸上,認為能避邪。
濮綢
桐鄉濮院鎮居民和附近農民,舊時大多以織綢為業,家家有綢機。當地相傳,織綢的祖師為伯余,傳說是黃帝的大臣,機杼為其發明;機神則為織女。每年七月初七(織女生日)、九月十六(伯餘生日),機戶都要到翔雲觀機神廟去祭祀。屆時,殿內外張燈結彩,供三牲、福果。儀式後,在議事廳舉行盛大宴會,請戲班演戲。
桐鄉鐵鍋
桐鄉縣爐頭、烏鎮,舊時鐵鍋冶坊較發達,工人有請“鍋神”習俗。時在春節之後,冶坊開爐之前,工人以禡幛(水印木刻神像),菜餚果品,祭把鍋神。相傳“鍋神”為女性,其父為鑄鍋工匠,女為助父鑄鍋成功,毅然縱身跳入鐵爐,終於鑄成一隻大鼎鍋。此後,人們為紀念她,遂立為“鍋神”。
收徒拜師
學徒拜師先由介紹人(也稱作薦人)提前兩三個月和師傅接洽,同意後,擇一吉日舉行拜師儀式。一般選擇端午、中秋、年初四等節日。拜師時,學徒攜豬肉、麵條、蠟燭、紅棗、桂圓等物,隨介紹人到師傅家。先由介紹人引見,然後書寫“關書”,寫明學徒期限為3至4年,也有長達5年的。“關書”還寫明學徒期間無論傷殘病死,概與師傅無關。“關書”由學徒、師傅及介紹人畫押簽字,各執一份收藏。師傅大多由業主充當,鐵器業中也有的由資深技高的把鉗師傅充當。竹器業、泥水業大都由作頭師傅擔任。“關書”簽署後即舉行拜師儀式,點燃紅燭一對,師傅上座,學徒跪在紅氈上向師傅行叩頭禮。鐵器業則用圍身(蒲包)代替氈毯。禮畢,介紹人將紅棗、桂圓分送在場的大小師傅及師兄們吃,意為結緣。然後學徒由師傅帶領拜見師母,引見各位師兄及老工人。長木工學徒隨後還得在師傅陪同下祭拜魯班先師。學徒期間由師傅供給膳宿,每月發給一塊銀元的“月規鈿”。學徒第一年常充師傅家雜役,第二年如收有新學徒,才開始學藝。學徒滿師後,大都留在師傅家作夥計,少數經師傅同意,可“跑碼頭”自行謀生。解放後,學徒拜師仍延續,但儀式已改革,師徒關係建立在尊師愛徒的基礎上。
辭退工人
舊時店主或業主辭退工人不受限制。對使用一年以上的長工,辭退的日子一般選擇在農曆正月初四、端午、中秋節。正月初四店家、作坊都舉行接財神儀式,如不叫某人向財神叩拜,意味某人被辭退。海鹽舊俗八月十五店家、作坊聚餐時吃鴨子,餐時桌上的鴨頭朝著誰,表示誰被辭退。如辭退不止一人,則按辭退人數宰鴨。如不準備辭退人,則上桌的鴨都去頭。
出師伴作
舊時學徒期滿,師傅要送學徒半副或一副工具,徒弟還要為師傅做3年或4年工活,可得一半工錢,方可出師。俗稱“伴作”,民間有“三年學徒,四年伴作”之諺。
吃講茶
舊時手工業者行會觀念十分強烈,不可跨行跨業。如建房長木工不許做圓木(木桶、木盆等),做家具的短木工不能做農具。其他行業也類似。若有違反行規的,便要到茶館裡吃“講茶”解決,茶錢由犯規和理虧一方付給。
造房上樑
亦稱“拋梁”。造房上樑這天必辦“上樑酒”,做“上樑糰子”。親友則攜魚肉糕團往賀。上樑時,正梁用紅綢結紮,貼大紅紙。木工一邊上樑一邊唱《上樑歌》:“腳踏扶梯步步高,手攀楊柳采仙桃。采出仙桃迷迷笑,眾仙齊會火焰高。……”並放爆竹,拋“上樑糰子”,眾人爭搶,得者以為吉物。上樑畢,吃上樑酒,盡歡而散。此俗延續至今,唯唱《上樑歌》者已不多,做“上樑糰子”也改成去點心店買肉包子。親友賀禮,有趕一頭活豬去的,豬身上貼一紅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