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民國學術經典·中國史系列(套裝共11冊)》包括了:《中國政治思想史》、《中國文化史(上)》、《中國文化史(下)》、《中國哲學史》、《中國通史要略》、《中國畫學全史》、《中國道教史》、《現代中國文學史》、《中國佛教史》、《中國建築史》和《中國教育史》。《民國學術經典·中國史系列(套裝共11冊)》旨在網羅民國時期的學術精品,為讀者了解和研究民國時期的文化學術成果提供經過校勘整理的讀本。
編選範圍起自1911年民國建立,迄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所選諸書均為大師名家之作,亦擇其精善之版本。叢書下又分有若干系列,如西洋史系列、中國史系列、名人名傳系列、斷代史系列、名人回憶錄系列、名人文集系列等,以期對民國時期的文化學術作一全景式呈現。
目錄
《中國教育史》目錄:編前語第一編 原始氏族社會時代的教育第一期 自商代以上第一章 初民的生活與教育的起源第二章 漢人臆造之上古教育制度第二編 封建時代的教育第一期 西周第三章 西周社會的概觀第四章 後人傅會之西周教育制度第一節 學制系統第二節 學校之內容第三節 女子教育第四節 結論第二期 東周第五章 東周之社會與思想第六章 東周教育家及其學說第一節 概論第二節 老子第三節 孔子第四節 墨子第五節 孔門弟子第六節 孟子第七節 莊子第八節 荀子第三編 半封建時代前期的教育第一期 秦漢第七章 半封建社會形成之第一幕第八章 儒家學術之獨占與教育第九章 兩漢學風第十章 兩漢教育制度及其實施第十一章 兩漢教育家及其學說第二期 魏晉南北朝第三期 隋唐及五代第四編 半封建時代中期的教育第一期 宋第二期 元第三期 明第五編 半封建時代後期的教育第一期 清第六編 初期資本主義時代的教育第一期 自英法聯軍至中日之戰第二期 自甲午之設至辛亥革命第三期 自民國建元至歐戰告終第四期 自五四運動至三一八慘案第五期 自國民政府建都南京至現今《中國建築史》目錄:中國建築簡史第一章 從文字上看到的原始建築第二章 由穴居進展到宮室第三章 三代的廟堂制度第四章 春秋戰國時代的建築圖案第五章 秦漢時代的幾座大建築第六章 受佛教影響的北魏寺院第七章 歷史上放奇彩的唐代建築第八章 樸實的宋代土木工程第九章 蒙古包脫化的元代第十章 朱明建築的概觀第十一章 入主中原後的滿清宮殿第十二章 歐化的晚清建築第十三章 新時代的中國建築鳥瞰中國建築緒 論第一章 都邑計畫城垣第二章 宮殿第三章 苑囿與園林第四章 壇廟第五章 陵墓第六章 衙署第七章 寺觀塔第八章 第宅第九章 橋樑第十章 牌樓第十一章 碑碣《中國佛教史》目錄:弁 言凡例第一章 中國佛教之肇始時代第一節 東漢時代之佛教一 漢明帝以前之佛教東來說二 漢明帝遣使西域訪求佛道說三 漢末西域譯經師之相繼東來第二節 三國時代之佛教第三節 西晉時代之佛教第二章 中國佛教之進展時代第一節 東晉時代之佛教一 佛圖澄二 道安三 慧遠四 鳩摩羅什五 佛馱跋陀羅第二節 南北朝時代之佛教一 南朝與佛教二 北朝與佛教第三節 魏晉南北朝間之般若思想第四節 毗曇宗第五節 漢地沙門之西行求法第六節 佛道二教之論爭第七節 華嚴初期之講解流通第八節 律部之翻譯及弘通第九節 三論四論初期之講解流通第十節 法華初期之講解流通第十一節 成實宗第十二節 涅槃宗第十三節 禪學及禪宗之起原第十四節 地論宗第十五節 攝論宗第三章 中國佛教之光大時代第一節 隋唐時代之佛教一 隋二 唐第二節 三論宗一 三論宗之學統二 三論宗之教義第三節 天台宗一 天台宗之學統二 天台宗之教義第四節 華嚴宗一 華嚴宗之學統二 華嚴宗之教義第五節 法相宗一 法相宗之學統二 法相宗之教義第六節 律宗第七節 淨土宗第八節 禪宗第九節 密宗第四章 中國佛教之保守時代第一節 五代之佛教第二節 宋代之佛教第三節 諸宗一 禪宗二 天台宗三 律宗四 華嚴宗五 淨土宗第四節 元代之佛教第五節 明代之佛教第六節 清代之佛教《現代中國文學史》目錄:緒論一、文學二、文學史三、現代中國文學史編首一、總論二、上古三、中古四、近古五、近代上編 古文學一、文王閭運章炳麟附黃侃蘇玄瑛劉師培 李詳附王式通孫德謙附孫雄林紓 馬其昶 姚永概附兄永朴二、詩樊增祥 易順鼎附僧寄禪陳三立 附子衡恪、方恪 陳衍附陳澹然 鄭孝胥附弟孝檉 胡朝梁 李宣龔三、詞朱祖謀附王鵬運、馮煦 況周頤附徐珂、邵瑞彭、王蘊章四、曲王國維 吳梅附童斐、王季烈、劉富粱、魏*、姚華、任訥下編 新文學一、新民體康有為附簡朝亮、廖平、徐勤 梁啓超附陳千秋、譚嗣同二、邏輯文嚴復 章士釗三、白話文胡適附黃遠庸跋《中國道教史》目錄:第一章 緒言第一節 宗教共同之點第二節 神仙之觀念第二章 外人對於道教史之分期第三章 諸書所述道教之起源第四章 道之名義與其演變第一節 子思中庸宋儒朱子所說之道第二節 張衡靈憲廣雅列子及宋儒周子所說之道第三節 道家之所謂道第四節 道經之所謂道第五章 道教以前之信仰第一節 古代之巫祝史第二節 秦漢之方士第六章 道教之形成第一節 于吉太平道及張角第二節 《太平清領書》與《太平經》之關係第三節 張陵天師道及孫恩第四節 張天師世系考第五節 寇謙之改革天師道第六節 茅山道與武當道第七章 道教之神第一節 天地間之神第二節 人身中之神第三節 洞天福地第八章 道教之方術第一節 符篆祈禳禁劾諸術第二節 守庚申第三節 房中行蹺變化第九章 道教之修養第一節 內丹第二節 存思第三節 導引沐浴第四節 服食燒煉第十章 道教之規律第一節 傳受第二節 賞善罰惡第三節 齋戒及清規第四節 誦持第十一章 道佛二教之互相利用第十二章 道佛二教之相排第十三章 唐宋兩朝之道教第十四章 道教之流傳海外第一節 新羅之花郎第二節 日本之山伏第三節 真臘之八思及其他第十五章 道教經典之編纂與焚毀第一節 《漢書·藝文志》第二節 道教經典之編纂第三節 元代之焚經第十六章 道教之分派第十七章 明清時代之道教第十八章 現在之道藏與輯要第十九章 宮觀及道徒第二十章 結論《中國政治思想史》《中國文化史(上)》《中國文化史(下)》《中國哲學史》《中國通史要略》《中國畫學全史》
作者簡介
陳青之(1891—1943),又名炎聯,號春陽。湖北沔陽(今仙桃市)彭場鎮木蘭口人。1917年入讀北平高等師範(今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地理科。1919年“五四”運動中被捕入獄。1921年高師畢業後經朝鮮往日本考察教育。歸國後始撰《中國教育史》。從事教育工作逾20年。1943年病逝。 著有《中國教育史》、《中國歷史朝代圖》、《中國疆域變遷圖》等。未出版之遺稿有《中國通史》、《中國民族英雄史》、《五十自述》等。
黃懺華,廣東順德人。生卒年不詳。歐陽漸(竟無)之高徒。早年留學日本,為柳亞子南社社員。學過梵文與西藏文。自日本返國後,曾任上海《新時報》與《學術周刊》編輯,並在此兩刊上發表補白、短評與白話詩。這些東西後合為一書,名《學術叢話》,民國十年八月由上海泰東書局出版。曾經著名美學家宗白華(1897—1987)介紹,加入少年中國學會,後在日本留學時主動退出。
於西洋哲學與美學多有研究,撰有《近代美術思潮》(1922)、《哲學綱要》(1922)、《現代哲學概觀》(1923)、《西方哲學史》(1923)、《美學略史》(1924)、《近代文學思潮》(1924)、《美術概論》(1927)、《印度哲學史綱》(1936)、《西洋哲學史綱》(1937)等。
錢基博(1887—1959),字子泉,自號潛廬,又號老泉,江蘇無錫人。生平主要從事教學著述,先後執教於清華大學、無錫國學專門學校、上海聖約翰大學、光華大學和浙江大學等學校。針基博博學多才,在文學和文學史、經史諸子和文獻學等領域均有研究。主要著作有《名家五種校讀記》、《文心雕龍校讀記》、《現代中國文學史》、《明代文學》、《中國文學史》、《孫子章句訓義》及《近百年湖南學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