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北京城:歷史與懷舊

民國北京城:歷史與懷舊

《民國北京城:歷史與懷舊》是2014年10月1日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董玥。

圖書簡介

《民國北京城:歷史與懷舊》的三個部分考察了民國北京城的空間變遷,物質生活,和對民國北京的社會科學、歷史學、文學的再現。第一部分研究了城市的空間變化:前三章著眼於民國北京的空間和管理轉型,在不同力量爭奪城市空間控制的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權力關係模式,以及國家資助的建設新的、公共的、象徵的儀式空間的方案和項目。第二部分討論城市居民的物質生活:第四、第五章研究了民國北京的經濟狀況和消費模式,由此引向第六章關於天橋這個“回收中心”的個案研究。第三部分關注了對城市的文化表述:第七章詳細地分析了社會學對民國北京的研究;第八章和第九章考察了老一代學者和新知識分子對民國北京的不同表述。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民國北京城:歷史與懷舊》是第一部對民國時期北京的空間變遷、日常物質生活及其文化表述做出系統研究的重要學術專著,與其他研究北京的著作相比,《民國北京城:歷史與懷舊》的一個獨特視點在於對民國時期北京的普通人群及其日常生活實踐的極大關注。

作者簡介

董玥,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學士,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碩士,俄勒岡大學亞洲研究碩士,加州大學聖地亞哥校區歷史博士,華盛頓大學(西雅圖)歷史系教授及中國研究中心主任。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民國北京城》是第一部對民國時期北京的空間變遷、日常物質生活及其文化表述做出系統研究的重要學術專著,與其他研究北京的著作相比,該書的一個獨特視點在於對民國時期北京的普通人群及其日常生活實踐的極大關注。“傳統的回收”這一概念的獨到套用具有很大的啟示,它對過去與現在、舊與新、物質與文化的認識提供了一個新的辯證的視點。 ——張鸝
本書不是把城市作為歷史人物和事件的舞台,而是綜合考察北京這個古老帝都本身的轉型,以及被塑造成現代中國“文化城市”的過程。作者指出,今天所認為 的“老北京”其實並不很老,它並不是帝都時代的北京,而是不那么遙遠的民國北京。今天對老北京的興趣在一定程度上是將歷史商業化的產物。北京不僅是政治活 動中心,也是各類人群的生存社會。在作者的觀察視野下,北京城獲得了深刻的、實質性的學者敘述。 ——唐曉峰

名人推薦

本書不是把城市作為歷史人物和事件的舞台,而是綜合考察北京這個古老帝都本身的轉型,以及被塑造成現代中國“文化城市”的過程。作者指出,今天所認為的“老北京”其實並不很老,它並不是帝都時代的北京,而是不那么遙遠的民國北京。今天對老北京的興趣在一定程度上是將歷史商業化的產物。北京不僅是政治活動中心,也是各類人群的生存社會。在作者的觀察視野下,北京城獲得了深刻的、實質性的學者敘述。
——唐曉峰
《民國北京城》是一部對民國時期北京的空間變遷、日常物質生活及其文化表述做出系統研究的重要學術專著,與其他研究北京的著作相比,該書的一個獨特視點在於對民國時期北京的普通人群及其日常生活實踐的極大關注。“傳統的回收”這一概念的獨到套用具有很大的啟示,它對過去與現在、舊與新、物質與文化的認識提供了一個新的辯證的視點。
——張鸝

圖書目錄

序言
前言
緒論
Ⅰ規劃北京
第1章從京師到北平
第2章權力:城與人
第3章傳統:城市與國家
Ⅱ經歷北京
第4章生產:新經濟體系中的北京
第5章消費:空間和實踐的等級
第6章回收:經歷天橋
Ⅲ書寫北京
第7章社會學:診察城市病
第8章歷史:記錄老北京
第9章文學:書寫新北京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後記

當前,在海內外華人學者當中,一個呼聲正在興起——它在訴說中華文明的光輝歷程,它在爭辯中國學術文化的獨立地位,它在呼喊中國優秀知識傳統的復興與鼎盛,它在日益清晰而明確地向人類表明:我們不但要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把中國建設成為經濟大國和科技大國,我們還要群策群力,力爭使中國在21世紀變成真正的文明大國、思想大國和學術大國。
在這種令人鼓舞的氣氛中,三聯書店榮幸地得到海內外關心中國學術文化的朋友們的幫助,編輯出版這套《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以為華人學者們上述強勁籲求的一種記錄,一個回應。
北京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一些著名專家、教授應本店之邀,組成學術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完全獨立地運作,負責審定書稿,並指導本店編輯部進行必要的工作。每一本專著書尾,均刊印推薦此書的專家評語。此種學術質量責任制度,將儘可能保證本叢書的學術品格。對於以季羨林教授為首的本叢書學術委員會的辛勤工作和高度責任心,我們深為欽佩並表謝意。
推動中國學術進步,促進國內學術自由,鼓勵學界進取探索,是為三聯書店之一貫宗旨。希望在中國日益開放、進步、繁盛的氛圍中,在海內外學術機構、熱心人士、學界先進的支持幫助下,更多地出版學術和文化精品!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一九九七年五月

序言

80年代初的一個秋天我上大學時第一次來到北京,一下子就被迷住了。北京讓我著迷,一方面是因為火車站自動滾梯和城市捷運這些在當時的中國仍屬新奇的事物;另一方面是因為那些有著幾百年悠久歷史的建築,和那些在當代中文中已不再具有任何意義的街道名字。當那些現代便利設施的魔力很快變成首都城市生活熟悉的一部分而喪失了它們的新鮮感時,我對這座城市歷史的興趣卻漸漸地更加濃厚了起來。乘著公車或者騎著腳踏車去探尋這座城市迷宮般的街巷,占去了我在北京大學第一個暑假的所有空閒時間。我背上一壺水,帶上一本書,隨便跳上一輛公共汽車,隨它把我拉到哪裡。這座城市的悠久歷史,儘管隨處可見,但對於我這樣走馬觀花式的觀察者來說還是不那么容易理解。但是,我在這座城市的“探險活動”也使我知道,北京也是可以了解和接近的。在幾年後的一個春天,我長期在北京大街小巷中穿梭得到的自信給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當主要的街道都走不通了的時候,我總是能穿街走巷,到達我想要去的地方。
然而,這座在我看來因其豐富的歷史和活躍的生機而讓人喜愛的城市,卻也給它的許多居民帶來了日常生活的諸多不便。那些老舊的居民院落的魅力,也因缺乏諸如自來水和衛生間等基本的設施而大打折扣。許多房子雨季漏雨,冬天寒冷。取決於季節和氣候變化,四合院裡的房屋要么過分炎熱、要么過分寒冷、要么過於潮濕和黑暗。因為一個院子通常擠著幾戶人家,住戶們往往沒有一丁點的私人空間。搬出這些院子成了許多家庭的夢想。
這座充滿親和力的城市在十年之內消失了。1995年,離開這座城市六年後,第一次回到北京去做這個研究項目的時候,我已經認不出我眼前的北京城了。人們搬進了高高的塔樓,他們的生活條件表面上看起來正在大大改善。面對所有這些變化,面對眼前琳琅滿目的各種事物、各色人等的混合雜處,像大部分人一樣,我沉浸在瀰漫於北京空氣中的那種令人興奮的氣氛中。但是,我很快意識到了這種變化的負面影響。在這座城市的許多地方溜達,已不再讓人感覺愉悅了;騎腳踏車則意味著你要吸納汽車排放的尾氣,忍受阻塞的車流和新建的令人恐懼的立交橋系統。有一次,我去拜訪一個朋友,她住在一座公寓樓的第25層。那天電梯壞了,於是我決定去爬那沒有窗子的樓梯。當我爬到一半的時候,大樓停電了。我被困在黑洞洞的樓梯中間進退不得。感覺著自己的心臟跳動的聲音,我猶豫著是堅持摸索著向上爬,還是回過頭下樓去。後來我得知,這種情況隨時都會發生,我的朋友經常被迫在同樣的黑暗中爬樓梯,一隻手抱著她的小兒子,一隻手提著大包小包。她總是在手提包里裝一隻電筒。她的小兒子最喜愛的地方是“他的河”,但是朋友告訴我,那只不過是一條髒水溝,因為附近沒有可以玩的地方,孩子只能去那裡。當這個孩子到了昆明看到了天上的白雲時,他說美極了。別人問他,這些白雲像什麼啊,他回答說,它們就像“北京天上飄的塑膠袋”。
這個小男孩的故事讓我難過。難道我們真的只能在沒有自來水和衛生間的平房院落和這樣的公寓樓之間做出選擇嗎?難道我們真的只能在長安街和商業區的形象工程與附近完全沒有任何適當的公共場所的居民住宅樓之間做出選擇嗎?北京近年來的發展從任何標準來看都是令人驚嘆的,然而,人們是否從這種高速發展中分享到了公平的利益呢?
關注今日北京居民的日常生活體驗讓我能夠更好地去思考這座城市新近發生的變化,以及這座城市20世紀初期的歷史。當我開始撰寫這本書的時候,我曾一度著迷於北京曾經發生的有關城市發展與城市保護的爭論;現在,當我寫完本書的時候,我認識到,對於北京居民來說,與他們關係最大的問題其實是在這場爭論之外。從阜成門通往石景山的八車道的高速公路就從那個小男孩的家門前經過,它的建成是北京上世紀90年代最為自豪的成就之一。穿過這條路的時候,我要小心地躲開那些運輸鋼材的載重卡車,這使我想起了聖地亞哥至洛杉磯號高速路上的一個交通警示牌,上面畫的是一個非法移民家庭,正在狂奔過一條寬闊的、嚇人的高速公路。我站在十字路口,手拉著男孩的手——他現在已是一名大學生了——心裡祈求著能夠再次安全通過這條馬路,並期望著這座城市的政府部門在下個工程上馬之前,能夠問問當地的居民們他們究竟需要什麼。我同時也希望城市規劃中市民參與機制能夠成為現實;我希望這座城市裡修建的下一條馬路如果不能給當地人帶來方便,也至少不會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困難。
過去的幾年裡,我對北京歷史的研究帶給我最深的認識就是,無論是思考一座城市的過去還是現在,人們首先應該關注的不是城市建築及其得失,而是居民對於城市的感覺和體驗。一座城市,只有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擁有呼吸和生存的空間,它才會真正具有活力和動力。“人文尺度”(human scale)這個詞不僅指建築的尺度和形式,更應指廣義上的城市規劃。城市規劃首先要考慮的因素永遠都應該是它的居民,而不是發展還是保護這樣的命題,更不是把城市當作國力的展覽品。北京應該首先屬於它的居民;只有這樣,它所展示給世界的才能是根植於人民的生活之中而富有活力的生生不息的傳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