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我國舞蹈系列中數量最多,介入生活領域最廣泛最深入,和每個人的生活道路聯繫最緊密的,當數民俗舞蹈這一支。
這類舞蹈導源於舞蹈藝術的萌芽期,至今仍大量存在,構成我們今天習慣稱之為民間舞蹈的一大門類。當然,今天的民間舞蹈已大多用於節日文化娛樂,原有的意蘊已經淡化甚至消失,但追索這些舞蹈的根底,則大多離不開民族生活中曾經盛行過的民俗活動。
歷史記載
舞蹈與人類風雨同舟、悲歡與共,真誠地追隨著人類前進道路上的每一步。在漫長的歷史年代裡,從一個人的孕育出生起,到他成年,戀愛婚姻,參加生產、戰鬥,直至病死葬埋,在人生歷程的每一個重要關節,幾乎都有舞蹈相伴。民俗舞蹈有聲有色地裝點著生活道路,廝伴著每一個社會成員從出生一直走到人生的盡頭。
依附於歲時節令中的民俗舞蹈是人們所最熟悉和常見的。現在各民族傳統舞蹈大多在春節(或年節)期間活動,從而使春節成為我們民族的一大藝術盛會。但在過去,節令活動很多,而且每個節日幾乎都有歌舞或其他技藝的參予。例如明清時的北京,據史書記載,當時“大抵四時有會(指植幡、使叉、秧歌、龍獅、花鼓等演出。——筆者),每月有會。”(見《舊京瑣記》)《京師偶記》也載:“京師正月朔日後游白塔寺,望西苑,旃壇寺看跳喇嘛,打莽式,打鞦韆。元宵節前門燈市,琉璃廠燈市,正陽門摸釘,五龍亭看煙火,唱秧歌,跳鮑老,買粉團。……二三月高梁橋踏青,萬柳堂聽鶯,弄箜篌,涿州廟進香迎駕。四月西山看李花……送春賽會。五月游金魚池,中頂進香,藥王廟進香。六月宣武門看洗象,西湖賞荷。七月中元夜,街市放焰口,點蒿子香,燃荷葉燈。八月中秋節踏月,買兔兒王。九月登高,花兒市訪菊,城牆下看八旗操演,婦女簪掛金燈。……十一月跳神。十二月賣像生花供佛,打太平鼓。”其中的廟會、進香、迎駕,一般都有民間舞隊(稱香會或花會、皇會)參加,著名的如妙峰山娘娘廟會。方圓百里的會檔都來朝山進香,表演各種技藝。可見“四時有會,月月有會”並非虛誇之詞。
民族節令舞蹈
除這些全國性的節日外,各民族中還有許多民族節令,也大多有歌舞活動相伴,例如雲南的白族,據《白族民間舞蹈》(雲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12月版)的調查,白族的主要節日有“繞三靈”(四月二十二至二十四日,農曆,下同):內含有霸王鞭、八角鼓、雙飛燕等舞蹈及對歌,“舞者成千上萬”。“三月街民族節”(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有賽馬、對歌和大型民眾性歌舞活動。“田家樂”或稱“栽秧門”(日期隨插秧日而定):有“百鳥朝王”、“霸王鞭”、“漁樵耕讀”等歌舞。“石寶山歌會”(七月二十五日至八月一日):對歌、彈三弦、霸王鞭、佛教舞或巫舞、洞經樂。“火把節”(六月二十五日):賽龍船、耍火把、霸王鞭、民族歌舞。“海燈會”(七月二十二至二十三日):點龍王燈、打霸王鞭、耍龍、耍獅。“本主節”或稱“本主會”(正、三、七、八月,各地不同):有跳神舞、巫舞、霸王鞭、唱大本曲等。白族這種節令習俗中多歌舞的現象,並不是個別的,而具有普遍性,有些民族節日,甚至就以歌舞來命名,如土家族的“擺手”,就以“擺手舞”作為節日的主要活動。因此,民族的傳統節日,往往也就是民族歌舞的盛大集會。
獅子舞
在中國,最大眾化的民俗舞蹈,莫過於獅子舞了。獅子是百獸之王。在我國傳統的習俗當中,一直把獅子當成一種吉祥物,認為獅子可以去惡呈祥、除災保平安。人們把獅子打扮得五彩斑斕,既威猛又可愛,以此求得它的保佑,人畜安康。 我國舞獅子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僅僅有文字記載的就有兩千多年。在唐朝時期(公元618——公元907)獅子舞就已被引入宮中,成為“燕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表演的時候,140個人組成的合唱隊高唱“太平樂”,以襯托氣氛。當時宏大的規模可見一斑。
獅子舞分為兩類:文獅、武獅。文獅子一般是戲耍性的。擅長表演各種風趣喜人的動作,比如:撓痒痒、舔毛、抓耳撓腮、打滾、跳躍、戲球等等。武獅子則重在耍弄技巧。最普通的是踩球、過蹺蹺板,難的甚至要做武功性的表演,比如走梅花樁這樣的高難動作。
經歷了兩千多年的獅子舞,各地都自成一派。少數民族也都有著不同風格的獅子舞。獅子舞遍及中國各地,南北都有,甚至遠至西藏。在新中國成立以後,歌舞團、雜技團都把舞獅子作為傳統節目來演出,並根據各行各業的不同特長進行加工、整理,成為我國舞蹈、雜技中的一個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