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名】毛稔根
【類別】消食止瀉藥;消腫止血藥。
【拼音】máo rěn gēn
二、中藥基源
【科屬】野牡丹科
【基源】為野牡丹科植物毛稔的根。
【藥用部位】根
【資源分布】分布於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400m以下的山麓、溝邊、濕潤的草叢或矮灌叢中。
【基源形態】
毛稔:大灌木,高1.5-3m。地上部分被平展的長粗毛,毛基部膨大。葉對生;葉柄長1.5-4cm;葉片堅紙質,卵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8-22cm,寬2.5-8cm,先端長漸尖或漸尖,基部鈍或圓形,全緣,兩面被隱藏於表皮下的糙伏毛;基出脈5條。通常頂生1花,有時3-5朵組成傘房花序;苞片戟形,膜質;花梗長約5mm;萼管長1-2cm,裂片5(-7),三角形至三角狀披針形,裂片間具小裂片;花瓣粉紅色或紫紅色,5(-7)枚,寬倒卵形,上部略偏斜,先端微凹,長3-5cm,寬2-2.2cm;雄蕊5長5短,長者藥隔基部伸延,末端2裂,花葯長約1.3cm,短者藥隔不伸延,花葯長達9mm,基部具2小瘤;子房半下位,5室,密被剛毛。蒴果杯狀球形,胎座肉質,為窠存萼所包,宿存萼密被紅色長硬毛,長1.5-2.2cm,直徑1.5-2cm。花果期幾乎全年,通常在8-10月。
【採收加工儲藏】冬季採挖,洗淨,切片,曬乾。
三、中藥基礎
【性味】味微苦;澀;性平。
【功效】消食止瀉;消腫止血。
【主治】水瀉;痢疾;風濕痹痛;便血;咯血;崩漏;跌打腫痛;外傷出血;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煎湯洗或研末敷。
相關詞條
-
毛稔
毛稔,中藥名。為野牡丹科野牡丹屬植物毛稔Sims的葉或全株。分布於廣東、海南、廣西等地。具有解毒止痛,生肌止血之功效。主治痧氣腹痛,痢疾,便血,月經過多...
別名 入藥部位 性味 歸經 功效 -
山稔根[山稔根]
山稔根具有理氣止痛、利濕止瀉、被動瘀止血、益腎養血等功效,主治肝炎、血崩、胃痛、風濕關節痛、疝氣、痔瘡、燙傷等症狀。
植物形態 生長環境 主要價值 功效分類 用法用量 -
崗稔根
崗稔根原植物 桃金孃通常為灌木,高0.5~2米;嫩枝密被柔毛。分布我國東南部、南部至西南部。亞洲熱帶地區均有分布。
基本信息 藥材性狀 -
山稔根[中藥]
山稔根,中藥材名。本品為桃金孃科植物桃金孃的根。拉丁植物名:Rhodomyrtus tomentosa (Ait.) Hassk.採收和儲藏:全年可采,...
來源 功能主治 形態特徵 用法用量 化學成份 -
地稔
地稔(拉丁文名:Melastoma dodecandrum Lour.),是野牡丹科、野牡丹屬的匍匐狀小灌木,長10-30厘米;幼時被糙伏毛,以後無毛;...
形態特徵 生長習性 分布情況 繁殖方法 栽培技術 -
山稔根
山稔根具有理氣止痛、利濕止瀉、被動瘀止血、益腎養血等功效,主治肝炎、血崩、胃痛、風濕關節痛、疝氣、痔瘡、燙傷等症狀。
簡介 動植物形態 用途 -
烏稔果
烏稔果,原名:南燭,別名:烏桐子、烏飯子、染菽、烏飯樹、米飯樹、烏飯葉、捻子等,拉丁文名: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杜鵑花科...
植物形態 栽培技術 藥用價值 由來 烏飯節 -
稔子樹
稔子樹是一種小灌木綠色開花植物。
-
黃花稔
黃花稔,中藥名。為錦葵科植物黃花稔Burm. f.的葉或根。具有清濕熱,解毒消腫,活血止痛之功效。用於濕熱瀉痢,乳癰,痔瘡,瘡瘍腫毒,跌打損傷,骨折,外傷出血。
別名 入藥部位 性味 功效 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