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故居[北京故居]

毛澤東故居[北京故居]
毛澤東故居[北京故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毛澤東故居在景山東街吉安所左巷8號。北房3間,東西耳房各1間,東房2間。1918年9月19日,毛澤東 為組織新民學會會員赴法勤工儉學,來北京居此,1919 年3月12日離京去上海。同住的還有蔡和森、蕭子升、陳紹林、陳昆甫、羅子鑽、羅章龍、歐陽玉山等。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基本信息

簡介

景山吉安所左巷8號景山吉安所左巷8號
吉安所左巷屬東城區景山地區,是三眼井胡同路北從西往東數的第一條胡同,自北向南溝通吉安所北巷和三眼井胡同,長180餘米。
吉安所左巷原稱“吉安所東夾道”,因位於吉安所東側而得名,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改稱“吉安所左巷”,“文革”中一度改稱“榮興東巷”,後復稱“吉安所左巷”。吉安所又稱吉祥所,是清代宮內太監死後停靈出殯的場所。
吉安所左巷8號,舊時的門牌是吉安所東夾道7號,在胡同中段東側,占地面積為213平方米。院牆為外罩灰皮的碎磚牆,街門面西,是一個隨牆“小門樓”,院內有北房3間帶東、西耳房各1間,還有兩間東房,7間房的建築面積僅為90平方米,其中3間北房的建築面積為40平方米,每間落(lao)空(使用面積)不足10平方米,是名副其實的“一間屋子半間炕”的小房。1918年秋至1919年春,毛澤東、蔡和森、蕭子升、陳紹休、陳焜甫、羅章龍、羅學瓚、歐陽玉山等8人在這個小院的3間北房中住了六七個月。當年3間北房是一明兩暗,中間的1間是明間,具有廚房、餐廳和過道的功能,東、西兩間每個房間各住4個人。毛澤東在《新民學會會務報告》中說:“八個人居3間很小的房子裡,隆然高炕,大被同眠。”對此,羅章龍的解釋是:“‘大被同眠’這句話有個典故:唐朝有個姓張的人,是個大家庭,張公倡議全家人住在一個屋子裡,蓋一個大被子。我想,這可能是象徵一家人團結的意思。潤之的這句話,是形象思維的話。”
吉安所左巷8號為私有房產,據房屋檔案記載,該房產購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由於毛澤東第一次來京之時曾在此居住,故1979年8月21日作為“毛主席故居”被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政府撥款對其進行修繕,基本保持原狀。
毛澤東(1893.12.26—1976.9.9)馬克思列寧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袖,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創立者,字潤之,湖南湘潭韶山沖(今屬韶山市)人。
毛澤東從1914年至1918年就讀於湖南第一師範學校,在學生時代就開始了革命活動。1915年,毛澤東以“二十八畫生”署名發出《徵友啟事》,開始籌組以“思想革命、身心鍛鍊和革命實踐”為活動內容的新民學會。每逢假期,毛澤東都要與一些志同道合者進行徒步遊學,既鍛鍊身心又接觸社會。1917年暑假,毛澤東與蕭子升結伴遠遊進行社會考察,他們身上不帶一文錢,以遊學形式靠書寫對聯為生,歷時月余,跋涉千里到達安化縣縣城。得知安化縣勸學所所長夏默庵先生是位飽學之士,著有《默庵詩存》、《安化詩抄》等,但夏默庵先生性格孤傲,一向不理遊學先生。毛澤東仍然登門拜訪,兩次被拒,當毛澤東第三次登門之時,夏默庵不便再拒,但為試探來者學識,寫下一原對置於案上。毛澤東見狀,略作思索,即書屬對。這副合對是:
綠楊枝上鳥聲聲,春到也,春去也;
清水池中蛙句句,為公乎,為私乎。
夏默庵先生連聲稱讚,因為毛澤東應了勝對,不僅工對嚴謹,而且運用了“為公乎,為私乎,晉惠帝問蛤蟆”的典故。
夏默庵與毛澤東談詩論史,十分投機,臨別之時又贈給毛澤東銀洋八圓作為旅資。
當年,在同學眼裡,毛澤東是個出類拔萃的人,同學們給他起了外號叫“毛奇”,把毛澤東比作德國歷史一位文武兼備的將軍;在老師眼裡,毛澤東是國家棟樑,毛澤東的老師楊昌濟先生在給朋友的信中寫道:“吾鄭重語君,二子(指毛澤東、蔡和森)海內奇才,前程遠大,君不言救國則已,救國必先重二子。”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