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1、培育出一系列多用途棉花雜交種。主持培育棉花核不育二級法高優勢新型雜種川優一號,1998年通過四川省審定,這個優質抗病雜種具有單產水平高,增產幅度大,制種簡化、效率高等突出優點,在省內外推廣套用。主持培育出轉基因抗蟲雜種川雜13(專利組合),於2003年通過四川審定,並被確定為主推品種,在治蟲和不治蟲的省區試中,平均總皮棉和白花皮棉單產比對照增產15.44%和23.57%,高抗棉鈴蟲和紅鈴蟲,減少用藥和用工成本80%。主持培育出轉基因抗蟲雜種川雜棉14號(GA5/R27),於2005年通過四川審定,兩年在治蟲和不治蟲的B組省區試中平均畝產皮棉90.38公斤、白花皮棉73.73公斤,分別比對照川棉56增產17.01%和20.02%,居試驗第1位;在不治棉鈴蟲/紅鈴蟲的區試中(2001年),平均總皮棉和白花皮棉單產分別比不治蟲對照增產27.93%和36.77%,仍居第1位,高抗紅鈴蟲、抗棉鈴蟲,子蟲害率比對照鄂棉18減輕87.2%。合作培育出世界首次報導的彩色棉雜交組合D90、D91、bH98(棕色)和gH29(綠色),申請並獲得專利。這些彩色棉雜交組合大面積平均皮棉產量達50-80Kg,比國外彩色棉品系增產30-50%,纖維品質大幅度提高,已投入產業化開發。這些彩色棉雜交組合及其專利技術,於2000年以107萬元轉讓給北京九采羅彩棉公司。合作主持培育出HB3、HB6等特優質海陸種間雜種,具紡120支高檔紗的特優品質,這批種間雜種為把攀枝花建成我國的特優細絨棉生產基地奠定了基礎,該項成果於2000年通過省級技術鑑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另外,主持培育的抗蟲雜交新組合GA18/HB在2006年通過四川省審定;兩個雜交新組合在2006年參加國家區試,6個優質新組合參加7個省的省級區試。
2、首次在作物中揭示出由主基因和多基因系統共同控制不育性的遺傳新模式。該遺傳新模式為棉花隱性核不育性配套利用新方法即核不育“二級法”的建立提供了理論依據;突破了作物核不育不能完全保持的傳統認識,豐富了核不育的遺傳理論,對棉花和其他作物不育性的研究和利用有重要的借鑑意義。以作第一作者撰寫的相關遺傳論文,以中、英文發表在《中國科學》《Science in China》等國家一級刊物。
3、合作研製出棉花雜種簡化制種的新方法—核不育二級法(MMS)。這套方法雜種生產效率高,解決了一系兩用法制種過程中拔除母本50%可育株的問題,每畝減少用工8-10個,制種產量提高25.6%,每畝增收節支250元,受到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
4、合作主持完成“四川省棉花畝產125公斤規範技術研究”。該成果研究制訂出了適合四川棉區高產和超高產的技術體系,使四川棉花單產潛力第一次突破了150公斤,並特別突出了伏前桃在四川棉花進一步高產中的特殊重要性;已在四川大面積套用,發揮了顯著的增產效果。
5、主持/主研完成的科技成果獲四川省科技進步獎3項,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
6、申報中國發明專利3項(授權2項;轉讓1項),在《中國科學》《Science in China》等刊物發表論文和出版科普著作22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