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19歲的德州士兵比利·林恩 ( 喬·阿爾文 飾),他在加入美軍步兵部隊後,被派往伊拉克戰場,與其他七名的突擊小隊成員,在伊拉克與當地反對武裝進行了3分43秒的激戰,他和戰友們在一次交火中大難不死、逃過一劫。機緣巧合成為伊拉克戰爭中的國家英雄。比利·林恩與戰友一起被召回美國進行巡迴宣傳,被邀請參加一場感恩節橄欖球公開賽中場表演的過程中,比利·林恩經歷了人生中最榮耀又最糟糕的一天,但比利的內心卻充滿了抑鬱和掙扎,戰爭場景更成為了他記憶中揮之不去的傷痛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喬·阿爾文 | 比利·林恩 | 配音 邊江 |
克里斯汀·斯圖爾特 | 凱薩琳·林恩 | 配音 楊晨 |
克里斯·塔克 | 阿爾伯特 | 配音 楊默 |
加內特·赫德蘭 | 上士大衛·戴姆 | 配音 范哲琛 |
范·迪塞爾 | 蘑菇 | 配音 陸揆 |
史蒂夫·馬丁 | 諾姆·歐格斯比 | 配音 李智偉 |
麥肯茲·利 | 菲姍 | 配音 張艾 |
博·納普 | 克拉克 | 簡介 專業下士羅伯特·厄爾·寇克 |
李淳 | 阿福 | 簡介 技術兵希歐多爾·楊 |
阿圖羅·卡斯楚 | 芒果 | 簡介 技術兵馬切利諾·蒙托亞 |
亞斯特羅 | 二等兵羅迪斯·貝克維斯 | 配音 凌振赫 |
本·普拉特 | 喬什 | 配音 金永鋼 |
巴尼·哈里斯 | 二等兵肯尼斯·塞克斯 | 配音 張震 |
布魯斯·邁克金農 | 比利父親 | |
蒂姆·布雷克·尼爾森 | 韋恩·菲斯特 | 配音 張偉 |
瑞奇·繆斯 | Grateful / Anxious American | |
Allen Daniel | 麥少校 | 配音 楊默 |
克里斯托弗·馬修·庫克 | Roadie Foreman | |
蘭迪·岡薩雷斯 | 酒保赫克托 | 配音 趙震 |
Bo Mitchell | Grateful / Anxious American | |
伊斯梅爾·克魯茲·科多瓦 | 中士安東尼奧·霍利迪 | 配音 敖磊 |
Matthew Barnes | 崔維斯 | 配音 金永鋼 |
Kristin Erickson | 特維斯女友 | 配音 毛毛頭 |
Genevieve Adams | 舞台總監督 | 配音 楊默 |
Laura Lundy Wheale | Patty Lynn | 配音 張艾 |
Matthew Brady | 保鏢 | 配音 湯水雨 |
Brad Mills | 崔維斯朋友 | 配音 趙震 |
Fajer Al-Kaisi | 翻譯 | 配音 趙震 |
David Ramsey | 賽場管理員 | 配音 張遙函 |
onathan Yaskoff | 新聞主播 | 配音 李龍濱 |
Jay Peterson | 瘋狂冬粉 | 配音 張遙函 |
Deirdre Lovejoy | 比利母親 | 配音 廖菁 |
職員表
製作人 | Brian Bell、Simon Cornwell、Stephen Cornwell、馬克·普萊特、湯姆·羅斯曼、Rhodri Thomas、李安、Frank Murray |
原著 | 本·方丹 |
導演 | 李安 |
副導演(助理) | Alina Gatti、Eric Richard Lasko、Richard Styles、Hamid Ait Timaghrit、Mouhssine El Badaoui、Robert S. Hoffman、Spencer Jarvis、Scott Koche、Courtni Mills、Townson Wells、Stephen W. Moore、Robin Rk Kempf、Rob Burgess |
編劇 | 讓-克里斯托弗·卡斯特里、Castelli |
攝影 | 約翰·托爾 |
剪輯 | 蒂姆·史奎爾 |
選角導演 | Shay Griffin、艾薇·考夫曼、Salah Benchegra |
配音導演 | 廖菁、張偉 |
藝術指導 | 馬克·弗瑞德伯格 |
美術設計 | Kim Jennings、Thomas Minton、Aziz Rafiq、格萊古瑞·S·琥珀 |
造型設計 | Luisa Abel、Germicka Barclay、Mia Collie、Roxy D'Alonzo、Kimberly Felix、Hagen Linss、Donna Martin、Ashley McGuire、Jennifer Nieman、Valerie Patterson、Duane Saylor、Aida Scuffle、Kelvin R. Trahan、Jay Wejebe、Robert Wilson、Kentaro Yano、Sandye Kaye、Maurice Beaman |
服裝設計 | 約瑟夫·G·奧利西 |
視覺特效 | Mark O. Forker |
錄音 | Ian Bender、Aaron Byrnes、Marko A. Costanzo、Chris Giles、Mark Goodermote、Kenton Jakub、Drew Kunin、Alexander Lowe、Jason Stasium、Chris Navarro、Grant Elder、Duncan McRae、Roland Vajs |
布景師 | Elizabeth Keenan |
演職員表資料來源
角色介紹
| |
| |
| |
| |
| |
| |
|
角色介紹資料來源
幕後花絮
•導演李安因為常出國拍戲,很少有機會跟兒子見面,為了想多見兒子幾面,所以才找李淳出演影片裡的角色 。
•演員喬·阿爾文為了出演美國士兵而練出一口純正的德州口音 。
•因為採用高規格技術拍攝,為了力求真實,大部分演員素顏出鏡,劇組的化妝師也都替換成了營養師,為了好氣色所有演員都要食補 。
•李安要求演員不能化妝,克里斯汀·斯圖爾特在拍片前美容師為她進行三個月的保養療程,嚴格執行美容師開出的飲食計畫 。
幕後製作
前期準備
影片在正式拍攝之前,B隊整組成員便已一起參加為期兩周的密集軍事訓練,從踏步、口號、體能訓練到槍枝操作、作戰隊形訓練等無一不備。更請來五位來自美國海軍的海豹部隊、陸軍特種部隊的教官來訓練他們。為了能完全進入電影裡出入槍林彈雨的戰士角色,B隊成員在受訓期間還要接受全天候24小時的軍事化管理。包括一起睡在上下鋪的軍人宿舍,早上6點便開始訓練,直到下午4點。餐食方面,演員們也沒有絲毫優待,訓練時三餐都吃一樣的東西 。
拍攝幀率
全片以每秒120格、4K解析度、3D立體效果的拍攝,採用科技和藝術形式來展現,包括將使用索尼最新型的F65攝影機,用120幀每秒的超高幀率進行4K下的3D電影拍攝。4k拍攝比常規2k電影清晰八倍,所謂4K電影,指的就是數字拍攝和放映中的畫面解析度:1.3K解析度為1280×1024,共131萬像素;2K解析度為2048×1080,共221萬像素;4K解析度為4096×2160,共885萬像素 。
後期製作
影片為了適應市場,導演李安在後期製作多個版本,包括3D/4K/120幀、3D/2K/120幀、3D/2K/60幀、3D/2K/24幀等不同規格,每個版本都是重新創作,用了三個月來調整不同版本,對於每個版本的觀感,不同版本有不同版本的魅力。對於大多數普通觀眾所能看到的24幀/2K/3D版本,因為是用120幀拍的,用24幀每秒來放,也是普通24幀電影信息量的5倍 。
製作發行
前期宣傳
2016年10月14日,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在紐約國際電影節舉行了全球首映禮,電影首次採用以120幀/4K/3D規格進行放映 。11月2日,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正式展開亞洲巡迴宣傳行程,以台灣作為亞洲巡迴宣傳的首站,導演李安,演員喬·阿爾文、李淳亮相台北車站首映會 。11月6日,導演李安攜主演喬·阿爾文、李淳在北京舉行首映發布會 。11月8日,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在上海舉行首映發布會 。11月9日,李安及主創一行來到中國巡迴宣傳最後一站香港,出席首映發布會 。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中國大陸 | 2016年11月11日 | 中國台灣 | 2016年11月11日 |
美國 | 2016年11月18日 | 高棉 | 2016年11月9日 |
義大利 | 2016年11月10日 | 墨西哥 | 2016年11月10日 |
新加坡 | 2016年11月10日 | 俄羅斯 | 2016年11月10日 |
丹麥 | 2016年11月10日 | 巴西 | 2016年11月10日 |
阿根廷 | 2016年11月10日 | 德國 | 2016年11月10日 |
哥倫比亞 | 2016年11月10日 | 波蘭 | 2016年11月11日 |
愛爾蘭 | 2016年11月11日 | 挪威 | 2016年11月11日 |
英國 | 2016年11月11日 | 荷蘭 | 2016年11月24日 |
法國 | 2017年1月25日 | 德國 | 2017年1月26日 |
俄羅斯 | 2017年2月2日 | 哈薩克斯坦 | 2017年2月2日 |
義大利 | 2017年2月2日 | 瑞典 | 2017年2月3日 |
土耳其 | 2017年2月17日 | 瑞典 | 2017年3月3日 |
票房信息
影片於11月11日在中國內地上映,首日票房為2600萬人民幣,首周三天票房超過8000萬人民幣,單日票房排行榜的亞軍位置 。截至11月20日,影片在中國內地累計票房為1.35億人民幣 。
影片評價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是一個非常文藝片手法的心理劇,平行剪輯隨林恩對現場的反應走,不知道下一場戲是什麼,你也不知道下一場戲主人公在何方,而這就是李安所擅長的。所以說,與技術相對而言,觀眾看到的仍是以前那個熱衷於細節的李安。每個插敘的畫面都有細節做串聯,電影裡,中場演出進行時,這群面臨過生死存亡的人走出舞台,煙霧噴出,士兵們被嚇得驚慌失措。而畫面也會切到戰場上硝煙四起。還有林恩獨自站在真命天女組合後面,前面是萬眾快樂,而身後是戰場上生死離別的悲傷。
英雄的歸處只有戰場。他們不再屬於和平。電影裡除了士兵們之外,所有人物幾乎都在消解英雄這個詞語。電影經紀人、球場管理者、到林恩的姐姐、再到拉拉隊的女孩,他們眼中的林恩打從一開始就不是與自己在同一個世界的,所以在這個基礎上產生的一切感情只能結束於現實世界。電影延續了李安一貫的善意與不安,最後還是悲情滿滿。真理或謊言,都無法概括這個世界,殘酷與溫暖並存,關懷與孤獨同在。 (騰訊娛樂評)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原著小說是通過一個19歲男孩的眼睛看周遭的世界,描寫他的想法和感受。在導演的120幀4K 3D的鏡頭裡,感同身受得到了最大化地體現。導演用了不少人物的主觀視角,在電影裡兩個大場面,球賽中場表演和伊拉克戰場上,這種用120幀4K 3D拍成的主觀鏡頭一下子讓觀眾成為了比利·林恩。甚至有的觀眾認為詬病120幀因為過於清晰,呈現在大銀幕上反而會造成不真實感。但事實,無論是鑼鼓喧天的球賽中場還是槍林彈雨的伊拉克戰場,雖然都是真實發生的現實,卻又超出了日常生活景象,用來呈現比利·林恩的視角,簡直是錦上添花。
作為觀者,120幀3D再清晰,也不是虛擬現實技術,它並沒有顛覆人們的觀影習慣,導演仍然要靠巧妙地運用鏡頭語言講故事,用技術添彩,而不是通過這種技術強迫觀眾靠近人物,理解人物。在觀影過程中,完全沒有強迫被帶入故事的感覺,看著看著,甚至都忘記了自己戴著眼鏡,看的是3D電影,完全被故事吸引,體會著比利·林恩的困惑、掙扎和他壓抑的情感。倒是電影結束後,片中好幾個場景會始終盤踞腦海,久久不能忘。也許,120幀帶來的,是過目不忘的體驗。 (1905網評)
影片的技術革新影響的不僅僅是畫面,導演顯然認為在新的技術表現力下演員的表演方式也需要突破性的革命。最明顯的演員經常直視攝影機表演,這在傳統的電影理論中是一種突破第四面牆的大膽做法,使用的時候應該慎之又慎。有節制的使用,可以理解為鏡頭代表的是角色的第一視角,增強觀眾的代入感,但電影畢竟不是VR不是第一人稱設計遊戲,觀眾還是更習慣於躲在第四面牆之後的安全感,更何況影片的主視點還不是僅僅鎖定在主角一人身上,各種路人都有可能成為攝影機的第一人稱視點,視角各種轉換反而讓人很不習慣。
當然,李安的擁躉還是以文藝青年電影迷為主,觀眾也不會要求他的電影有爆米花影片的視覺轟炸頻率。但在故事上,該片確實太缺乏驚喜,試圖用不斷的閃回來講述一個原本平庸缺乏亮點的故事。而且連李安導演最擅長的人物刻畫這次也掉了鏈子,大部分台詞呆板淺薄,儘管各位新老戲骨,也沒有辦法挽救平淡的影片核心。 (搜狐娛樂評)
影片在劇情上頗有可取之處,但運用在影片上的技術卻並不成功。這部影片展現出他對於鏡頭語言新可能性持之以恆的探索和追求,和《斷背山》一樣,這部影片是對於那些被疏遠的美國人一次樸素的描述。不過《比利-林恩》和李安以往的作品一樣缺乏靠譜的劇本,有著很好的主題,但卻配上粗俗陳腐的對白和虛假的南方口音。
影片在高幀率上的嘗試更多是滿足了技術上的好奇心,而不能說是一次成熟的創新。最後的那場戰爭戲裡,比利回憶起他與敵人交火的細節,以近乎紀錄片的風格捕捉了這場戰鬥里每一個血淋淋的細節。中場表演那場戲則可以拍成一部獨立的短片,這場戲在天命真女裝腔作勢的表演和比利的局促不安之間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IndieWire》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