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含義
“公共知識分子” 在某些人眼中,“公知”已帶有貶義。某些人發明了辭彙“母知”,以與“公知”對應。於是,“公知”為雄性,“母知”為雌性 ……
相關評論
中國士何處尋 解讀 中國“公知”症候群——導語
從古至今,沒有一個群體的變化,能夠像知識分子的變化那樣隱喻“社會”的結構裂變。然而,與“詩人”、“文藝青年”等辭彙命運相同,“公知”一詞自2005年進入公眾視野以來,迅速貶值,及至當下,隨著各類牛鬼蛇神競相登場,上演各類或荒唐或荒涼的活報劇,“公知”竟成為公眾“人人喊打”的一群,“母知”等惡搞辭彙應運而生。“公知”有病,天知否?然當為真正知識人所痛心的,卻是這泥沙俱下眾聲喧譁之中,無法別清晰辨認的操守與良心。“偽士當去,迷信可存,今日之急也。”魯迅先生言猶在耳,遙想前人“士”,可堪玩味的,或許恰是這最好又最壞的年代。
公知是怎么變成“母知”的
“公知”曾是網路世界中一個很神聖的群體,他們指點江山,揮斥方遒,關心各種公共事件,發表看法,引領輿論,甚至影響事件走向。
“公知”這個群體的存在,遠早於這個字眼的存在。評論人曹宗國就認為,雖然“公知”這個概念來自西方,但它所倡導的精神其實是中國古代“士”文化的傳承。“公知”近幾年的走紅源自2004年《南方人物周刊》的評選。那一年,這家很有影響力的媒體評選出了五十名“公知”,其中既有“公眾人物”、“時評家”、“專家”,還有崔健、羅大佑等娛樂界人士。
知識分子前面的“公共”二字,不但意味著他們參與的是公共話題討論,同時也暗含他們維護的是公共利益。在“鄧玉嬌”案、“7·23動車事故”、“PM2.5”等公共事件中,隨時可見他們的身影。他們為弱者喊冤,呼籲真相,推動行政作為。對普羅大眾而言,他們曾是時代的先驅。
然而如此高大的形象,卻在“公知”們參與公共事件的過程中逐步被污名化,直到“----大戰”中,站立著的“先驅”轟然倒地。
公知變“母知”
“公知”這個字眼一橫空出世,因其散發的崇高和理想主義的光芒,被很多想要自我包裝的人視為最好的裝飾,一時間“公知”滿天飛。“公共知識分子”中的“知識”意味著“公知”們應當有某方面的專業知識背景,能夠針對某類事件發表權威的觀點。在美國,公知的門檻很高,必須受過優秀的高等教育,最起碼得是個博士,得擁有若干著作,且能夠運用自己的豐富知識分析熱點問題。與美國相比,中國的“公知”門檻不高,涵蓋的人群過廣,只要對公共事務發表看法,都可以被稱為“公共知識分子”。
過低的門檻導致了隊伍的魚龍混雜,不乏魚目混珠之輩。在微博等自媒體的助力下,“公知”發表言論變得容易,卻也因容易導致了某些輕率的發言。他們只關注當下最熱的公共事件,地溝油出來了,他們憤怒;小悅悅出事了,他們心寒;活熊被取膽,他們痛心,他們關注的領域隨著熱點事件的變換而變換,儼然一部百科全書,精通所有學科,事實卻是有些發言只是情緒的宣洩。一部分公知因參與某個公共事件變得關注度上升,變得自我感覺過於良好,在微博上發表的言論儼然以青年導師自居,真理永遠掌握在他手中。
某些名博為博人眼球,甚至說假話。因關注風雲變幻的阿拉伯世界,號稱自己身在利比亞,傳遞的都是第一手訊息的公知“老榕”吸引了很多眼球,最後卻被網友揭穿盜用別人的圖編自己的故事。被揭穿後的“老榕”態度一直強硬,拒絕正面回應戰爭期間是否去過利比亞。此番表現,讓圍觀的網友譁然,也為“公知”被污名化做了很大的貢獻。
“公知”圈中的大佬賀衛方曾發過這樣一條微博:“網路興,諸公知亦得就公共事件公共事務頻繁發言。然事件多悲催結局……公共知識分子嘮叨如故,不如稱婆婆知識分子”,言語中不乏戲謔和無奈。
立場
立場大於是非——
之前的不當言行如果只算是零碎地給“公知”抹黑,那么,“----大戰”無疑就是“公知”界的一場自爆。這一場打著“真理”旗號的戰鬥,因摻雜了私人恩怨,變得更加烏煙瘴氣。在以往的公共事件中,因為有共同的目標,兩派人總能達成一致,並未出現過明顯的分歧。但扯進了他們各自的私利,爭鬥就變成了假公共之名謀個人私利。屁股決定腦袋,是這場大戰的最好註解。一出事,眾人根據個人利益,先趕緊站隊,站好後便無視對方的證據和意見,陷入自說自話和自我意淫中。兩派中都有人在自己的微博上宣布取得了勝利,但都未得到大眾的認同。
所謂“公知”,知名度和人氣都是被網友捧上來的,而網友是被他們營造出的公共形象所打動。當網友們發現,“公知”的客觀公正是以不涉及私利為前提,且他們私底下的形象如自己一般猥瑣平凡,那罩在“公知”頭上的光芒便消退了。
報業先驅張季鸞曾在《大公報》的創刊號上提出“不黨、不私、不賣、不盲”的四不方針,這方針一直以來是華文報紙的最高價值追求。“公知”們的冬粉數量眾多,影響力不亞於一張報紙。微博時代,冬粉過百萬的博主,言論的影響力堪比一家通訊社。但四不方針在大多數“公知”的身上都未能體現,他們追求的是轟動效應,為此,是可以忽略事實和真相的。如果把“公知”的形象比作那西湖邊上的雷峰塔,作為根基的專業知識背景本就不夠雄厚,屁股決定腦袋的“站隊”思想更是腐蝕了橫樑,最後,私人生活不檢點這道閃電喀嚓一下,看似雄偉的寶塔轟然倒地了。而這,不只是聽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