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歷史
這樣的一組建築又統稱為堂,泛指天子、諸侯、大夫、士的居處建築。“殿”字出現較晚,原意是後部高起的物貌;用於建築物,表示其形體高大,地位顯著。最早在單體建築的名稱綴以殿字的,是秦始皇所築的甘泉前殿和阿房前殿。殿、堂二字,最初可以通用,後來有了等級差別。西漢初期,除宮室外,丞相府正堂也可稱殿;西漢中葉以後,殿的名稱逐漸為宮室專用;東漢以後,殿成為皇帝起居、朝會、宴樂、祭祀之用的建築物的通稱。此後,佛寺道觀中供奉神佛的建築物也稱殿。與此同時,“堂”的含義及其形制也有變化。自漢代以後,堂一般是指衙署和第宅中的主要建築,但宮殿、寺觀中的次要建築也可稱堂,如南北朝宮殿中的“東西堂”、佛寺中的講堂、齋堂等。
建築結構
形製作為單體建築,殿和堂都可分為台階、屋身、屋頂三個基本部分。其中台階和屋頂形成了中國建築最明顯的外觀特徵。因受封建等級制度的制約,殿和堂在形式、構造上都有區別。殿和堂在台階做法上的區別出現較早:堂只有階;殿不僅有階,還有陛,即除了本身的台基之外,下面還有一個高大的台子作為底座,由長長的陛級聯繫上下。因此,可以推測,殿可能是隨著台榭建築的發展而出現的建築名稱。殿和堂在屋頂形式上也有區別,至遲到唐代,已規定只有殿才可以用廡殿屋頂,用鴟尾;堂只能用歇山頂或懸山頂(見大木作)。宋代以後,歇山頂也為宮殿專用,官署、住宅等只能用懸山或硬山屋頂。宋<營造法式>規定了殿和堂兩種不同的結構方式:殿由水平分層(立柱層、鋪作層、屋頂層)疊組而成;堂則是用柱樑等構件組成一榀榀橫向梁架,再用檁枋等構件將各榀梁架聯結而成。這種結構上的區別可能起源更早。至清代,就官式建築而言,殿和堂在結構方式上的基本差別仍然保持著。
布局殿一般位於宮室、廟宇、皇家園林等建築群的中心或主要軸線上,其平面多為矩形,也有方形、圓形、工字形等。殿的空間和構件的尺度往往較大,裝修做法比較講究。堂一般作為府邸、衙署、宅院、園林中的主體建築,其平面形式多樣,體量比較適中,結構做法和裝飾材料等也比較簡潔,且往往表現出更多的地方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