殼點紅蚧

殼點紅蚧

殼點紅蚧又叫紅峰蚧。殼點紅蚧和泰山紅蚧主要危害麻櫟、栓皮櫟。以若蟲和雌成蟲刺吸取食樹液,致使受害株樹勢衰弱、發芽遲、落葉早,嚴重者枝條或整株枯死。

基本信息

簡介

殼點紅蚧殼點紅蚧

科名:紅蚧科
科拉丁名:kermesidae
種名:殼點紅蚧
種拉丁名:Kermes miyasakii Kuwana
國內分布:山東江蘇河南、貴州、陝西、遼寧
國外分布:日本、朝鮮

形態特徵

殼點紅蚧殼點紅蚧

成蟲雌蟲球形,直徑3一5.5mm,黃褐一黑色;淡色個體可見有幾條黑色橫紋或黑點組成的橫紋;背中央的乳狀突上附有頭盔狀的3齡若蟲蛻;臀部硬化突呈指狀,並有白色蠟質分泌物;觸角和足退化為雛形;未硬化雌成蟲的顯微特徵是背面有許多按體節排列的凹疤;背中央有10多根律狀刺。雄蟲紅褐色;體長1.6—1.9mm,中胸寬0.5-0.56mm,翅展2.8-3.2mm;5對單眼黑褐色;黑褐色的中胸背板中部有兩塊白色膜質區;觸角絲狀10節;足發達,密生剛毛和感覺毛;前規白色透明,縱脈2條,紡錘形平衡律上有瑞鉤毛1根;腹部每節背毛1對、背側毛2對。卵 長橢圓形,035mm×0.15mm;乳黃~淡橙紅色,近孵化時可見黑色眼點。若蟲1齡若蟲淡紅褐色,0.46min×0.2mm;2條白色臀瓣刺毛長0.2mm;觸角6節;口器和足發達。2齡若蟲發生雌雄分化,雄若蟲凸橢圓形;觸角7節;體被白色蠟粉;臀瓣不明顯,並分泌白色蠟絲營繭。雌若蟲扁平橢圓形;觸角6節;無白色蠟粉,體緣有白色蠟緣刺;臀瓣明顯。3齡雌若蟲半圓形,臀瓣逐漸退化。雄蛹在白色扁長圓形的革內,繭後端有橫羽化裂口。預蛹紅褐色,長橢圓形,觸角、足和翅均為雛形。蛹期的觸角和足均可見分節。

生物學特性

殼點紅蚧殼點紅蚧

1年發生1代。以2齡若蟲雌、雄分群越冬;雌若蟲群聚在枝幹裂縫、傷疤和細枝基叉處,雄若蟲則群集在粗枝幹的裂縫及傷疤處。在山東省泰安市調查,翌年3月下旬平均氣溫9℃左右時2齡雄蟲爬到雌蟲附近分泌白色蠟絲做繭,在繭內脫皮為預蛹,2-3天后再脫皮進入蛹期。5月上旬雄蟲開始羽化。羽化標誌是從繭後端的橫裂處伸出兩條白色蠟絲。清晨或回落時,雄蟲從繭後端退出、爬行,短距離飛翔尋找配偶。越冬雌若蟲於4月中旬平均氣溫11℃左右時(奇主展葉期),脫皮進入3齡期。10—13天后,雌若蟲脫皮進入成蟲期。此次脫皮方式獨特,蛻在頭部裂開,腹皮向後推績並在體緣與背皮裂開,最後成蟲體背保留3齡若蟲灰褐色的頭盔狀背殼,而腹蛻則一直脫到尾端,2-3天后成蟲分泌一滴蜜露將腹蛻項落,此時標誌著性已成熟,等待交尾受精。雄成蟲羽化期非常集中,出苗後壽命1天左右,交尾多在8時和14-16時進行。殼點紅餓不能孤雌生殖,林間用紗網隔離的雌成蟲,因不能與雄蟲交尾,臀部逐漸上翹,臀部腹面向後突出,最終不能繁殖後代。受精後雌蟲體背迅速隆起呈球形,5月中旬孕卵,5月下旬平均氣溫21℃左右時是產卵、孵化盛期。卵產於母體凹陷的腹腔內,腹腔內泌有許多白蠟粉使卵不能粘結成塊,以利於孵化。平均產卵量1800粒/頭,卵期2—4天。若蟲孵化後爬出母體腹腔,但遇大風、雨時,可在母體下待1—2天。1齡若蟲爬行尋找枝幹裂縫、傷疤處群集固定吸食奇主汁液,6月中旬體背分泌4行白色透明的蠟塊覆蓋蟲體,進入越復滯育期。11月旬平均氣溫6.5℃左右時,l齡若蟲恢復取食,並脫皮為2齡若蟲,2齡雄蟲原處不動進入越冬期,2齡雌蟲則尋找新的枝幹裂縫、傷疤和細核基叉處固定越冬。

防治方法

1.營林技術防治(1)更新栗園衰老植株,加強管理;結合栗樹修技於栗紅階孵化前剪去帶蟲技或刮除枝上雌蟲。(2)在柞蠶區冬季或初春剪除株樹上有蟲枝條,不僅可消滅泰山紅故,還可使柞嵐復壯更新。

2.生物防治保護利用天敵如芽技狀枝胞黴菌、黑線紅瓢蟲蒙古光瓢蟲、紅點唇瓢蟲、中華草蛉紅絨象

3.化學防治(1)套用40%樂果乳油原液塗於栗樹樹幹兩側已削去粗皮露出韌皮的部分,再用塑膠薄膜覆蓋紮緊,以殺死越冬後出蟄的若蟲。(2)對殼點紅機泰山紅協及日本巢紅故在雄蟲羽化盛期即雄繭後端露出2條白蠟絲的個體達30%左右時可用洗衣粉800—1000倍液噴射奇主樹幹或地面上的雄繭,以使雄蟲無法出繭,還可殺死蛹,從而使雌蟲無法受精。

昆蟲(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