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殲擊9 型截擊機是一種全天候高空高速要地防空截擊機,主要以蘇“逆火”和美 B-1B 超音速轟炸機為主要作戰對象。設計技術指標達雙 26(升限 26 公里,時速 2.6 馬赫),可以說是中國殲擊機性能之最了。1966 年 4 月 1 日,三機部向國防工辦,國防科工委呈報了“殲9 飛機設計方案”。國防科工委開會審查了殲9 飛機的設計方案,並向軍委呈報了“殲9 飛機戰術技術論證報告”。報告提出殲9 最大馬赫數 2.4,升限 20-21 公里,最大航程 3,000 公里,作戰半徑 600 公里,最大續航時間 3 小時,最大爬升率 180-200 米每秒。但是隨後“文化大革命”開始,研製工作也就處於了停頓狀態。1969 年 2 月 3 日,六零一所決定抽出部分力量繼續進行殲9 飛機的研製。1970 年,六零一所抽出 300 多人到成都空軍十三航校(後組建成六一一所),從事殲9 飛機的試製工作。
1978 年,由於六一一所承擔的殲7 大改(即殲7III)的設計發圖工作要求緊迫,殲9 的研製工作開始收縮。1980 年,為貫徹國家國民經濟調整方針殲9 的研製工作即全部中止。機體研製費約 2,122 萬元。但殲8 的研製工作並沒有停下來。1986 年 2 月 20 日。國務院、中央軍委常規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批准殲8 白天型飛機生產定型。
中國在下一代主力殲擊機選擇上,本著務實,求穩的態度,最終選擇了殲8 路線。雖然一開始時該方案僅僅是米格-21 的簡單放大,性能也並不出眾,但經過後來的不斷改進,在技術指標上具備了三代機的水平,並最終成為了一種成功的殲擊機。而殲9 設計思想前衛,在設計性能上無疑是大大超越了殲8 方案,但是在研製過程中所遇到的不可逾越的困難屢屢不斷,研製工作很難進行。所以在這個事關祖國命運的重大抉擇上,選擇了殲8 這個漸改方案顯然是正確的,而殲9的研製過程中也取得了許多經驗和技術,並在後來成功地運用於殲8 的研製開發中。
在此之後,殲8II 又經過不斷的改進,形成了今天聞名遐爾的殲8 系列重型殲擊機。並作為我國的主力殲擊機,承擔起構架我偉大國土防空圈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