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隆慶六年(1572),駐牧於土默川的蒙古族首領阿勒坦汗召集各族能工巧匠,模仿元大都,在大青山之陰,黃河之濱,破土建設具有八座樓和琉璃金銀殿的雄偉美麗的城池。該城竣工後,明廷賜名為"歸化城"。這座規模較大的城池,在層巒疊嶂的青山輝映下,顯露著一派蒼鬱生機。當地蒙古族人民給她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叫"庫庫和屯",又譯為"呼和浩特",漢意為"青色的城",歸化城也就是今呼和浩特舊城區的雛型。
另外和三娘子有關:
在蒙古族的歷史上,曾經湧現出許多叱吒風雲的巾幗英雄,三娘子就是其中的一位。她的一生極具傳奇色彩,她不僅是民族和平的使者,還是呼和浩特的前身——歸化城的最初締造者。因此時至今日,還有人把呼和浩特親切地稱為三娘子城。
三娘子其人
明朝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三娘子出生於瓦剌奇喇古特(土爾扈特)部落,其父哲恆阿哈是該部落的首領,該部落遺址就在今鄂爾多斯市烏審旗一帶。三娘子本名叫鍾金哈屯,意為高貴顯赫。
生長在蒙古貴族家庭的三娘子天生麗質、聰慧過人。她飽讀詩書,性格豪爽,擅長歌舞騎射。長大後,三娘子能文能武、胸襟開闊、通達事務,深受部落民眾的喜愛。有關史籍記載說她“幼穎捷,善番書,黠而媚,善騎射”。
後來,瓦剌奇喇古特部落與雄才大略的阿拉坦汗(也稱俺答汗)聯姻,於是,20歲芳齡的三娘子嫁給了阿拉坦汗,成為王妃。此次婚姻的締結,將三娘子推上了可以盡情施展才華的廣闊舞台。
為了輔佐丈夫擴展疆土,發展漠南經濟,三娘子毅然隨夫出征瓦剌。這一大義舉動,使得三娘子更加受到阿拉坦汗的寵愛和器重,無論大事小事,對她總是言聽計從。在出征期間,三娘子生下一子,取名卜他失禮。
三娘子出嫁之時,正值明朝政府與塞外草原的關係極度緊張時期。此前,由於明朝多次拒絕阿拉坦汗有關“通貢互市”的合理要求,還殺死了阿拉坦汗的使者。阿拉坦汗曾經親率蒙古鐵騎直逼北京城下,再次派遣使臣重申互市的要求。面對大軍壓境的嚴峻形勢,明朝政府被迫與阿拉坦汗達成在大同等地開闢互市貿易的協定。然而時隔不久,明朝政府又出爾反爾,再次挑起戰端。經過20多年連綿不斷的戰爭,雙方損兵折將,人民流離失所,農牧業生產蕭條。
面對這種劍拔弩張的嚴峻形勢,三娘子以其聰明才智力排眾議,積極主張與明朝政府和好。公元1571年3月,經過三娘子的不懈努力,雙方終於宣布休兵罷戰,化干戈為玉帛,實現了通貢互市。
與明朝政府實現通貢互市之後,塞外草原上的幾千裡邊境地帶很快出現了一派祥和、安定、繁榮的景象。史籍中對此評價道“朝廷無此後顧之憂,戎馬無南牧之儆,邊氓無殺戮之殘,師旅無調遣之勞。”此後,三娘子積極維護與明朝的友好和貢市關係,使得蒙漢人民可以自由貿易,草原上諸部落對她更是口服心服,甘願受其約束。每當互市時,常常出現兩族人民“醉飽謳歌,婆娑忘返”的情景。後來,明朝政府封阿拉坦汗為順義王,封三娘子為忠順夫人。 在明朝以前,塞外草原上還沒有一座像樣的城池。據《明史》記載,明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阿拉坦汗和三娘子開始共同主持修建一座名叫庫庫和屯的城池。有記載說,庫庫和屯城進人施工階段後,三娘於是主要的主持者。萬曆三年,城池建成,明朝政府賜名為歸化城。
據《阿拉坦汗傳》記載,這座城池是模仿元大都的樣式修建的,有8座樓和琉璃金鑾殿。
萬曆六年.阿拉坦汗在青海向達贛三世許願回來後,開始和三娘子共同主持修建弘慈寺,也就是現在的大召寺,兩年後竣工,並花費巨額白銀鑄成一尊巨大的釋迦牟尼佛像,由達賴三世親自前來開光後供奉在寺內。
在修建歸化城時,阿拉坦汗已經進入老年,並且疾病纏身。因此,三娘子積極輔佐丈夫處理各種事務。萬曆九年(公元158l羊),坷勒坦汗和三娘子再次擴建歸化城,又修築了一座規模宏偉的外城。據說,當時歸化城的城牆全部用青磚砌成,遠遠望去一片青色。因此,有人說青城之名使是由此而來。另據《歸綏縣誌》記載,歸化城“周二里,卻以磚,高三丈,南北門各一”。不過,由於史書上沒有詳細記載,我們已經無法了解當時這座城池的規模和建築布局等詳細情況了。據《玉泉區志》記載,明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察哈爾部林丹汗,“克歸化城,奪銀佛寺”。明崇禎五年(公元1636年),皇太極戰敗林丹汗,追到歸化城後縱火燒城,唯獨對銀佛寺倍加保護。後來的歸化城是清朝在廢墟上又重新建立起來的,但是人們為了紀念三娘子,仍然將歸化城稱為三娘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