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本書記敘了法顯與同侶發跡長安,度沙河(又稱流沙,指敦煌以西至今新疆若羌縣之間的沙漠),逾蔥嶺(指喀喇崑崙山),歷經艱辛而至北天竺,爾後週遊西天竺、中天竺、東天竺,最後從海上返回的全部行程及其見聞。
所記凡三十二國,依次是:乾歸、耨檀(上二國在長安至敦煌之間,分別是北方十六國中的西秦和南涼)、鄯善、焉夷、于闐、子合、於麾、竭叉(上六國在敦煌至蔥嶺之間,在今新疆境內)、陀歷、烏萇、宿呵多、犍陀衛、竺剎屍羅、弗樓沙、那竭、羅夷、跋那、毗荼(上十國是北天竺和西天竺諸國,分別位於今克什米爾西北部、巴基斯坦北部、阿富汗東部和印度北部一帶)、摩頭羅、僧伽施、沙祗大、拘薩羅、藍莫、毗舍離、摩揭提、迦屍、拘睒彌、達□、瞻波、多摩梨帝(上十二國是中天竺、東天竺諸國,大部分在今印度境內,個別處於尼泊爾南部)、師子、耶婆提(上二國為歸途所經)。其中達□國系作者聽聞所見,其餘的三十一國均為作者游履所及。此外,還有一些未標國名的城市,如罽饒夷城、迦維羅衛城、拘夷那竭城等。書中不僅簡要地記載了法顯遊歷天竺的行進路線、住留時日及主要活動,而且真實地記敘了所經亞洲各國及我國新疆地區在公元五世紀初的歷史狀況,如里程、方位、山川、氣候、人口、語言、風俗、物產、政治、宗教等,特別是佛教的寺廟、遺蹟、僧尼數目、所習教說,以及眾多的佛教傳說。
法顯從印度及斯里蘭卡歸國,義熙八年(412)在青州長廣郡牢山即今天青島的嶗山登入,第二年到達當時東晉首都建康(今南京)。在建康,法顯寫成記載自己求法經歷的《法顯傳》,寫成的時間大約是在義熙十二年(416)。《佛國記》講述了中國人篤信佛家,他們把一切因緣際會、聚散離合,以及人世間的千絲萬縷複雜而微妙的關係,都歸結在了一個“緣”字上。佛家故事裡說,每個人都有他的前世、今世、來世,那是一種苦難生命必經的輪迴,每個人都將在那裡演繹屬於他們的“緣”。佛的世界確實神妙,比如:佛的戒律有哪些?進寺廟禮佛要注意哪些事項?上香有哪些禮儀?放生的時間及前期有哪些準備工作?居士在家供佛的方位、程式等等,這些大眾關心的問題,《佛國記》都一一做了介紹。
意義
它是漢人從長安經西域至印度的陸路行程,和從印度泛海至中國的海路航線的最早記錄。由於書中記敘的西域古國早已滅亡,典冊罕存,本書便成了研究這些古國的歷史變遷的稀世珍寶,因而受到了中外學者的高度重視。自十九世紀以來,先後被譯成法文、英文、日文等,出現了一批專門研究此書的著作。
法顯
法顯是中國東晉時代的僧人,也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到達了印度本土的中國人。中國歷史上的佛教求法僧,最傑出、最有成就的,公推法顯、玄奘和義淨,其中法顯的年代最早。《法顯傳》是法顯唯一的著作,寫成於他歸國後不久。法顯的事跡今天能為人所知,絕大部分亦依賴於此書。但此書的價值,不僅僅限於記述了法顯個人的經歷,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國人最早以實地的經歷,根據個人的所見所聞,記載一千五六百年以前中亞,南亞,部分也包括東南亞的歷史、地理、宗教的一部傑作。與它同時,世界上沒有任何其他人有類似法顯的經歷,或者寫有類似的書,《法顯傳》因此有它的特殊的地位和價值,這種地位和價值獨有而不可取代。
四庫提要記載
《佛國記》·一卷(內府藏本)
宋釋法顯撰。杜佑《通典》引此書,又作法明。蓋中宗諱顯,唐人以明字代之,故原注有“國諱改焉”四字也。法顯,晉義熙中自長安游天竺,經三十餘國。還到京,與天竺禪師參互辨定,以成是書。胡震亨刻入秘冊函中,從舊題曰《佛國記》。而震亨附跋則以為當名《法顯傳》。今考酈道元《水經注》引此書,所云“於此順嶺西南行十五日”以下八十九字,又引“恆水上流有一國”以下二百七十六字,皆稱曰《法顯傳》,則震亨之說似為有據。然《隋志·雜傳類》中載《法顯傳》二卷,《法顯行傳》一卷,不著撰人,《地理類》載《佛國記》一卷,注曰沙門釋法顯撰。一書兩收,三名互見,則亦不必定改《法顯傳》也。其書以天竺為中國,以中國為邊地。蓋釋氏自尊其教,其誕謬不足與爭。又于闐即今和闐,自古以來,崇回回教法,《欽定西域圖志》考證甚明。而此書載其有十四僧伽藍,眾僧數萬人,則所記亦不必盡實。然六朝舊笈,流傳頗久,其敘述古雅,亦非後來行記所及。存廣異聞,亦無不可也。書中稱弘始三年,歲在己亥,案《晉書》姚萇弘始二年,為晉隆安四年,當稱庚子,所紀較前差一年。然《晉書》本紀載趙石虎建武六年,當鹹康五年,歲在己亥。而《金石錄》載《趙橫山李君神碑》及《西門豹祠殿基記》,乃均作建武六年庚子,復後差一年。蓋其時諸國紛爭,或逾年改元,或不逾年改元,漫無定製。又南北隔絕,傳聞異詞,未可斷史之必是,此之必非。今仍其舊文,以從闕疑之義焉。
原文節選
游天竺事法顯昔在長安。慨律藏殘缺。於是遂以弘始二年歲在己亥。與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同契至天竺尋求戒律。初發跡長安。度隴至乾歸國夏坐。夏坐訖前至褥檀國。度養樓山至張掖鎮。張掖大亂道路不通。張掖王殷勤遂留為作檀越。於是與智嚴慧簡僧紹寶雲僧景等相遇。欣於同志。便共夏坐。夏坐訖復進到燉煌。有塞東西可八十里。南北四十里。共停一月余日。法顯等五人隨使先發。復與寶雲等別燉煌。太守李浩供給度沙河。沙河中多有惡鬼熱風。遇則皆死無一全者。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望極目欲求度處則莫知所擬。唯以死人枯骨為□幟耳。行十七日計可千五百里。得至鄯鄯國。其地崎嶇薄瘠。俗人衣服粗與漢地同。但以氈褐為異。其國王奉法。可有四千餘僧悉小乘學。諸國俗人及沙門盡行天竺法。但有精粗。從此西行所經諸國類皆如是。唯國國胡語不同。然出家人皆習天竺書天竺語。住此一月日。復西北行十五日到烏夷國。僧亦有四千餘人。皆小乘學。法則齊整。秦土沙門至彼都不預其僧例也。法顯得符行當公孫經理。住二月余日。
於是還與寶雲等共合烏夷國。人不修禮儀遇客甚薄。智嚴慧簡慧嵬遂返向高昌欲求行資。法顯等蒙符公孫供給。遂得直進西南。行路中無居民。涉行艱難。所經之苦人理莫比。在道一月五日得到于闐。其國豐樂人民殷盛。盡皆奉法。以法樂相娛。眾僧乃數萬人。多大乘學。皆有眾食。彼國人民星居。家家門前皆起小塔。最小者可高二丈許。作四方僧房供給客僧。及余所須國主安頓供給法顯等於僧伽藍。僧伽藍名瞿摩帝。是大乘寺。三千僧共揵捶食。入食堂時威儀齊肅次第而坐。一切寂然器缽無聲。淨人益食不得相喚。但以手指麾。慧景道整慧達先發向竭叉國。法顯等欲觀行像。停三月日。其國中有四大僧伽藍不數小者。從四月一日城裡便掃灑道路莊嚴巷陌。其城門上張大幃幕。事事嚴飾。王及夫人婇女皆住其中。瞿摩帝僧是大乘學。王所敬重。最先行像。離城二四里作四輪像車。高三丈余。狀如行殿。七寶莊校。懸繒幡蓋。像立車中二菩薩侍。作諸天侍從。皆以金銀雕瑩懸於虛空像去門百步。王脫天冠易著新衣。徒跣持花香翼從出城。迎像頭面禮足散花燒香。像入城時。門樓上夫人婇女遙散眾花紛紛而下。如是莊嚴供具車車各異。一僧伽藍則一日行像。自月一日。為始至十四日行像乃訖。行像訖王及夫人乃還宮耳。其城西七八里有僧伽藍。名王新寺。作來八十年經三王方成。可高二十五丈。雕文刻鏤金銀復上眾寶合成。塔後作佛堂莊嚴妙好。樑柱戶扇窗牖皆以金薄。別作僧房亦嚴麗整飾。非言可盡。嶺東六國諸王所有上價寶物多作供養。人用者少。既過四月行像。僧韶一人隨胡道人向罽賓。法顯等進向子合國。在道二十五日。便到其國。國王精進有千餘僧。多大乘學。住此十五日已。於是南行四日至蔥嶺山。到於麾國安居。安居已山行二十五日到竭叉國。與慧景等合。值其國王作般遮越師。般遮越師漢言五年大會也。會時請四方沙門。
皆來雲集。集已莊嚴眾僧坐處。懸繒幡蓋。作金銀蓮華著僧座後。鋪淨坐具。王及群臣如法供養。或一月二月。或三月。多在春時。王作會已復勸諸群臣設供供養。或一日二日三日五日乃至七日。供養都畢。王以所乘馬鞍勒自副使國中貴重臣騎之。並諸白□種種珍寶沙門所須之物。共諸群臣發願布施眾僧。布施僧已還從僧贖其地。山寒不生余谷。唯熟麥耳。眾僧受歲已其晨輒霜。故其王每請眾僧令麥熟。然後受歲。其國中有佛唾壺。以石作之。色似佛缽。又有佛一齒。其國中人為佛齒起塔。有千餘僧徒。盡小乘學。自山以東俗人被服類粗與秦土同。亦以氈褐為異。沙門法用轉勝不可具記。其國當蔥嶺之中。自蔥嶺已前草木果實皆異。唯竹及安石榴甘蔗三物與漢地同耳。從此西行向北天竺國。在道一月得度蔥嶺。蔥嶺山冬夏有雪。又有毒龍。若失其意則吐毒風。雨雪飛沙礫石。遇此難者萬無一全。彼土人即名為雪山也。度嶺已到北天竺。始入其境。有一小國名陀歷。亦有眾僧皆小乘學。其國昔有羅漢。以神足力將一巧匠。上兜率天觀彌勒菩薩長短色貌。還下刻木作像。前後三上觀。然後乃成像。長八丈足趺八尺。齋日常有光明。諸國王競興供養。今故現在於此。順嶺西南行十五日。其道艱岨崖岸嶮絕。其山唯石壁立千仞。臨之目眩。欲進則投。足無所下。有水名新頭河。昔人有鑿石通路。施傍梯者凡度七百。度梯已躡懸□過河。河兩岸相去減八十步。
九譯所記。漢之張驀甘英皆不至此。
眾僧問法顯。佛法東過其始可知耶。顯雲。訪問彼土人。皆雲。古老相傳。
自立彌勒菩薩像。後便有天竺沙門。齎經律過此河者。像立在佛泥洹後三百許年。計於周氏平王時。由茲而言。大教宣流始自此像。非夫彌勒大士繼軌釋迦。
孰能令三寶宣通邊人識法。固知冥運之開本非人事。則漢明帝之夢有由而然矣。
度河便到烏長國。其烏長國是正北天竺也。盡作中天竺語。中天竺所謂中國。俗人衣服飲食亦與中國同。佛法甚盛。名眾僧止住處為僧伽藍。凡有五百僧伽藍。
皆小乘學。若有客比丘到悉供養三日。三日過已乃令自求所安。常傳言。佛至北天竺。即到此國也。佛遺足跡於此。或長或短在人心念。至今猶爾。及曬衣石度惡龍處悉亦現在。石高丈四尺。闊二丈許。一邊平。慧景慧達道整三人先發向佛影那竭國。法顯等住此國夏坐。坐訖南下到宿呵多國。其國佛法亦盛。昔天帝釋誡菩薩化作鷹鴿割肉貿鴿處。佛既成道與諸弟子遊行。語云。此本是吾割肉貿鴿處。國人由是得知。於此處起塔金銀挍飾。從此東下五日行到揵陀衛國。是阿育王子法益所治處。佛為菩薩時。亦於此國以眼施人。其處亦起大塔金銀挍飾。此國人多小乘學。自此東行七日。有國名竺剎屍羅。竺剎屍羅漢言截頭也。佛為菩薩時。於此處以頭施人。故因以為名。復東行二日至投身餧餓虎處。此二處亦起大塔。皆眾寶挍飾。諸國王臣民競興供養。散華然燈相繼不絕。通上二塔彼方人亦名為四大塔也。從揵陀衛國南行四日到弗樓沙國。佛昔將諸弟子遊行此國。語阿難雲。吾般泥洹後當有國王名罽膩伽。於此處起塔。後罽膩伽王出世。出行游觀時。天帝釋欲開發其意。化作牧牛小兒。當道起塔。王問言。汝作何等。答言。作佛塔。王言大善。於是王即於小兒塔上起塔。高四十餘丈眾寶挍飾。凡所經見塔廟壯麗威嚴都無此比。傳雲。閻浮提塔唯此塔為上。王作塔成已小塔即自傍出大塔南。高三尺許。佛缽即在此國。昔月氏王大興兵眾。來伐此國欲取佛缽。既伏此國已。月氏王等篤信佛法。欲持缽去。故大興供養。供養三寶畢。乃挍飾大象置缽其上。象便伏地不能得前。更作四輪車載缽。八象共牽復不能進。
王知與缽緣未至。深自愧嘆即於此處起塔及僧伽藍。並留鎮守種種供養。可有七百餘僧。日將欲中眾僧則出缽與。白衣等種種供養。然後中食。至暮燒香時復爾。可容二斗許。雜色而黑多四際分明。厚可二分甚光澤。貧人以少華投中便滿。有大富者欲以多華供養。正復百千萬斛終不能滿。寶雲僧景止供養佛缽便還。慧景慧達道整先向那竭國。供養佛影佛齒及頂骨。慧景病道整住看。慧達一人還於弗樓沙國相見。而慧達寶雲僧景遂還秦土。慧景在佛缽寺無常。由是法顯獨進向佛頂骨所。西行十六由延至那竭國界醯羅城。城中有佛頂骨精舍。盡以金薄七寶挍飾。國王敬重頂骨。慮人抄奪。乃取國中豪姓八人。人持一印。印封守護。清晨八人俱到各視其印。然後開戶。開戶已以香汁洗手。出佛頂骨置精舍外高座上以七寶圓砧。砧下琉璃鍾復上皆珠璣挍飾。骨黃白色。方圓四寸。其上隆起。每日出後精舍人則登高樓擊大鼓吹蠡敲銅缽。王聞已則詣精舍。以華香供養。供養已次第頂戴而去。從東門入西門出。王朝朝如是供養禮拜。然後聽國政。居士長者亦先供養乃修家事。日日如是初無懈倦。供養都訖乃還頂骨於精舍中。有七寶解脫塔。或開或閉。高五尺許。以盛之。精舍門前朝朝恆有賣華香人。凡欲供養者種種買焉。諸國王亦恆遣使供養。精舍處方三十步雖復天震地裂此處不動。從此北行一由延到那竭國城。是菩薩本以銀錢貿五莖華供養定光佛處。城中亦有佛齒塔。供養如頂骨法。城東北一由延。到一谷口有佛錫杖。亦起精舍供養。杖以牛頭旃檀作。長丈六七許。以木筒盛之。正復百千人舉不能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