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語言學[語言學分支]

歷史語言學[語言學分支]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歷史語言學(historical linguistics),亦稱越時語言學(diachronic linguistics),是一門語言研究變化的學科。歷史語言學是語言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最初的歷史語言學是比較語言學,中文習稱為歷史比較語言學(historical comparative linguistics)。它以歷史比較法為基礎,研究語言的親屬關係。它主要研究語言如何變化和導致語言變化的原因,包括語言史前史的重建,語系的認定,導致語言變化的內因和外因的分析等。

簡介

歷史語言學所關心的主要是對語言譜系的梳理和對史前(指有文字以前)語言的測擬。

內容

歷史語言學內容主要分三個部分,包括語言變遷、語言之間的關係、歷史比較的方法。研究語言變化對於理解人類語言和人類的語言能力極其重要。歷史語言學的研究成果揭示語言變化的史前發展和同一語言早期和後期變體自己的聯繫,為不同語言的親緣關係提供線索。歷史語言學的研究還可以使我們對非語言的因素,如社會文化和心理因素等在語言變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有更深的認識。

現狀

1786年,威廉·瓊斯宣讀了他關於梵語、希臘文、拉丁語同源的論文。19世紀的語言學家在此基礎上,在歷史語言學領域作出了傑出的工作,被恩格斯稱為“19世紀三大成就”。220年過去了,歷史語言學從目前的狀況來看,除了印歐語系的親屬關係研究很確定以外,其他語系還是沒有形成定論。各種新的方法提出來了,但是在實際操作中,由於沒有文獻資料的支持還是不能形成大家都公認的結論。萊曼的《歷史語言學導論》,裡面舉了一堆印歐語系的例子,什麼 “strong verbs”“weak verbs”“preterite”。

在中國國內,目前所說的“歷史語言學”其實質上就是“漢語史”。不過,也有與“漢語史”有區別的地方,就是體現在“比較”上面,體現在更注重“語音史”研究方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