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義
明清時,每年或二三年從各 府、 州、 縣學中選送 生員升入國子監就讀,成為歲貢。
如此錄用的讀書人便是“歲貢生”,如蒲松齡、 吳承恩
意為保送生
何謂“貢生”?就是在科舉時代,挑選府、州、縣生員(秀才)中成績或資格優異者,升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這些讀書人統稱為貢生,意為貢獻給皇帝的人才。明清兩代,貢生有不同的稱呼:明代有 歲貢、 選貢、 恩貢和 納貢;清代有 恩貢、 拔貢、 副貢、 歲貢、 優貢和 例貢。
什麼是“恩貢”?就是明清時代,凡遇皇帝登基或其他慶典頒布“恩詔之年”,除歲貢外,加選一次,稱為恩貢。由此,錄取到國子監讀書的人就是“恩貢生”。
什麼是“拔貢”?簡而言之,就是由朝廷在規定時間內,選拔到國子監讀書的人。清初,每六年選拔一次, 乾隆七年(1742年)改為每十二年一次。名額是每個府學二名,州、縣學各一名;由各省學政從生員中考選,擇優保送入京。這類學生就稱為“拔貢生”。
什麼是“副貢”?即由副榜錄取的貢生。明代 嘉靖年間,鄉試就有副榜,名字在副榜的,準做貢生,稱為副貢。清沿明制,也有鄉試列於錄取名額以外的備取副榜,名字在副榜的可以直接進入國子監學習,叫做副貢。這樣錄取的學生就叫“副貢生”。
什麼是“歲貢”?明清時,每年或每兩三年從各府、州、縣學中選送生員升入國子監就讀,這稱為歲貢,如此錄用的讀書人便是“歲貢生”。
什麼是“優貢”?即清代各省學政三年任期滿時,在儒學生員中考選一次,考上的送入國子監學習,這稱為優貢。這樣錄用的學生便是“優貢生”。
什麼是“例貢”?這類情況非常特殊,是指在清代不由考選而由援例捐納(向朝廷交納一定錢財)取得貢生資格,故稱例貢。這樣的學生叫“例貢生”。
除貢生外,在國子監學習的人就稱 監生。貢生由考試直接升入。監生則指非考試進入國子監讀書的人,有四類: 恩監、 蔭監、 優監、 例監。舉個例子,蔭監就是指入監讀書的三品以上官員子弟或勛戚子弟。乾隆以前對監生嚴加考核,後來僅存虛名,一般未入府、州、縣學而欲應鄉試,或未得科舉而欲入仕做官者,都必須先行納捐取得監生出身,但不一定就在監讀書。清初 吳敬梓筆下的嚴監生就屬於這種類型。
最後,我們不妨作個梳理。
生員(秀才)參加鄉試,考中者即為舉人,第一名稱 解元。
舉人經 會試而被錄取者稱 貢士,第一名稱 會元。
貢士經過 殿試錄取者為 進士,第一名為 狀元,第二名為 榜眼,第三名為 探花,此三人為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一甲名額固定為三人,二甲、三甲錄取名額從數十至二百餘不定。
由此,我們不難發現,在封建社會,要想出人頭地,除了承襲,便是苦讀。否則,只能永遠生活在社會最底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