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留痕:教育新聞的採訪與寫作

歲月留痕:教育新聞的採訪與寫作

《歲月留痕:教育新聞的採訪與寫作》是金正揚同志從事報刊事業近40年的人生記錄,也是其在長期辦刊辦報過程中的一點人生感悟。在人生旅途上,能夠最終領略美妙風景的必然是那些強烈渴望登臨並為之不懈跋涉的追尋者。是心靈的渴望,開闊了求索的視野;是心靈的飛翔,催進了奮進的腳步;是心靈的富有,孕育了人生的奇蹟。一個人要創造人生的輝煌,首先要讓心靈輝煌起來。金正揚同志深知其中奧秘,一輩子為此而追求。《歲月留痕:教育新聞的採訪與寫作》匯聚金正揚同志數十年教育新聞採訪與寫作的心血與智慧,是職業生涯的美好展示,更是後來者的無聲啟迪。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歲月留痕:教育新聞的採訪與寫作》是由資深教育記者金正揚同志將教育新聞的採訪與寫作有關文章集成的,是從事報刊事業近40年的人生記錄,也是其在長期辦刊辦報過程中的一點人生感悟。

作者簡介

金正揚,1942年生,江蘇濱海人。1967年畢業於上海師範學院中文系,編審、上海市作家協會會員。1970年8月工作後,曾在上海市向明中學任教4年。1974年開始從事教育新聞工作,歷任《教育實踐》雜誌編輯和記者,《上海教育》雜誌主編,上海教育報刊社副社長(主持工作)、副總編,上海教育報刊總社副社長。2002年10月,創辦《語言文字周報·雙語周刊》,擔任執行主編,並先後應邀擔任現代教育報社上海記者站站長,《長三角教育》雜誌副總編輯及《新教育論壇》執行主編等職。在職期間,一向熱心於教育報刊事業,曾兼任過中國教育新聞工作協會理事、上海期刊協會常務理事、上海期刊協會教育少兒期刊委員會主任,以及上海教師學協會理事、上海市親職教育研究會理事等。在從事教育新聞事業近40年間,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教學理論、少年兒童教育和幼兒教育等,先後出版過15本教育專著,採訪撰稿、編輯各類文章、主編各類書稿近2500萬字。1989年5月獲上海市少年兒童“六一”育苗獎,1998年7月1日獲上海市市級機關係統優秀黨務工作者稱號。

媒體推薦

在人生旅途上,能夠最終領略美妙風景的必然是那些強烈渴望登臨並為之不懈跋涉的追尋者。是心靈的渴望,開闊了求索的視野;是心靈的飛翔,催進了奮進的腳步;是心靈的富有,孕育了人生的奇蹟。一個人要創造人生的輝煌,首先要讓心靈輝煌起來。金正揚同志深知其中奧秘,一輩子為此而追求。
——於漪

圖書目錄

序/於漪
第一編難忘歲月:夢的追求
童年的苦難和歡樂
第一次登台“演講”
少年時代的夢
在人生的轉折點上
從校報記者到連隊“文書”
第二編職業生涯:從教師到記者
走上三尺講台
在大師的旗下讀書、調研、學習
夢想成真:又當記者又做編輯
在報刊社的領導崗位上
創辦《語言文字周報·雙語周刊》
與一“報”一“刊”同行的難忘歲月
第三編歷史瞬間:與巨人的對話
幼兒教育,要重視和切實開展實驗研究——訪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和他的夫人
對青年教師的寄語——訪著名數學家蘇步青教授
擺正教與學的位置,把青少年推向創新——上海工業大學校長錢偉長教授談教育改革
把德育工作建立在人文精神的沃土上——訪著名教育家呂型偉先生
“教育目標分類”與“掌握學習”——訪美國著名教育學家布盧姆教授
“它是課堂教學的同盟軍”——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陳伯吹談課外閱讀
語文教師必須有廣博的知識——著名作家秦牧談中國小語文教學
事業·責任·修養——訪著名語言學家張志公教授
中國小美術教育之我見——訪問我國現代著名畫家顏文梁
教育改革的成功之路:理論與實踐研究相結合——訪北京師範大學兒童心理學家林崇德教授
第四編採訪漫話:走訪名師的心靈印記
採訪,事先要做好與報導有關的“訪前”準備——採訪全國首位中學地理特級教師張景新的心靈印記
採訪,要深入現場,多看、多問、多體驗——採訪著名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於漪的心靈印記
採訪,要多側面地了解,多角度地挖掘素材——採訪著名國小語文特級教師袁瑢的心靈印記
採訪,要善於提問,善於把握話題——採訪“愉快教育”開拓者倪谷音校長的心靈印記
第五編採訪類談:不同類型報導的採訪與寫作
要寫出人物的個性,寫出人物的情感——人物報導的採訪與寫作
要在“三個把握”上多下功夫——經驗報導的採訪與寫作
要親臨現場,著眼新聞事實——會議報導的採訪與寫作
人進“課堂”,眼盯“操作”,寫出“實感”——教學報導采寫的注意點
寬·準·嚴——專題報導采寫的注重點
著眼“導向性”,不放“馬後炮”——訊息報導采寫的關注點
事實真相要寫清楚,寫準確——批評報導采寫的關鍵點
第六編歲月留痕:採訪路上再回首
例文回放:記者筆下的教壇名師
“能工巧匠”——記華東師大二附中物理特級教師陳延沛
教之以情授之以趣——上海市楊浦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於漪的教學藝術
嚴在“格”上——記上海市蕃瓜弄國小語文特級教師戴紹英
精雕細刻——三訪上海市格致中學語文特級教師高潤華
當孩子起步的時候——記上海市愚園路第一幼稚園特級教師趙赫
綠洲上的腳印——記上海市虹口區第三中心國小特級教師顧家漳語文教法改革
一顆為孩子跳動的心——記我國早期著名優秀輔導員劉元璋
教育“活化石”——記我國著名教育家呂型偉先生
“愉快教育”的開拓者——記上海一師附小名譽校長、特級教師倪谷音
實驗,創新者的搖籃——記上海教育功臣、“青浦實驗”主持者顧泠沅
一位幽默而執著的領軍人物——記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英語教研員、特級教師朱浦
從“代課”到“特級”的人生跨越——記江蘇省江陰市晨光實驗國小校長、特級教師徐順湘
例文回放:記者筆下的校園領軍人物
她在為教師的成長搭建成功的平台——記上海市長江路國小校長袁菲
全方位鍛造“夢之隊”——記上海市奉賢區實驗國小特級校長、特級教師金哲民
傳承智慧,營造“童心學校”——記上海市閘北區第一中心國小校長徐靜
為了讓孩子“走好人生一步步”——上師大附屬外國語國小張洪飛校長訪談錄
“活動教育”的探究者——記上海市桃浦中心國小校長黃建平
重塑“雙語”品牌——徐文秀校長和她的中州路第一國小
“當校長不要太強勢”——記上海市觀瀾國小校長徐安鴻
農村教育的“守望者”——記上海市奉賢區奉城第一國小校長褚國慶
“雙特”校長為學生“選擇”成功——記上海市交華中學校長趙鳳飛
學校可以這樣辦——記上海市楊浦國小特級校長張治
追尋者之歌——記上海市竹園國小校長田榮俊
走進“華亭”——上海市華亭學校校長金天明訪談錄
無字的豐碑:從“分散識字”到“大語文”教育——訪上海市松江區中山國小特級校長朱學清
朝春之歌——訪上海市朝春中心國小校長虞宏逸
悉心打造優質教育品牌——記上海市浦東南路國小校長高劍毓
心靈的震撼——走近上海市七寶外國語國小校長吳瑞蓮
廊小:站在新百年的起點上——訪上海市金山區廊下國小校長朱保良
辦學,不能求全,要以特色見長——上海市楊浦區回民國小薛志剛校長訪談錄
紅星為什麼會這么閃亮——訪上海市寶山區紅星國小校長須建瑾
她,仍巡視在教育綠洲上——記中國教育學會中國小整體改革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陳寶英
“均衡”之歌——訪浙江省仙居縣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應明安
例文回放:記者筆下的教壇風雲
在一組引人注目的數字背後——來自育才中學的報告
“課內素描”——記上海市虹口區第三中心國小林佩燕老師的作文教改實驗
在鮮紅的隊旗下——記上海一師附小的少先隊工作
走德育科學化之路——記上海市虹口區第三中心國小十年德育試驗
讓童話伴隨孩子語文學習的始終——記上海市朱家角鎮中心國小“童話先導”教學實驗
“5金2銀3銅”背後的職教發展方略——浙江省餘姚市職業教育探訪錄
例文回放:記者筆下的教育評論
語文課要上得有“味”
“五”與“五”相比較的啟示
要重視學生智力的開發
提倡寫點“教後”
開展教育科研探索教育規律
要抓好關鍵年級
把德育滲透到每一門學科的教學中去
論“愉快教育”
談愉快教育中的情感效應
一組數字的思考——寫在“國小十佳青年校長”評選之後
要重視和加強對德育工作的研究
加強國中要落在實處
附錄主要作品一覽
後記

後記

這本《歲月留痕》,是我從事報刊事業近40年的人生記錄,也是我在長期辦刊辦報過程中的一點人生感悟。
我是一個很平凡的小人物,出身貧寒,沒有什麼令人羨慕的“背景”和“優勢”,活動的舞台也不大。但幾十年來,憑藉著記者——這個“無冕之王”的身份,我卻有了無限的施展空間,不但使我接觸到了不少一般人難以見到的人和事,而且也為我的成長、我專業發展增添了不少閃光的色彩。
我的天資也並不聰穎,但我一向勤奮、自信,始終認定這樣一條人生哲理:人的資質,先天各有不同。但別人能幹成的事,只要自己肯花雙倍的功夫,認定一個目標,長期堅持不懈,最終也定能取得成效。正是抱著這樣的人生理念,因此,我一生中也自以為幹了一些成功的事情。特別是在我花甲之年,由我一手創辦的《語言文字周報·雙語周刊》,歷經8年打造,在2010年“六一”兒童節前夕,經過層層篩選,最後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新聞報刊司組織專家嚴格評審,最終被確定為向全國少年兒童推薦的優秀少兒報刊,而且這在上海入選的15種報刊中,名列榜首。這令我十分欣慰。
我的文字也很平庸,但我始終恪守一條自己立下的規矩:發出去的文章和書稿,首先要自己滿意;自己不滿意的東西,絕不拿出去。故近40年來,我自認為,在文字上經過不斷磨練,還是有所長進,並撰寫和主編了近千萬字的書稿,發表了不少通訊報導,還為他人做了數以千萬字的“嫁衣裳”。
如果說,我一生在從事報刊事業中還有那么點小小成績的話,這除了生我養我父母的教導,國小、中學和大學老師的培養,以及同事、同行、朋友和親人們的關心、支持、幫助外,還得益於我遇到了兩位好領導、好導師:一位是著名教育家呂型偉先生,另一位是知名少兒教育專家劉元璋先生。我是在這兩位德高望重的巨人、名人悉心呵護下成長起來的。因此,我謹以此書獻給培養我的父老鄉親、母校老師、同行朋友和一直悉心照顧我的夫人,獻給我曾經從教過的向明中學和我為之奮鬥幾十年的上海教育報刊社,特別是令我終生難忘的兩位恩師。
撰寫、整理這本《歲月留痕》,是我多年的夙願,但一直下不了決心。一年前,舊事重提,不少校長鼓勵我、支持我,特別令我感動的是,七寶外國語國小校長吳瑞蓮、交華中學校長趙鳳飛、奉賢實驗國小校長金哲民、奉城第一國小校長褚國慶、浦東新區觀瀾國小校長徐安鴻和金山區廊下國小校長朱保良等,他們一再要我儘快將夙願變為現實,這不禁使我勇氣倍增。所以,在這裡,我要發自內心地對他們說“謝謝”!
最後有一點要說明的是,書中關於我的“人生追求”和“從教師到記者”的人生經歷,對我這個很平凡的小人物來說,原本不值得一寫,但我考慮再三,覺得一個人,不管是誰,人生不能沒有夢。越是小人物,人生越是要有夢。有夢才會有追求,有追求才能“夢想成真”,才會使自己的一生也有著閃光的年華。這是我多年來思慮良久、一直在企盼要告訴人們的一條人生哲理。特別是那些嚮往新聞事業的青少年朋友們,我覺得更要有對夢幻的追求。但我在回憶這段人生經歷時,特別是寫到報刊社的那些人和事,由於都是十幾年、二三十年前的事,僅憑自己的回憶和手頭保存的一些資料,我總擔心自己在記述中難免有差錯,或寫得不夠全面、不夠恰切的地方。總之一句,遺憾不可能沒有。在此,我萬望老同學、老同事和相關人士多加指正,多加包涵。
收在本書的“記者筆下的教壇名人”、“記者筆下的校園領軍人物”等作品,都是在《光明日報》、《現代教育報》、《人民教育》、《上海教育》、《國小語文教師》、《新教育論壇》、《長三角教育》等報刊上發表過的,本書是按原發表時間先後進行排序的。 這本《歲月留痕》在編輯、出版的過程中,得到了不少同志的幫助。上海教育報刊總社辦公室柳佳同志,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為我查找、複印歷年在《上海教育》、《上海托幼》等雜誌上發表過的文章。特別是著名特級教師於漪老師,不辭辛勞,揮毫為此書撰序,這對我更是莫大的鼓舞和鞭策。在此,我一併表示衷心的謝意。
金正揚
2012年10月24日

序言

資深教育記者金正揚同志將教育新聞的採訪與寫作有關文章集成《歲月留痕》出版,囑我寫序,我深感榮幸。一睹文稿,我就情不自禁地回憶起初見他的歲月。往事並不如煙,留下的痕跡是那么清晰。
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事。1978年12月,我被首批評為特級教師。也許是幸運之神特別青睞,我清醒地認識到比我優秀的教師多得很,只是際遇造訪,自己一定要清醒定位,努力奮鬥,讓偶然性為必然性開拓道路,不斷縮短“實”與“名”的差距。為此,上海教育出版社甘雪娟同志遵從教育部門領導意見,多次來學校找我,要我把教學經驗整理出書,宣傳,推廣。我自知只是經驗碎片,難以擔當重任,故一再婉言辭謝。一天,《上海教育》兩名記者來聽課,一位是徐金海,一位就是金正揚,聽課後又說到寫書事。說由他們來寫,我只要口說就行。看來再無法推脫,協商作了這樣的安排:每周六下午我講半天,二位記者帶錄音機來錄,他們隨時提問,我現場回答。這件事竟然堅持了一個學期。聽我講述時,不僅錄音,金正揚同志總是認真作筆記。與此同時,他們還不斷聽我的課,開座談會,聽取以往的、在教的學生的意見。初識金正揚,他給我的印象是年輕,認真,一絲不苟,對交付的任務積極負責。
打從以後,由於教育事業的改革發展,由於語文教學規律的探索與研究,常來常往,成了好朋友。《歲月留痕》中所敘許多人和事我均親見親聞,倍感親切。在三十多年的交往中,金正揚同志的執著追求、深入實踐、勤奮開拓一直給我以深刻的教育。
在人生旅途上,能夠最終領略美妙風景的必然是那些強烈渴望登臨並為之不懈跋涉的追尋者。是心靈的渴望,開闊了求索的視野;是心靈的飛翔,催進了奮進的腳步;是心靈的富有,孕育了人生的奇蹟。一個人要創造人生的輝煌,首先要讓心靈輝煌起來。金正揚同志深知其中奧秘,一輩子為此而追求。儘管童年歲月苦難,少年生活十分拮据,心中埋下的夢幻種子卻不斷在孕育,那就是對寫作、對記者這一崇高職業的不懈追求。在每一個人生轉折點上,都努力與筆桿子為伴,從稚嫩的校報記者到連隊“文書”,從三尺講台的鍛鍊到特殊環境中思想、文字的敲打,持之以恆地尋夢,追夢,最終夢想成真,成了一名真正的記者。人生在世,認準了高尚的目標,就應執著追求。執著是什麼?是人生的境界,是一步步引導人邁向成功的階梯。人在前行時,總會遇到坎坎坷坷,總會碰到意料之外的艱難困苦,“執著”猶如小草一樣,不懼千斤磐石的重壓,仍然頑強地亮出自己的生命底色。金正揚同志數十年執著追求,頑強拼搏,造就了他當記者的豐碩的文字成果。
無論從事什麼職業,高高在上,脫離實際,說的話必然落不了地,寫的文章乃文字遊戲,於事無補無益。當記者深入實際至為重要。深入實際,腿勤,口勤,親見親歷,才能從教育第一線獲得鮮活的生動的報導資源。為寫而寫,官樣文章,難以引起讀者的共鳴。教育新聞,教育報導,要寫得吸引人、啟迪人、震撼人的心靈十分不易,它沒有爆炸新聞吸人眼球,沒有驚天動地之舉敲擊人心,它是謙和中顯正氣,平凡中寓偉大,柔性中見剛強,天理人情孕育其中,愛的暖流潛滋暗長。它的動人靠的是深邃的思想、精闢的見解、奉獻的精神、崇高的境界。要寫到這個份上,靠拍腦袋、靠文字排列組合顯然不行,得沉到教育實踐中,眼看耳聞,感受,體驗,占有辦學、育人等第一手資料,提煉,錘打,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方能形成報導佳作。金正揚同志當記者,做編輯,信奉深入實際的真經,跑基層,聽課,開座談會,調查研究,傾聽來自各方的意見,已形成習慣。因而,他的報導,他的教育評論總是時效性強,針對性強,帶著教育生活的露水,受到讀者的青睞。
如把語文課上得有味的問題,金正揚同志早在三十多前就發表教育評論,至今仍然是須直面的認真克服的難題。評論文章的形成不是主觀臆斷,而是來自較多的聽課實踐,較多的對師生教學察言觀色。課上得有味,學生學習積極性就高漲,就主動。“有味”,既不是故作高深,也不是庸俗貧嘴,而是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彰顯語言文字個性,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指導他們有效的學習方法,關注他們個性的發展。顯然,深入實踐不是一般的方法問題,而是一種素質,一種責任。心寄托在教育事業上,腳就會立即跟上,不辭辛勞,不怕艱苦,跑出思想,跑出精神。
當一名記者不僅要勤奮,而且要別具眼光,開拓創新。勤奮不只是拼時間,拼精力,更重要的是用腦子。不動腦筋的“勤奮”,就好比把許多“零”加起來,其結果仍然是“零”。金正揚同志的勤奮是與開拓創新結合在一起的,不斷拓展報導新領域,編輯新方向。從結集的文章來看,不僅採訪了一些重量級的教育人物,而且普教的中學、國小及幼教,城區的、農村的方方面面教育的人與事均囊括其中。基礎教育幾十年改革的蹤跡可從中辨識。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出版,並組織學習之時,《教育參考》雜誌立即組織編寫學習鄧小平教育思想專刊,對推動學習起了積極作用。又如,從報刊社領導崗位退下來後,創辦《語言文字周報·雙語周刊》,辦得有聲有色,深得小讀者歡迎。特別是世博會期間,開展了“世博心語日記本”的傳遞活動,凝聚人心,充滿創意。金正揚同志的勤奮不僅表現在業務的開拓,而且在如何採訪如何寫稿上下功夫,這大概與從小愛好寫作的淵源密不可分。
《歲月留痕》匯聚作者數十年教育新聞採訪與寫作的心血與智慧,是職業生涯的美好展示,更是後來者的無聲啟迪,一定會受到讀者的喜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