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煙雨

歲月煙雨

歲月煙雨 是一本由作家王會紹編寫,在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

基本信息

圖書導讀

夢縈家鄉城堡
我多少次夢回家鄉,那浙南濱海的村鎮,在城堡內外遊蕩。走過稻田中長滿野草的田埂,走過居宅小巷的石板路,走過用青磚側面鋪砌的南北大道。伴姐姐到河邊,她洗衣物,我洗腳;跟父親到凼頭橋,坐在橋上乘涼,聽人們講新聞道古今;隨母親到西門城樓向陳十四娘娘獻飯,到東門城樓參佛事、聽講經。背上了書包,我從三面田園圍繞的五間農舍里走出來,踏著石板路,走過凼頭橋,沿著青磚大道向北走去。道畔,一邊河水蕩漾,稻田鋪翠,楊柳依依;一邊有青石門台、三史巷、花園等雅致古宅。從世裔橋折向河西岸,就是設在王氏宗祠里的新城國小,操場北邊就由古城牆圍著。我的家鄉城堡,你是那樣純秀、古雅,透著迷人的韻致,你撩擾我的思緒,綰住我懷鄉的情結。
小時,我就以家鄉小鎮有條古城圍住而自豪。城裡老少都知道,永嘉場有四條半城,我的家鄉城堡是最後造成且保護得完整,人稱“新城”。三都出了個張閣老,原打算在三都造條城,而二都的外甥搶先造了。那時,金鑾殿只有五條城,永嘉場如果再造城,便超過五條,那就有犯上之嫌。張閣老只得放棄造城的計畫,對二都外甥生氣極了,從此三都正月放花燈從不進新城。儘管如此,新城文風鼎盛,風雅、潔淨、清新有了名,四鄰村莊的姑娘都廈嫁到新城裡來。
我翻閩了一些有關的史籍,才知新城的來歷及其文物價值。新城原名“永昌堡”。明朝嘉靖年間,沿海倭寇猖獗,永嘉場鄉民時遭焚掠。二都英橋里王叔果、王叔杲兄弟倡議集資築堡自衛。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冬動工,用石塊斜壘城牆內外壁,中間夯泥土沙礫,城基寬約3 9米,高8米。歷時一年建成。城呈長方形,南北長738米,東西距445米,周長2366米,環以護城河。東南西北設城門環海、迎川、鎮山、通市,門券砌青磚,設防有閘、門二重,城門上設譙樓:城內開二渠,俗名上河、下河,引水入城,貫穿南北。上河向西開五浹:西宅、狀元、三房、西門、上倉。下河開五浹:撲樹、經魁、御史、板橋、聖門。上河置南水門、會秀、聯芳、凼頭、左昌、世裔、北水門七橋,下河置南水門、東門、東昌、御史、北水門等橋,造型各異,風格多姿。
城內河道縱橫,小橋流水人家。沿河建街,依水修房,溢洪自流,灌溉有水,舟楫來往,飲用便利。倭寇圍城,“築指揮台以觀堡內動靜”,及見“堡內水田,遂退”。又流傳:倭寇曾長期圍城,城內食糧漸缺。有智者讓舟船壓巨石,滿載谷糠,來往運載。倭寇見城內糧豐,遂退。
十多年前,我回家鄉一趟,古城村鎮已改變了原來的面目。綠色的稻田不見了,到處密密麻麻地造起小樓房,沿街的鋪面也紛紛長高變洋,舊時的青磚大道變成了水泥公路,原先的小河或淤塞或變混濁,狀元第、御史府、東賢橋等明清建築物不知隱於何處,譙樓、廟宇、宗祠,有的塌廢,有的改建得面目全非,完整的城牆亦呈現一大段一大段缺口。找小時記憶中江南古堡如情似夢的人文景觀和神姿仙態哪裡去了?
春節回溫州探親,住在離新城幾里路的永中鎮。我怕喧囂的商業氣氛更加破壞我記憶中舒緩恬美的城堡村鎮美好形象,並不打算故地重訪。友人項君對文物保護很是熱心,說永昌堡被列為浙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又是你的故園,應當去看看,是否還能有所挽救。這樣,我又一次回到我家原來所在的城堡。當然,現代社會的氛圍更濃了。不過城垣、村鎮總體格局、一些明清時代的宗祠、民居等還是存在的。王氏宗祠正建設永昌堡博物館,牌坊內的庭院裡矗起明朝抗倭英雄紀念碑,正堂、門廳和陳列室已見到一些有價值的文物。這透露出重視文物保護的一線曙光。現代化不等於鋼筋水泥做成的樓房和大道,還應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如果加緊搶救、保護城牆譙樓、寺廟宗祠、府第民居、路橋河渠等,發掘永昌堡的文物資料,研究整個城堡內的建築格局,在新建設中延續原來的水鄉風貌,永昌鎮仍會以明清典型村鎮保留下來,存儲大量歷史信息,開發豐厚的旅遊資源,成為無可限量的寶貴財富。我們要珍惜、守護家鄉永昌堡這一歷史名鎮。
(註:永昌堡2001年6月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0年7月19日

作者簡介

王會紹,筆名艾田。甘肅日報高級編輯,甘肅省文史研究館研究員、全國文聯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全國集郵聯合會學術委員會委員、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
王會紹1933年3月生於浙江省溫州永嘉場新城鄉(今龍灣區永中街道永昌堡)的農民家庭。少時就讀於新城國小。在艱苦的條件下,進城上溫州中學。國中時喜愛文學,與學友項有仁等辦《羅風通訊》。1950年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高中時任溫州中學學生會主席、溫州市學聯秘書長。代表文學青年出席溫州地區首屆文學藝術代表大會。1952年,高中提前畢業,考取北京大學中文系,自擇新聞專業學習,在未名湖畔度過五年時光。1957年畢業時回響祖國號召,投身西北建設,分配到甘肅日報社,從事編輯、記者工作。197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甘肅日報經濟部主任、甘肅日報編委。數十年來,從文教、時事到採訪、編版,幾乎轉遍報社編輯部的各個部門,制定報導計畫,策劃、採訪典型事跡和戰役性重要報導,負責文教、理論、文藝等稿件終審,輪流審定新聞稿件和值夜班定版面等出版的領導工作。下鄉採訪足跡踏遍古絲綢之路在甘肅穿過的地方。
半個世紀文字生涯,寫有訊息、通訊、調查報告、評論、雜文、隨筆、詩歌千餘篇。新聞作品被收入當代中國記者叢書《祁連異彩》、《陽關新曲》、《隴原騰飛》,以及通訊集《大潮奔流》、《播種希望》等。著有通訊散文集《絲路尋夢》、散文集《絲路追夢》、隨筆集《隴上詩話》、合著通訊散文集《絲路春訊》。編著、合作編著、編注《蒙古族諺語》、《諺海浪花》、《甘肅風物誌》、《傅玄陰鏗詩注》等書。合作編著的《甘肅新縣誌便覽》、《愛我中華,愛我甘肅》分獲甘肅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業餘愛好集郵,撰寫郵文數以百計。編著的《民俗風情—郵票上的百科知識》、《絲路郵花》均獲亞洲國際郵展文獻獎,合作編著的《隴原郵華》、《甘肅集郵史萃》、《隴郵賞讀》和主編的《甘肅集郵報》,分別在全國、國際或世界郵展獲獎。

基本信息

作 者:王會紹
出 版:中國文化出版社
總 編 審:中國文化出版社國內編審處
責任編輯:海吟海詠
裝幀設計:金彩霞
印 刷:中國文化出版社印刷廠
開 本:880×1230mm1/32
字 數:200 千字
印 張:8.00
版 次:2013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定 價:25.00元

出版社簡介

中國文化出版社是一家歷史悠久的綜合性出版機構,主要出版文化、藝術、教育、衛生、經濟管理類圖書和書畫、攝影作品集以及各類學術專著。該社前身是1936年成立於上海的中華文化書局,1938年遷入香港,1955年更名為香港文化出版社,1982年定名為中國文化出版社。在多年的發展中,經歷了不同的歷史階段,出版了上萬種圖書,業務範圍遍及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文化出版社已成為一家在國內外具有廣泛影響的多元化文化出版機構。業務包括圖書編輯出版、書刊代理發行、文化學術交流等。附屬機構包括作家委員會、《水墨味》雜誌社、《藝術典藏》編輯部、《中華翰墨》編輯部等。總社地址:中國·香港九龍彌敦道208-212號四海大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