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15)40-100(-180)厘米。根莖粗壯近木質,主 根長達8-9厘米,直徑2.5厘米,鬚根發達,表皮黑褐色。通常數莖叢生,具棱,疏被柔毛,老時漸脫落,莖基部表皮紅褐色或紫褐紅色。葉軸末端為細刺尖頭;偶見卷鬚,托葉戟形或近披針形,長0.8-2厘米,寬3-5毫米,邊緣有不規則齒蝕狀;小葉一對,卵狀披針形或近菱形,長(1.5)3-7(-11)厘米,寬1.5-4(-5)厘米,先端漸尖,邊緣具小齒狀,基部楔形,兩面均疏被微柔毛。
總狀花序單一稀有分支呈圓錐狀復總狀花序,明顯長於葉,長4.5-7厘米;花8-20朵一面向密集於花序軸上部;花萼紫色,斜鍾狀或鍾狀,長約0.4厘米,直徑0.2-0.3厘米,無毛或近無毛,萼齒明顯短於萼筒;花冠藍紫色、紫紅色或淡藍色長1-1.6厘米,旗瓣倒提琴形,中部縊縮,先端圓有凹,長1.1-1.5厘米,寬0.8-1厘米,翼瓣先端鈍圓,長1.3-1.4厘米,寬0.4厘米,龍骨瓣短於翼瓣,子房線形,無毛,胚珠2-8,具子房柄,花柱上部四周被毛。
莢果扁、長圓形,長2-3.5厘米,寬0.5-0.7厘米,無毛,表皮棕黃色,近革質,兩端漸尖,先端具喙,成熟時腹背開裂,果瓣扭曲。種子3-7,扁圓球形,直徑0.2-0.3厘米,種皮黑褐色,革質,種臍長相當於種子周長1/4。花期6-7月,果期8-9月。2n=12。
生長環境
歪頭菜喜陰濕及微酸性砂質土,在棕壤、灰化土,甚至膺薄的沙土上也能生長。生於低海拔至4000米山地、林緣、草地、溝邊及灌叢,其生態適應性能良好。
分布範圍
中國產於東北、華北、華東、西南等區域。分布於朝鮮、日本、蒙古、俄羅斯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
主要變種
白花歪頭菜(學名: Vicia unijuga A. Br. f. albiflora Kitagawa)
該變型與原變種區別在於花白色。
分布於中國內蒙古大青山。
三葉歪頭菜(學名: Vicia unijuga A. Br. var. trifoliolata Xia)
與原變種的區別在於小葉3枚。
分布於中國四川、山西、陝西等省。
繁殖方法
種子處理:採用初始溫度50℃溫水浸泡24小時、用200毫克/升 的GA3浸泡30分鐘、用36%-38%的氯化氫浸泡30分鐘、用0.1%的錳酸鉀溶液浸泡30分鐘、用36%-38%的氯化氫浸泡30分鐘,用流水沖洗乾淨,再用初始溫度50℃的溫水浸泡24小時。播種基質分別是森林土、淨沙、國產草炭、進口基質(10-30)。共20個設定,每設定3次重複,每重複播種72穴。
播種方法:隨機從淨選的種子中拿出60份種子,每份72粒,分別用設定的5種種子處理方法處理後晾乾。根據不同基質設定將處理晾乾的種子擺放在裝有不同播種基質的穴盤中,覆蓋同樣的基質,厚度以看不見種子為宜,然後用灑水壺澆透水,覆蓋黑地膜。每天檢查出苗情況,待30%出苗後揭膜。
栽培技術
歪頭菜苗期注意防除雜草,可與多年生禾草混播,利用時期最好在孕蕾至開花期。種子成熟期不一致,種莢易爆裂。硬實率可達30%-40%。種莢深褐色即可採收。
主要價值
藥用
夏、秋季採收歪頭菜全草,曬乾即可藥用。具有補虛調肝,理氣止痛,清熱利尿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頭暈目眩,體虛浮腫,氣滯胃痛等病症。外用可治療癤腫毒。
食用
歪頭菜種子含澱粉超過40%,且含多種胺基酸,是釀酒、造醋的優質原料之一。也可將其種子磨粉食用。 歪頭菜幼苗及嫩莖葉可作蔬菜食用,其幼苗含多種維生素及微量元素,人體必需胺基酸的含量也很高。
園林
歪頭菜植株秀麗,花序碩大成串,花藍紫色或藍色,花色艷麗,花期長,是優良的夏季觀花、城市綠化觀賞植物,亦可用作地被。
飼用
歪頭菜營養豐富,花期粗蛋白含量最高可達2%,一般不低於15%,所含的必需胺基酸也很豐富,適口性好,馬、牛最喜食,家兔和梅花鹿也喜食其葉,對家兔和家畜有良好的催肥作用,且耐踐踏,再生力強,是優質牧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