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首義

武漢首義也稱‘辛亥首義’,是首次舉義成功的意思,經過武昌新軍暴動的沉重打擊,沿襲268年的清王朝及兩千餘年的專制帝制之傾覆成為定局。”歷史學家、武漢大學博士生導師馮天瑜教授對此一語以概之。 1954年就開始致力於辛亥革命研究的著名歷史學家、華中師範大學85歲的章開沅教授說,廣州起義失敗了,武昌首義卻堅持下來,是因為武漢九省通衢,影響很快遍及全國。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湖北和武漢的革命黨人都是實幹家,不管是宣傳工作還是組織工作都扎紮實實,把很多清軍都爭取過來,學堂裡面革命的人更多。 馮天瑜說,“武漢首義”的正式提法,較早見於孫中山1912年1月1日發布的《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言書》。其中明確稱:“武漢首義,十數行省先後獨立。” “本來,武昌新軍起義並非清末首次發生的反清武裝暴動,孫中山先生稱之為‘首義’,別有深意。”馮天瑜說,自1895年10月孫中山率鄭士良、陸皓東等舉行第一次廣州起義以來,興中會、光復會及後來的同盟會於十餘年間發動十多次反清武裝暴動,然而,歷次武裝暴動,悲歌慷慨,星星之火皆被清方迅速撲滅下去,此所謂“屢起屢躓”。
他說,相形之下,辛亥秋季的武昌起義則頓成滅亡清廷的燎原之勢。他說,武漢擁有近代工商業、近代文教、近代交通、近代傳媒和近代軍隊匯合成的近代文明基礎,革命黨人不僅與城市各階層聯繫廣泛,更是實行“抬營主義”,爭取了成建制的新軍,在湖北新軍中建立完整的組織系統,使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義,遠非此前多次反清暴動所可比擬。
長期從事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武漢市社會科學院皮明庥研究員說,爆發於1911年10月10日晚的武昌起義,雖然晚於廣州的黃花崗起義和成都起義,但經過竟夜血戰,攻克了湖廣總督署,光復了武昌全城,並於11日成立了中華民國鄂軍都督府。此後,以都督黎元洪名義通告全國各省,號召共舉義旗,得到回響。各省紛紛宣布獨立,脫離清廷,清朝統治土崩瓦解,不久即推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成立了遠東第一個共和政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